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字在古代有哪些写法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其他别称如下: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 汉书•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2. 请问:邀请函的“函”字是这么写吗
看看这两个字的解释吧。
函
hán
(1) ㄏㄢˊ
(2) 匣,盒子:石~。剑~。
(3) 套子,引申为量词:书~。信一~(信一封)。
(4) 信件:~件。公~。来~。
(5) 包含,容纳:~夏(“夏”,指中国;“函夏”即包括整个中国)。巨蚌~珠。
(6) 铠甲:~人(制甲的人)。
(7) 郑码:XKZI,U:51FD,GBK:BAAF
(8) 笔画数:8,部首:凵,
涵
hán
(1) ㄏㄢˊ
(2) 包容,包含:~蓄。~容。~养(a.蓄积并保持,如“~~水源”;b.指修养,如“他很有~~”)。包~。蕴~。海~。
(3) 沉,潜:~泳(水中潜行,喻深入体会)。~淹。~濡(浸渍,滋润)。
(4) 公路或铁路下面通沟渠的管道:~洞。桥~。
3. 函的写法是什么
函的写法
函的一般格式主要包括:标题、主送单位、正文、落款与时间。
标题 函的标题是全要素标题,即包括发文单位、事由及文种。其中事由应是对正文主要内容的标准而精炼的概括。
正文 函的正文是文件的主要部分。强调就事论事,应直陈其事。第一部分是叙述事项,第二部分说明希望和要求。去函的正文先写商洽、请求、询问或告知的事项,然后提出希望、请求或要求。最后明确提出“以上意见可否,请函复”,“敬请函复”,“特此函告”等。“事项”部分基本是叙述和说明的写法,是什么就写什么,应简单扼要,又要交待清楚。“要求”部分可多可少,如果事项很简单,而且没有过多要求就同事项写在一起,一气呵成;如果事项复杂些,或要求多些可以单列一段来写,甚至分条列项来写,而且无论是哪一种内容,也不论是对哪一级,要求的口气都是谦和的。复函正文的一般结构是:先引述来函,可引来函的文件名称、发文字号、主要内容。如“贵厂*字*号文悉”这样的格式,也可以直接写“电悉”“函悉”,然后写答复的主要事项,所答复的内容要围绕来函,要准确表达本机关的意见,态度要鲜明。复函的结尾一般可写上“此复”“特此函复”等话语。在复函中要针对来函中提出的问题予以答复:同意或不同意,同意将怎么办;不同意是什么原因或应该怎么办,不应该怎么办等。文中用语应言简意赅。
落款与日期 函的正文写完之后,最后要有签署和日期,并要加盖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