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十五条论纲 全部内容
路德的论纲 (九十五条) 为爱护与阐扬真理起见,下列命题将在文学和神学硕士及常任讲师路德马丁神甫主持之下,在威登堡举行讨论。
凡不能到会和我们口头辩论的,请以通讯方式参加。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
阿们。 ( 1 )当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说『你们应当悔改』的时候,祂是说信徒一生应当悔改。
( 2 )这句话不是指着告解礼,即神甫所执行的认罪和补罪说的。 ( 3 )这句话不是仅仅指内心的悔改而言,因为内心的悔改若不产生肉体外表各种的刻苦,便是虚空的。
( 4 )所以罪恶的惩罚是与自恨同长久,因为这才是真正内心的悔改,而一直继续到我们进入天国。 ( 5 )教皇除凭自己的权柄或凭教条所科的惩罚以外,既无意也无权免除任何惩罚。
( 6 )教皇不能赦免任何罪债,而只能宣布并肯定罪债已经得了上帝的赦免。那留下归他审判的,他当然可以赦免。
他若越过此雷池,罪债便仍然存在。 ( 7 )上帝赦免人的罪债,未有不使那人在祂的代表神甫面前凡事自卑的。
( 8 )惩罚教条仅是加于活人身上,对临死者不应有所惩罚。 ( 9 )所以圣灵借着教皇用宽仁对待我们,使他在教会中总将死亡和必要定为例外。
(10)神甫将教条,所定补赎给临死者留到炼狱,乃是无知邪恶的。 (11)将教条所定的惩罚变为炼狱中的惩罚,很显然是仇敌在主教们睡觉的时候所撒的一种稗子。
(12)从前实施教条,所定的惩罚,并不是在宣赦之后,而是在宣赦之前,作为真正痛悔的考验。 (13)临死者因死亡就免除了一切惩罚,他们向教条的法规是己经死了,不再受它们的约束。
(14)临死者心灵的健康若不完全,那即是说,他的爱心若不完全,他便必大有恐惧,而且爱心越小,恐惧就越大。 (15)单是这恐惧(且不说其它一切)就足以成为炼狱的惩罚,因其与绝望的恐惧相距不远。
(16)地狱,炼狱,和天堂之间的区别,似乎是与绝望,将绝望,和确信之间的区别相同的。 (17)灵魂在炼狱里恐惧越减少,爱心便越增加,这似乎是确实的。
(18)我们由理智或圣经似乎都无法证明,这种灵魂不能建立功德,或增加他们的爱心。 (19)虽然我们对他们的福祉也许很有把握,但是似乎也无法证明他们自己都有这种把握。
(20)因此教皇所谓全部免除一切惩罚,意思并不是指免除一切惩罚,而只是指免除他自己所科处的惩罚。 (21)所以那些宣讲赎罪票者,说教皇的赎罪票能使人免除各种惩罚,而且得救,乃是犯了错误。
(22)因对他对炼狱里的灵魂,并不能免除那按照教条应当在今生受的惩罚。 (23)如果有甚么人以得免除一切惩罚,那么只有最完全的人,即最少数的人,才能得以免除一切惩罚。
(24)所以大多数的人,难免是被这不分皂白和夸张的、免除惩罚的应许所欺骗。 (25)对于炼狱,教皇在全教会有多少权柄,主教和神甫在他们的主教区和教区也有多少权柄。
(26)若是教皇不用钥匙权(他没有此权)而用代求,来免除炼狱中灵魂的罪,他便行得好。 (27)那些说钱币一叮当落入钱筒,灵魂就超脱炼狱的人,是在传人的捏造。
(28)钱币一叮当落入钱筒,只能使贪婪增多,但不能使教会的代求产生结果,这结果仅操之于上帝。 (29)从圣瑟威立努(St. Severinus)和圣巴斯噶(St. Paschal)的传奇来看,炼狱里的灵魂是否都愿被赎出来,是没有人知道的。
(30)无人能确知自己的痛悔是诚实的;更无人能确知自己得了完全的赦免。 (31)诚实买赎罪票的人,是与诚实忏悔的人一样很希罕。
(32)那些因持有赎罪票而自信得了救的人,将和他们的师傅永远一同被定罪。 (33)那些说教皇的赎罪票,是上帝使人与自己和好的无价恩赐的人,是我们应当特别警防的。
(34)因为赎罪票的恩赐,只及于人在告解圣礼中所加的惩罚。 (35)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票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
(36)每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票,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 (37)任何活着或死了的真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票,也都分享基督和教会的一切恩惠,这些恩惠是上帝所赐的。
(38)然而教皇的赦免是不可蔑视的,因为正如我所说的,它宣布上帝的赦免。 (39)最有学问的神学家也很难一面宣讲赎罪票的好处,又一面宣讲真心痛悔的必要。
(40)真实的痛悔寻找并爱慕补赎;滥发赎罪票,却使人疏忽并厌恶补赎,或至少使人有这种倾向。 (41)教皇的赎罪票宜小心加以宣讲,免得人们误解,以为它们比其它爱的行为更为可取。
(42)基督徒须知,教皇并无意将购买赎罪票一事与慈善的行为相比。 (43)基督徒须知,赒济穷人,或贷款给缺乏的人,比购买赎罪票好得多。
(44)因为爱的行为使爱心增长,也使一个人变好些,但赎罪票不能使人变好些,仅能使人避免惩罚。 (45)基督徒须知,人若看见弟兄困苦,不予援助,反用他的钱购买赎罪票,他所得的,并不是教皇的赦免,而是上帝的忿怒。
(46)基督徒须知,他们除非有很多的余款,就应该把钱留作家庭必需的开支,决不可浪费在购赎罪票上。 (47)基督徒须知,他们购买赎罪票,乃是出于自择,而不是出于命令。
(48)基督徒须知,教皇颁发赎罪票,渴望(因他更需要)他们为他的虔诚祈祷,甚于他们所带来的金钱。 (49)基督徒须知,他们若不信靠赎罪票,赎罪票便是有用的,但他们若因赎罪票而丧。
2. 九十五条论纲的背景
马丁·路德在大学中学习法律的同时,接受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此后又研究神学,1508年起,在维滕堡大学担任神学教授。曾经周游各地﹐到过罗马,耳闻目睹罗马教廷和教会的腐败黑暗,产生了改良教会的思想。罗马教会宣扬,人死后灵魂要想升入天堂,必须由教士履行宗教仪式。
1517年,教宗利奥十世以修缮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为借口,谕令出卖“赎罪券”,说是有罪的人,只要花钱买了“赎罪券”,死后灵魂就可以升入天堂。为了增加销售量,赎罪券教士宣传说:“钱币落入钱柜底响叮当,灵魂瞬间脱离炼狱升天堂。”(见论纲第27条),说什么 “多买赎罪券不仅可以预先豁免今后犯的罪行,而且可以替已死的人买赎罪券,好让死者的灵魂尽快脱离炼狱、升入天堂。”这样赎罪券无形中就成了犯罪通行证。当维滕堡附近的一些人来找路德行告解时,路德告诫他们需要悔改才能得赦免;当其中一部分人拿出赎罪券炫耀时,路德拒绝为他们做赦罪祷告。同时他接获作为教宗在神圣罗马帝国最高代表即驻美因茨的枢机主教阿尔布雷希特·冯·勃兰登堡用于教唆兜售赎罪券的秘密谕示(Instructio Summarium)。后者因为贿买勃兰登堡选帝侯兼驻马格德堡大主教(辖路德所在的维滕堡)的资格而债台高筑﹐而急需用搜刮信众得来金钱的一部分中饱私囊。此人的言论以及教唆销售赎罪券的这种卑劣的诈骗行为,引起了他的懮虑和愤怒。他认为,人只要虔诚信仰上帝,因信心而称义﹐死后灵魂就可得救,“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取消教阶和教会的烦琐仪式,建立“廉俭教会”。他的这些主张在这《九十五条论纲》中得到初步体现。
民间一般认为﹐同年10月31日(现代新教国家的改革节)马丁·路德将这拉丁文写就的《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dis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共九十五条)(但是按照《资本战争》的记录,人们对该文是否是马丁路德所贴仍有争议,而且该战争檄文的确是由学者富罗雷撰写。事实上,这个奥古斯汀传教士的论纲是在1517年10月31日以邮信附件的形式寄给当时的马格德堡和美因茨大主教的。而路德当初对于发放免罪券只是希望换一种方式而已。)按神学辩论的惯例公布于维滕堡的大学教堂大门上(见下图,当时也常作为公告牌),要求对有关赎罪券功效问题公开讨论。史料证明论纲其实最先是作为信件的附件递交给阿尔布雷希特·冯·勃兰登堡﹐愤于对后者刚愎自用和置若罔闻﹐作为神学教授的路德为推动学术讨论将九十五条散发给予大学同僚(抄本之一今藏于布伦瑞克-吕内堡公爵,即汉诺威选帝侯位于Wolfenbüttel的城堡图书馆里)。虽然始终无人来和他辩论,而这篇短文却在他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不胫而走,成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 教宗知道此事后,下令切责路德,又派代表到巴伐利亚的奥格斯堡。路德当着教宗的代表面前,否认其统治基督教的权力,又替约翰·胡斯辩护,痛斥那些下令把他烧死的人。
3. 能介绍一下《九十五条论纲》吗请着重介绍一下内容和影响
《九十五条论纲》(正式名称:Dis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即“关于赎罪券的意义及效果的见解”,或可指“关于赎罪券的意义及效果,马丁·路德的见解”),是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张贴在德国维滕堡城堡教堂大门上的辩论提纲,现在普遍被认为是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之始。
基本观点 这九十五条中,其大部分用语作为论纲直接引用了阿尔布雷希特·冯·勃兰登堡和赎罪券教士的宣讲。其中第42-52条表达路德主要的观点,最末尾的四条为其抗议的动机。
表面看来它反对买卖赎罪券,批判靠善功得救的观念。从积极正面来看,它宣扬悔罪得救,真诚的悔改、撕裂心肠的悔改、悔改相信耶稣在十字架受死、流血,从而使人的罪得赦免、得拯救。
(见论纲第1-4条)。这就是施洗约翰所传的福音:“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太3。2)也正是耶稣所传的福音:“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太4。17)。
第三十二条诅咒“那些因购买赎罪券而确信自己得救的人,将同他们的教唆者一起受到永罚。” 第三十六条指出:“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
” 第三十九条解释了赎罪券教士宣讲背后的虚假本质:“最博学的神学家也很难自圆其说,如果他同时向信众鼓吹赎罪券的特效,又宣扬真诚悔罪的必要性。” 第八十六条则终于将锋芒直指教宗:“教宗是当今的富中之富,他的钱比古时最大的富豪克拉苏还多,那他为什么要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而不掏自己的腰包来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呢?” 第八十九条也批评了教宗:“既然说教宗发售赎罪券是为了拯救灵魂,而不是为了金钱,那么,他又为何废止了从前允诺的具有同等效力的赦免和宽宥?” 历史意义 1519年,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参加神学论战,否认教宗的权力,说是没有教宗,教会也能存在。
他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德国有了燎原之势,犹如耶稣所说:“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太10。
34)托马斯·闵采尔领导的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参加进来。他们的要求超出了马丁·路德宗教范围内的改革,而逐步发展为德意志农民战争。
1521年,在教宗授意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要他在沃尔姆斯召开的国会上认罪,并撤回这九十五条论纲,他却说:“除非用《圣经》的文字和明白的理性证明我是错的,否则我决不放弃自己的观点,我的良心是被上帝的道束缚的。 ”由于他的行为支持了当时德意志各邦民族主义对罗马的反抗,他此后也得到北部各邦诸侯和民众广泛的拥护和保护,在萨克森选帝侯的庇护下隐居于黑森-图林根交界的瓦特堡,从而首先把《圣经》从希腊文译成高地德语印行。
其意义在于一般民众也有机会亲身学习,诵读和解释《圣经》,而无须借助教会和教士,这就从内部摧毁了以教宗为首的罗马教会作为精神权威存在的传统根基。 这在破除罗马教会对文化垄断权的同时,也奠定了德国语文的基础和规范,是文化上的一大贡献。
罗马教会所谓“反改革”的诸多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罗马教会本身。在1550年代特伦多会议上,天主教会正式成形后,会议才最终正式废止赎罪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