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鲍字怎么起名
鲍■姓氏源流 鲍(Bào 鲍)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
据《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
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又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即杞公子)仕齐,食采于鲍邑(原为夏朝的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省历城东三十里),其子叔牙以邑(国)名为氏,称为鲍姓。
2、出自庖牺氏,即伏羲氏,其后有鲍姓。 3、出自他族中有鲍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代北地区少数民族俟力伐氏(一说为俟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与汉族融合,遂改姓“鲍”,称为鲍氏。
另外,同时还有,代北的少数民族“鲍俎氏”也有改姓鲍的。 ② 清满洲八旗姓保佳氏、瓜尔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鲍者。
③ 景颇族金别氏,汉姓为鲍;佤族羊布拉氏(亦称尤斯拜氏),汉姓为鲍。 ④ 内蒙古东部蒙古孛儿只斤氏后改为鲍铡? ⑤ 今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历史名人 鲍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东南)人,西汉大臣。好学明经,举孝廉为郎,官至司隶。
常上书谏争,其言少而文多实。曾批评西汉末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鲍永:上党屯留人,汉初大臣。更始时任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为中阳侯。
汉光武时出任鲁郡太守,封关内侯。后又出任司隶校尉,东海相、衮州牧等。
鲍昱:上党屯留人,东汉大臣。任汝南太守时,因郡多陂池,岁岁决坏,他征发民工,用石头建造水门,拦泄得法,民以殷富。
迁司徒,又代牟融为太尉。 鲍恢: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官吏。
光武时,被鲍永辟为都官从事,抗直不避权贵。帝告诫贵戚,当敛手以避二鲍。
鲍信:泰山人,东汉末官吏。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军所杀。
其子鲍勋刚直守正,曹丕时拜侍御史,出为右中郎将。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
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
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
有《鲍参军集》。 鲍靓:晋代道教徒。
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汉司徒鲍宣之后。
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
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广东南海太守。
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许谧往还。
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
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
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鲍姑: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
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
“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鲍防: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
玄宗时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所至皆有政绩。工诗,喜将针砭时弊入诗。
鲍超: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节)人,行伍出身辅弗滇煌鄄号殿铜东扩,清朝湘军将领。曾救曾国藩于安徽祁门脱险,旋升提督。
所部号“霆军”,为湘军主力。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
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
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敬言:晋朝思想家。他的“无君论”思想,部分内容保存于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
其“无君论”思想,在当时玄学泛滥中放一异彩,闪烁着朴素唯物论的光辉。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
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
有《夷白堂小集》。 鲍象贤:明朝时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
鲍志道:明朝时歙人,与鲍象贤同族,那时有名的大盐商,乐善好施,清嘉庆十年〔1805〕,洪水泛滥,带领众商捐米6万石、麦4万石,用以赈灾,尔后再捐银300万两,资助治水工程。他的儿子志父业,也多有善举。
督抚将鲍氏父子的义举事迹上奏朝廷,皇上恩准修筑“乐善好施”即“义”字坊。“义”字坊在全国还是比较少见的,而在安徽黄山市歙县棠樾村,鲍氏家族有七道牌坊,分别以“忠、孝、节、义、节、孝、忠”而立,正着读,反着读都一样,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鲍承先:明末清初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初为明将,曾任参将。
后降后金,曾献离间计,使崇祯误杀清之大患袁崇焕。后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