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就像烟火的美丽 下一句是什么
那么美丽
轻划过无人的天际
(是陈翔的《烟火》)
夜已深了 雨水的气味 渐渐蔓延
缓缓时钟习惯性失眠
墙面上摇晃的树影
有一点倔强独特的美
有些陌生 有些熟悉
似有若无的爱情
天已亮了电视还没关 演着想念
哪句对白是谁的遗憾
相似的地点和时间
假装不见却又会遇见
我们之间 那么巧合
画面却已经走远
你就像烟火的美丽 那么美丽
轻划过无人的天际
曾经交换过的秘密
紧紧埋藏在心底
你就像烟火的神秘 那么神秘
风随着你若即若离
留下触不到的可惜
陨落下了我们的回忆
天已亮了电视还没关 演着想念
哪句对白是谁的遗憾
相似的地点和时间
假装不见却又会遇见
我们之间 那么巧合
画面却已经走远
你就像烟火的美丽 那么美丽
轻划过无人的天际
曾经交换过的秘密
紧紧埋藏在心底
你就像烟火的神秘 那么神秘
风随着你若即若离
留下触不到的可惜
陨落下了我们的回忆
你就像烟火的美丽 那么美丽
轻划过无人的天际
曾经交换过的秘密
紧紧埋藏在心底
你就像烟火的神秘 那么神秘
风随着你若即若离
留下触不到的可惜
陨落下了我们的回忆
2.“阳春三月下扬州”下一句什么
应为烟花三月下扬州,下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下一句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首怀人词。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这首词采用“ 曲径通幽 ”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
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
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