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篆书写的是什么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是周朝时期的文字,广义来说,甲骨文和金文都属于大篆.在周朝,经过了几百年的混乱后,不同的国家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字,我们可以把它们都看成各种大篆.在统一六国后,秦国综合了七国的文字制定出了一种通用的文字,也就是小篆.现代汉字就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虽然小篆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出现在我们今天的许多场合中,尤其是艺术设计和书画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