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写言论
一、见解角度要独到 人们常说:“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在万花筒里看到不同的精彩,因此从何处下笔,能否提出独到见解是写出一篇精彩言论的关键所在。这需要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具有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例如,人们常用“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来形容做事因小失大,我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捡“西瓜”莫要丢“芝麻”》一文中提出重视大事的同时,也莫要忽视芝麻粒大小的细节。在《假如诸葛亮遇到土匪》一文中,我针对空城计提出“假如诸葛亮的对手换成一帮土匪后果将如何?”当然头脑简单的土匪会不加思考的冲进城去,诸葛亮给土匪摆空城计其后果可想而知,由此说明战争中运用谋略一定要看碟下菜,不能盲目生搬硬套。
在《警惕在进步中落后》一文中,我通过北洋舰队失败的教训阐明了要辩证看待自身取得进步与在竞争中相对落后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写好言论选题立论很关键,纵观《有米无锅亦难炊》、《舍近求远未必愚》、《置之死地未必能够后生》、《“五心”良方治“恐高”》这些文章标题,其实选好题一篇好言论已经成功一半了。
二、运用比喻要形象 采取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是写言论的常用方法,如果比喻运用得当,常常一些难于用文字表述清楚的道理可以清晰形象地表达出来。例如,在《门的天敌是钥匙而不是锤子》一文中,我通过阐述开门应该用钥匙,而不应用锤子砸门的道理来比喻二战时德军选择从阿登森林绕过马奇诺防线而不如同法军所期望的那样从正面强攻,进而说明作战一定要善于找到对手的致命弱点,用“钥匙”来开门,而不能莽撞的用“锤子”砸门。
还有一次为了论证“战争中劣势也可以转化为优势”这一观点,我引用了《伊索寓言》中《“蚊子”与“狮子”》的故事,狮子大而蚊子小,按常理蚊子显然处于弱势,然而较量中,蚊子可以叮咬狮子,而狮子却因为蚊子太小而束手无策,这就和强大的日军奈何不了小股的八路军游击队是同样道理,说明只要善于转化矛盾战场上的劣势可以变为优势。在写言论过程中,就事论事往往会让读者感觉论证枯燥乏味、难于理解,如若适当运用一些比喻既可达到增进读者理解的目的,又可取得妙笔生花的效果。
三、选择事例要贴切 言论通常采取先叙后议或者夹叙夹议的手法进行写作。如果通篇只谈理论,没有例证容易让人产生空泛、漂浮之感,文章缺乏说服力。
但是如若将大量事例进行简单堆砌同样也不可取。其实做文章就如同厨师炒菜,搭配好了、火候到了两者才可能融为一体、称谓可口的美味。
因此选择事例一定慎重,事例要紧紧围绕观点服务论证,写作时还要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把跨越时间空间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领域的事例联系起来作为论据。例如在《从黄金甲到迷彩服》一文中我将古代的黄金甲、近现代的绿色军服和当今的迷彩服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展示出军装从彰显地位越来越向贴近实战需求发展的趋势,阐明了国防军队建设要切实做到求真务实,一切从实战需求出发的观点。
同时,由于篇幅限制,言论中选用事例不能过长、过多,一篇言论以1-2个事例为佳,也可以使用排比的手法,将几个事例一笔带过,点到为止。顺便要提到的是,如若想写好言论必须要有一定量的知识积累,尤其是历史知识,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旁征博引”,只有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都烂熟于心才可能做到驾轻就熟,信手摘来好事例,随笔写下好文章。
人们都说言论不好写,寥寥千文,却要写出大气文章,点点小事,却能讲出深邃道理,看似挺难,其实写好一篇言论的核心就在“言”“论”这两个字上,做到“言之有理、论证有力”,把握好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平时多读书、勤练笔、善思考,处处留心皆文章,把自己的思维练活,头脑有“货”,下笔自然成文。 怎样撰写小言论 孙鸿斌 小言论是一种尖锐泼辣、一事一议、生动活泼的短小议论文。
报刊上常见的有小言论、小论坛、短评等。它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等特点,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歌颂新人新事,批评错误思想,打击歪风邪气,倡导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等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小言论这种文体在写法上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其一,一事一议,主题集中;其二,反映迅速,灵活轻便;其三,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写小言论时应注意: 第一,题目要小,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的大问题里抓住一个侧面,一事一议,讲清一个道理,收到以“小”见大和以“精”见深的效果。
第二,选材要新,剪裁要严,摆事实和讲道理,都要紧扣文章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不要节外生枝,喧宾夺主。可有可无的帽子和结尾一律不要。
第三,语言要精,不说空话、套话和废话。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来源:钟言悦耳_新浪博客【附小言论两篇】 “山”字形结构好 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只有“门门功课都得优”,才算是全面发展。这种美好的愿望是无可非议的,但这样的教育理念却是不正确的。
全面发展决不是“平均发展”。由于每个。
2. 报纸上的言论应该怎么写
编者按[编辑本段]编者按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常常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
也称作编者案。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就是编者(不是作品的作者)对作品的解释或引申。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作者或编者附加的说明或判断。
也就是说编者为了让读者看的更明白或者得到的信息而增加的一些特别的说明。另:“按”是“按语”的简称,“按语”也写作“案语”,就是写在前面(或后面)的话。
过去的文人,写一点关于某事的主旨、相关情况、说明等叫做“案语”,后来也写作“按语”。编者按的写作及语言特色编者按是报刊、书籍编者对新闻、文章阅读后连同稿件一起发表的说明、批注或考证性文字,也叫“按语”“案语”。
所以编者按不是一种固定的单独运用的文体,而是在编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处理方式。它是最简短、最轻便的言论形式之一,在编辑工作中用途很广。
编者按通常200字左右,甚至更短,有时仅三言两语,但要能够切中要点。它没有独立的标题,位置也较自由。
是一种最简短最轻便的评论形式,是编者对新闻报道所作的说明和批注。编者按可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意见,也可以提示要点,还可交待背景;补充材料或借题发挥,一般起强调重点、表明态度的作用。
编者按一般放在报道的文前,有时也放在文章的中间。例1编者按给我们发来求助信的这两个考生所遇到的困扰,都是公正问题。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公正的社会。他们有理由向社会、向高考招生、向有关大学要求公正,因为教育——我们民族命运所系——不仅寄望于它输出新时代所要求的知识、人才,同样寄望于它输出新时代所要求的社会理性与道德。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教育都承担着促进社会公平的责任。教育体系中,每一个人,每一所学校都有责任维护公正。
教育不公,教育机会的不公,是为害最大的不公。让我们大声说出一个期望:公正从教育始——既应公正地录取,也应公正地纠正错误。
例2编者按翻译事业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沟通中外学术交流,使我国学术界了解、接触并接轨于国际学术前沿,无疑具有重大作用。但在目前我国学术事业蓬勃发展的景象之下,翻译事业的意义却被估计不足,其在学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未得到充分重视。
翻译作品很少被承认为学术成果,也很少获得立项资助的机会;一些翻译作品的质量也令人堪忧。有鉴于此,本期“学林”特刊发三篇文章,就此问题发表看法,以期能引起学界的进一步思考。
例3编者按今年的12月1日是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遏止艾滋,坚守承诺。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死亡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世界上没有治愈的药物和疫苗。预防传播是控制这一疾病的唯一法。
在我国艾滋病蔓延形势严峻,全国已有艾滋病感染者约84万人,疫情波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艾滋病病例报告数呈上升趋势。但由于社会对艾滋病病人普遍的歧视与恐惧心理,导致有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处于隐蔽状态,因此专家估计,中国现有艾滋病感染者人数已超过了100万人!并且艾滋病正由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女性感染者大幅增加,经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的比例逐年增长。
北京艾滋病感染者年增幅度40.6%。我们需要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宣传工作。
一是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二是掌握艾滋病的预防措施;三是积极参与到艾滋病的公益事业上来。在艾滋病宣传日的今天,我们将和你一起去了解艾滋病,了解它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一同去关爱艾滋病病人,参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为营造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做出努力。
参考资料:百度词条。
3. 评论怎么写
如何写评论性文章。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但是又很难说出口。说容易点的,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写文字本来就没有什么方针之类,若有模式那不成了八股?说这评论难吧,是因为它很个人化,很多东西因为风格的不同,就只能意会了。我这里与其教别人如何写文章,不如说说我是怎么写文章的。
不管评论什么,都是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看见一个人一本书一件事情,如果它很有意思,或者很无聊(无聊也是一种感受),都会有反应。评论是没有长度的限制的,少的几百字,多的洋洋万言,都可以。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发牢骚的时候,也会有感悟的时刻,但是那些将观后感转变成文章的却是少数。我们常看的报纸,沿用了几乎是一种模式,所以让人感觉评论就该这么写,其实不是。我最初写文字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而且痕迹很重。但我觉得无所谓好坏,仅仅是一种风格。
可能是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评论文学其实没什么概念,可我们却又条条框框的很。我看过N多风格的评论,有浅显型的,重点在拉家常。也有艺术型的,观点鲜明略带刻薄。我的评论空间似乎要大一点,有些是很感性的随笔,或者是一些抒情文字。还有一些理论研究,几乎属于论文性质了。当然习惯看某方面的人可能看其他类型很看不习惯,因为看习惯随笔的会觉得别的都没个性。看惯论文的会觉得没有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深度。
我也写过一些比较长的,比如《忆幼集》《观吾集》很感性,而《反思集》《放目集》却有点不够活泼,严肃了一些,当然我尽力回避将他写成论文的样子。如果我用上很多专业的词汇,并附上引用句子的出处,会有人心悦诚服。但是我估计这帖子也没人看了,这就是网络文字的局限,我要是将这些文字拿去投稿,估计人家会说:“稿费这么好骗啊,你还嫩点。”
以前老的报告文学之类的评论感觉很像在上课。有时代背景,接着还有故事大纲,中心思想和具体分析。这样写可以,但并不是金科玉律。长期这样写很容易将自己框死,作茧自缚。通常阅读和观看之后,我都会想想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譬如在文学方面或许是别人的写作模式,可能是文字能力,也可能是纯感受。一个好的作品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是应该谈论的是感动自己的那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但是绝不会是一篇好的文字。
很多人都觉得写作需要很深厚的知识做铺垫。当然有理论基础是件好事情,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知识的盲区,在一个不涉猎的领域内,懂一点理论知识还不如一点不懂来的要好。很多人在刚涉猎文艺历史哲学(包括美学)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感觉,以为都了如指掌了,却不知道自己学习的不过是众多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流派理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是推到极致都会变的很荒谬。
写文章怎么写并不重要,最重点的是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的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都喜欢去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反应很激烈。一个人写东西,别人不同意他的观点很正常,但很多人会因此而伤害人。其实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可以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十几年前的评论文学,沦为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惊世骇俗,故意来唱反调,其实两者心态是一样的。真正的评论,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受没有对和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胡说之分,有常态和奇态之分。很多被别人叫做愤青和毛毛的人,他们的文章大多人都不会苟同,但他们自有他们自己的逻辑。我不同意他们的结论,但我欣赏他们独特的视角。
一个评论者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的疏忽。当《黄金时代》无人问津的时候,就有少数人一直在为他呐喊。说《红楼梦》是优秀作品,没人会觉得你是天才。(我不鼓励唱反调)好的评论者该勇推遗珠,当你看到一本好书,一篇好文,而别人却无人问津,这时候你就该勇敢的把他的好给说出来,而且当你得到认同后,那种快感可以说是无以伦比的,而且介绍好东西给别人,也是一件责无旁贷的事情。
4. 言论为话题写作文800字
高贵典雅的牡丹倾国倾城,然而竟结不出丁点果实;
黄皮冰心的梨子生津解渴,常让人幻想畅游春日梨园,与晶莹纯洁的梨花旋天共舞。
原来,正如冰心老人所说:“言论的花儿开得越大,行动的果子结得越小。”行动是言论的影子,只有言必信,才有影子的平直,即行必果;也只须看看影子是否歪斜,便可知其言可信度如何。
言语是心灵不安的表现,是倾诉的泉在涌动,它不是虚荣心驱使下的逃逸出口的妄言,不是闲聊中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玩笑。古语云:“一言既出,四马难追。”这九鼎般沉重的一言,必须要用行动来?I卫它的尊严。
历览古代德行高尚的贤人,往往言出必行。曾子杀猪,本只是妻子哄骗孩子而找的托词,但曾子真的杀了,他在儿子的心中种下了守信的种子;商鞅立木,百姓都以为这是天上掉下馅饼,哪来这等好事,但有人就将它移到北门了,还果真赏了,他在人民心中植下了政府忠信的苗子。
这些守信的典范,让我相信,言语不是天际云卷云舒服般闲适,若是云,它也是浓黑的夹着闷雷的乌云,将下出行动的倾盆大雨来。
行动是言论的镜子,读人的举止,可以窥探到他那隐匿的心房,从而可以将他的人格与语言放在天平上掂量,测出它的真与假,虚与实。
葛朗台这吝啬鬼,见了金子眼睛发绿光,恨不得扑上去,他这般贪婪,怎能保证“给欧也妮每月200镑的零花钱”的许诺能够兑现呢?
东汉巨卿这笃信之人,才能让好友张劭具鸡黍,迎门等侯千里之外的巨卿来应秋会之约。忠实于自己的人,用行动的钢汁浇注了诚信贤德之身,让他们的光芒永射在历史的舞台上。
古人犹且“言必信,行必果”,今之众人,虽不及君子的贤德,也要给自己的言语加点砝码,让它不再轻飘飘;也要给自己的行动加点火侯,让它达到承诺的沸点。
人贵有自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是否承诺;而一但承诺,就要用行动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