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籍的籍怎么写
籍
jí
书,书册:古籍。书籍。经籍。典籍。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籍贯。户籍。国籍。学籍。
登记:籍没(m?)。籍吏民。
征收:籍田。
〔籍籍〕a.形容纷扰很大;b.形容名声很大;c.形容纵横交错的样子。
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
笔画数:20;
部首:竹;
笔顺编号:31431411123412212511
笔顺:撇横捺撇横捺横横横竖撇捺横竖竖横竖折横横
2. 行书的籍字怎么写
籍字行书写法有14种,具体如下:
籍,读作jí。释义为书册;登记册、个人对国家或组织的隶属关系、出生地或祖居地、姓。
抄没:或请籍铣将拒战者赀以赏将士。籍,也可做姓氏。共有三种出处:出自姬姓、以官职为氏、以地名为氏。
通“藉”,践踏,欺凌。 “ 籍夫子者不禁。”《风俗通·穷通》。
3. 籍 怎么组词
籍 --------------------------------------------------------------------------------拼音:jí 部首:竹 笔划:20 五笔:tdij 【大 中 小】 基本释义 〖籍〗的拼音、笔顺动画演示 --------------------------------------------------------------------------------籍 jí 书,书册:古籍。
书籍。经籍。
典籍。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籍贯。
户籍。国籍。
学籍。 登记:籍没(m?)。
籍吏民。 征收:籍田。
〔籍籍〕a.形容纷扰很大;b.形容名声很大;c.形容纵横交错的样子。 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
笔画数:20; 部首:竹; 笔顺编号:31431411123412212511 详细解释 --------------------------------------------------------------------------------籍 jí 【名】 (形声。从竹,藉(jí)声。
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本义:登记册,户口册) 同本义〖book;register〗 籍,簿书也。
——《说文》 乃以九畿之籍。——《周礼·大司马》 掌邦国宾客之体籍。
——《周礼·小行人》。注:“名位尊卑之书。”
非礼也勿籍。——《左传·成公二年》 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 宫观之籍。——明·顾炎武《复庵记》 又如:籍口(户口);籍戎(编入军籍);籍地(官宦门第);削籍(官吏被革职,在官籍中除名);除籍(于簿籍中除名) 泛指书,成册的著作〖book〗 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孟子·万章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梦溪笔谈·活板》 由是文籍生焉。
——萧统《文选序》 又如:籍图(文籍图书);书籍;古籍;经籍;典籍 代表个人的身份;代表个人对国家、组织的隶属关系〖membership〗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街问紫芝。——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又如:军籍;党籍;外籍;客籍;团籍;队籍 籍贯〖nativeplace〗 顷小儿回籍应举。
——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书》 又如:回籍;原籍 征籍。中国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taxes〗 实亩实籍。
——《诗·大雅·韩奕》 又如:籍税(征收租税);籍赋(赋税);籍敛(征收田税);籍求(敛取);籍取(敛取;征收);籍兵(征集兵士) 门籍,一种写有当事人姓名的小牌子〖card〗 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汉书·魏相传》 又 汉代有事需要出入宫门者,皆有门籍悬于宫门,以备案验 籍 jí 【动】 登记〖register〗 籍吏民。(籍,登记。
登记官吏、人民,就是造花名册、户籍册等。)——《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籍名(登记籍贯名字);籍没(登记并没收所有的财产);籍夫(登记征用民夫);籍田(藉田。
古代天子亲耕之田。以所获祭祀宗庙,并寓劝农之意) 没收入官〖confiscate〗。
如:籍配(籍没和充军);籍略(籍没和强取);籍死(犯罪被籍没致死);籍产(没收罪犯所有的财产) 假借。通“借”〖useasapretext;makeuseof〗。
如:籍甚(有所凭藉而更强大);籍在(依赖,慰藉) 籍 jí 【形】 杂乱〖indisorder〗。如:狼籍 籍贯 jíguàn 〖theplaceofone'sbirthororigin;nativeplace〗祖居或本人出生的地方 籍籍 jíjí 〖indiscriminate〗∶形容喧哗纷乱的样子 人声籍籍 〖intricate〗∶纵横交错 尸骨籍籍 〖greatreputation〗∶形容名声盛大 籍籍声名 籍没 jímò 〖registerandconfiscate〗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相关词语 --------------------------------------------------------------------------------桉籍 本籍 按籍 案籍 白籍 班籍 板籍 版籍 宝籍 杯盘狼籍 邦籍 崩籍 币籍 别籍 别籍异财 别籍异居 宾籍 兵籍 兵马籍 踣籍 不籍 簿籍 策籍 册籍 唱籍 长籍 场籍 抄籍 超籍 朝籍 齿籍 承籍 乘籍 尺籍 尺籍短书 尺籍伍符 赤籍 出籍 除籍 楚籍 传籍 船舶国籍 地籍 点籍 丁籍 代籍 党籍碑 道籍 蹈籍 等籍 递籍 帝籍 典籍 废籍 牒籍 定籍 蠹籍 额籍 恶籍盈指 法籍。
4. 籍贯怎么填
籍贯是一项很多表格中必填的栏目,如同性别、职业。籍贯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本人出生或祖居地”。 现在的常见的所谓 贯籍应该为祖居地。通俗的说就是祖父的出生地。
这里出生地是唯一的,而祖居地则是一个比较灵活的概念。譬如,一个人的宗族在江西,但其曾祖父、祖父都在湖南出生、生活,其父亲和他本人又在广东,那么这三地哪一个成为这个人的籍贯则主要看他父母(在他未成年市)和他本人对“籍贯”一词的理解。
现在最主流的实践是以一个人父亲的籍贯为自己的籍贯,而不是这个人自己的出生地。由于在中国大陆填报籍贯的历史不到一个世纪,大多数人的籍贯其实通常是其在二十世纪初出生的那一代父系祖先的出生地。
词源由来
在古代,籍是指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的职业,如“盐户”(专门为朝廷煮盐以服役的)、“军户”等。北魏诗歌《木兰诗》中木兰家就是军户,所以““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编入一份册籍。
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如“乡贯”、“里贯”。《隋书·经籍志》“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籍贯合在一起,指一个人的出生地(贯)和家庭徭役种类(籍)的登记文件。《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太兴弟遥, ……迁冀州刺史。遥以诸胡先无籍贯,奸良莫辨,悉令造籍。”不是说胡人没有出生地,而是没有注册。《魏书·宦官列传》:“石荣籍贯兵伍,……”即其籍编于军队。
从魏晋时期开始,国家对籍贯加强掌控,以避免徭役和赋税的流失。《魏书·食货志》:“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指出当时籍贯的漏洞。
对籍贯使用的争议
有人认为,在现代国家,一个人的祖居地或出生地对于他的入学、就业、甚至住旅馆,不应该有任何影响。而且籍贯本身就是一个世世代代永居一处的农耕经济的概念,在现代含义含糊不清。在各种登记表格中,籍贯一栏应该被去除。
在香港,自从1997年回归中国之后,学校系统已不再需要学生填写籍贯资料,而只需要学生填写出生地。
在中华民国统治的台湾,户籍登记曾有籍贯栏,但近年已经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