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简历中教育情况描述怎么写
07年2007年高考是我省实施高中新课程后的首次高考,2007年高考命题又是我省首次自行命制除英语听力及小语种之 外的全部试题。
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省招考院高度重视今年的高考命题工作。高考一结束,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就召集了部分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对试题进行评价,同时征求专家意见,本报记者对这些专家进行了专访。
专家认为,我省今年的高考试题实现了平稳过渡,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充分肯定。 作文:提供开放的写作空间 作文题历来在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上占据重要位置。
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作为新高考的重要窗口,应当最能体现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没有为考生提供任何材料,直接要求考生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进行写作,这样就避免了以往高考作文情境设置繁琐复杂、考生审题难度太大的弊端,大大降低了对考生思维的限制,为考生提供了更为自由、更为开放的写作空间,从而更有利于展示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对考生而言,“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这个话题并不难把握,只要能够扣住话题所规定的“时间”和“记忆”的关系布局谋篇,就不会出现偏离题意的现象。“记忆”是每个人的正常思维活动,考生决不会因为涉世未深、阅历尚浅而无话可说,所以这个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符合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
但要写出好文章,立意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文章立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对“记忆”内涵的理解。这里的“记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忆,而是那些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中,心灵受到撞击后留下的深深烙印。
这些“记忆”,留给我们的内心感觉或宏大,或涓细;有的喜悦,有的痛苦;有时是一种强烈的震撼,有时是美的陶冶,有时则是深深的启迪。对任何人来说,这种在内心深处引发的丰富情感和震撼,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会历久弥新,永不磨灭。
在选材和立意方面,这么多的角度,这样大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多种类型考生的写作需要,对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非常有利。它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方面的材料积累,能够较充分地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要求,而且还涉及到审美、智慧、情操、人格、价值体系建构等诸多方面,对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较高的要求。
这既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充分体现,也必将对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情操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语文:从“语文素养”入手 试题从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突出语文的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和人文性。
今年的语文试题更加切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符合我省考生的实际,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理念。试题从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突出语文的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在继续体现对汉语的应用性考查、突出语言的规范性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和突出山东地方特色,而且能够进行大胆探索和调整,突出了能力考查,注重分析探究。
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考虑到今年是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后的第一次高考,语文试卷一方面按照《考试说明》要求,进行适度探索,适当调整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另一方面,难度设计总体控制在去年的水平上,比去年略有降低。较好地呈现出易、较易、较难、难等若干梯度层次,比较适应不同层次考生水平的发挥。
试题设计科学、严谨,试卷各项指标均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语文试卷题目的设计严肃规范,科学性检测准确严密,技术性处理细致规范。试卷的阅读量适中。
题目的表达方式合理明确,没有含混不清之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也做得比较周详,没有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之处。 选材注重人文性、审美性,适当彰显地方特色 语文试卷在保持去年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突出语文学科特点。
在材料的选择上,注重材料本身的人文性,凸显中华文化精神与当代现实生活的结合,尽量拓展材料包含的知识领域,适当关注材料的地方特色。 突出对考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考查,主观题的设置适度创新,给考生以充分自主发挥的空间 在语言知识与表达运用部分,增大了对考生实际运用汉语能力的考查,并引导考生关注当前社会生活及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状况。
今年的语文试卷在主观题的设置上,继续体现开放性和探究性。 英语:选材新颖更开放 从语法和词汇知识、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到阅读表达和写作,各部分的选材都与考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代感强。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山东卷试题和参考答案科学、规范、严谨,题意表达清楚,语言准确、简洁,符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指导思想。 试卷难度适中,符合新课改要求 2007年是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新课标试行以来,教材。
2. 【如何描述教学目标】
下列为某老师在《硝酸及其应用》说课中描述的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硝酸的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以及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的教育,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知道,目标是教师希望学生从该学科和每堂课中应该学到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教师为之努力的学生学习的成果或最终行动.因此,鲜明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必须详细说明目标内容——即学习或掌握什么;(2)应当用特定的属于来描述——即目标掌握到什么程度,并用能对学生的行为作出直接观察的动词来表达.如说出……的名称、用自己的话说明……、对……进行解释、陈述……之间的关系等.根据上述分析,规范的目标应该如何编写呢?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1)谁?(学习者);(2)做什么?(完成的行为);(3)做到什么程度(行为水平或标准);(4)在什么条件下?(行为的条件).当然,在具体描述中,为了简洁,通常(1)和(4)被省略,因为这两部分内容通常是“学生”和“在学习(实验)之后”.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硝酸溶液及相关实验,准确描述硝酸的物理性质和特征化学性质——氧化性,并能从硝酸的强氧化性进行解释;通过具体实例,说明硝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3.
小时候,对母亲是一种依赖.长大后,对母亲是一种盲目的爱.也许只有当生命的太阳走向正午,人生有了春也开始了夏,对母亲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深刻的爱.我突然感悟,母亲其实是一种岁月,从绿地流向一片森林的岁月,从小溪流向一池深湖的岁月,从明月流向一片冰山的岁月.岁月的消逝是无言的,当我们对岁月有所感觉时,一定是在非常沉重的回忆中.而对母亲的牺牲真正有所体会时,我们也一定进入了付出和牺牲的季节.有时我在想,作为母亲,仅仅是养育了我们吗?倘若没有母亲的付出,母亲的牺牲,母亲博大无私的爱,这个世界还会有温暖、有阳光、有我沉甸甸的泪水吗?母亲是一种岁月.当我处于人生最低谷的时刻,面对打击,面对失落时,是母亲的支持,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在绝无坦途的人生旅途中,担负最多痛苦,背负最多压力,咽下最多泪水永远是母亲,但我们的母亲仍以爱,以温情,以慈悲,以善良,以微笑面对人生,面对我们的!我们终于长大了,从一个女儿变成一个母亲.当我们以为肩头挑起责任也挑起命运的时候,当我们似乎可以傲视人生的时候,也许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白发苍苍的母亲正以一种充满无限怜爱,无限关怀,无限牵挂的目光在背后注视着我们.我们会在刹那间感到,在母亲的眼里,我们其实永远没有摆脱婴儿的感觉,我们永远是母亲怀里那个不懂事的孩子.也许我无以回报流淌的岁月所赐予我的,但我无时无刻不在爱着我的母亲.在我眼里母亲是一种永远值得洒泪感怀的岁月,是一篇总也读不完的美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