1.“智者劳心愚者劳力”下一句是什么
糊涂者劳力又劳心。
智者顺势而为,找准自己的定位,善于谋生,能得到相应的报酬。愚者则受制于各种因素限制,只能从事简单的工种。
智者 基本解释 有智谋,智慧过人,聪明的人。对姓智的人一种尊称。
智氏起源于东周时期,是晋国公卿,在晋阳之战中被韩赵魏三家联手打败,中国从此进入了战国时代。引证详解1、有智谋或智慧的人。
①《韩非子·主道》:“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 ②《淮南子·主术训》:“物之可备者,智者尽备之;可权者,尽权之。
此智者所以寡患也。” ③宋 陈亮《酌古论三·诸葛孔明上》:“去诡诈而示之以大义,置术略而临之以正兵,此英雄之事,而智者之所不能为矣。”
[ ④元 柳贯 《过闸行》:“圣人乘运智者谋,尚忆当年 河 事始。” ⑤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智者不能谋,勇者不能断,慈者不能卫,义者不能决,赖圣人特起而后天下晏然。”
⑤公刘 《哀诗魂--怀诗人郭小川同志》诗之五:“我,半是智者,半是懦夫。”2、即 南朝 陈 至 隋 高僧、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 智顗 (公元538-597年)。
隋 开皇 十一年,受“智者”之号。见 唐 道宣 《续高僧传》卷十七。
唐 贾岛 《送僧归天台》诗:“妙字研磨讲,应齐智者踪。”3、《智慧说》:智者明法,慧者通道。
天下智者莫出法用,天下慧根尽在道中。职业 智者(Sophists)职业 发展 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
公元前5世纪前,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后来,自然科学家、诗人、音乐家乃至政治家,也被称为智者。
到公元前 5世纪 ,特别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智者虽有上述涵义,但多指专门以教授青年而获取报酬的职业教师。由于智者能言善辩及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智者看成是歪曲真理、玩弄似是而非的智慧的人。
因而智者在历史上又成为诡辩论者的同义语 。代表人物 智者最早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他们的思想奠定了智者学说的基础。
其他代表人物有:普罗狄柯、希庇阿、安提丰、特拉西马库和克里底亚等。由于史料失传,人们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和著述状况所知甚少。
对智者的研究,主要依据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等人有关著作中对智者活动、论断的记载与转述。思想内涵 智者没有统一的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不是一个独立的派别,但是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是较为一致的。
他们接受了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思想,肯定运动变化着的感觉现象的真实性,反对爱利亚学派否定感性认识作用的观点,但又走向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认为知识就是感觉,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把个人的感觉作为真理的标准。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表述 。
智者还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因素,普罗泰戈拉发挥了恩培多克勒关于感性事物是对立性质的混合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每一个问题都有互相对立的方面。高尔吉亚通过对“不存在”的3 个论证, 驳斥了爱利亚学派否认非存在的形而上学观点,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差别,接触到存在与非存在的联系与转化。
智者们认为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是人们为了避免在互相残杀中归于毁灭而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反映了当时民主派要求冲破旧传统、旧观念的愿望。
影响 他们为了反对传统思想和宗教神话的束缚,还力图贬低神的权威,否认神的传统形象。智者的思想瑕瑜互见。
他们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认为事物和真假是非以个人的感觉为转移,热衷于语言、逻辑的表面说服力,势必陷入认识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晚 期 智 者对此加以发挥,醉心于玩弄概念和文字游戏,成为诡辩家。
后来这些思想在历史上又产生了消极影响,成为怀疑主义流派的思想来源。但是智者思想中也包含着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积极内容 。
它宣告了以宇宙生成为研究对象的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终结 ,开辟了由自然哲学向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转变的道路,它探索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肯定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差异,这一切标志着哲学研究的深化;它冲破了传统宗教神话的桎梏,否定了神对政治法律制度、道德风俗等人类社会生活现象的干预,强调人在自然力面前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作用,具有明显的反神学意义;其约定论思想,是奴隶主民主派的理论基础,它不仅启迪了古代的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契约论理论也发生了深远影响。愚者自是智者的反义词。
愚笨之人乃为愚者。糊涂之人亦为愚者。
不能分辨是非的人也是愚者。执迷不悟者,愚人也!智者心有明镜,能辨是非,明世人心之所想,非愚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