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据其生前事迹评定的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止,汉复其旧,历代因袭,直至清朝灭亡。一般而言,先帝下葬前由礼官议谥,嗣皇帝定谥,大臣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在隋以前,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朝以后,除了某些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而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庙号、谥号连称时,庙号在前,谥号在后,一同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有什么讲究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