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江临眺》王维——翻译】
《汉江临泛》 作者: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注解】:1、楚塞:楚国的边界.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2、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3、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韵译】: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 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汉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评析】: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 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迷烘托了 江势的浩瀚空阔.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渲染磅礴的水势.末联引出曾任征 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愧为千古佳句.。
2. “眺“字怎么读
眺tiào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眺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目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1
五笔86:HIQN 五笔98:HQIY 仓颉:BULMO
笔顺编号:25111341534 四角号码:62013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73A
基本字义
1. 望,往远处看:~览。~瞩。~望。远~。
2. 目不正,斜视。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目,兆声。本义:斜视)
2. 同本义 [look sideways;cast a sidelong glace]
眺,目不正也。——《说文》
袤眺旁剔。——晋· 潘岳《射雉赋》
流目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
3. 往远处看 [look far away;look far into the distance]
高望而远眺。——《孔子家语·辨乐》
眺莲花诸峰。——《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再眺山下。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嵌。——谢灵运《登池上楼》
4. 又如:眺注(犹言凝神远望);眺瞻(远望);眺瞩(登高远望)
5. 跳 [twitch]
老生这两日耳热眼眺,好不放心也啊!——明· 朱有炖《清河县继母大贤》
〈名〉
1. 眼睛 [eye]
这须发倒翻,双眺凶睅。——清·佚名《亡国恨》
常用词组
1. 眺望 tiàowàng
[look far from a high place;survey] 从高处远望
她继续眺望当地的风光
隐藏更多释义
以下结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结构
繁体字:覜
汉字首尾分解:目兆 汉字部件分解:目兆
笔顺编号:25111341534
笔顺读写:竖折横横横撇捺横折撇捺
3. 汉江临眺怎么写帮忙解释一下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解】: 1、楚塞:楚国的边界。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2、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3、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
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韵译】: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 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评析】: 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
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 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迷烘托了 江势的浩瀚空阔。
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渲染磅礴的水势。末联引出曾任征 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愧为千古佳句。
4. 六年级上册语文能力训练第二课的 咸阳城西楼晚眺那一题怎么写
这首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首句 "一上高城万里愁",落笔便点明诗人登上咸阳城楼的满怀愁肠忧情。"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巧用数字,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发端,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
以下五句全写勾起愁肠的晚眺之景—— 激发诗人"万里愁"的触媒。
"蒹葭杨柳似汀洲",是写诗人晚眺的第一景。诗人凭栏眺望 ,一片蒹葭杨柳杂乱丛生,像是凄凉的沙洲。"汀洲"多为江南水滨之景,联系诗人出生的润州泽国水乡,可触摸到诗人的思乡之恸。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句,从空间领域描绘写晚眺之所见—— 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 ,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凄风苦雨,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二句,则是从空间领域的下端状摹景物 。山雨将到鸟雀仓惶,秋蝉悲鸣,此时,只有秦汉两代的深宫禁苑才是千古兴亡的见证。秦汉兴亡之事,更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结尾"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系感慨之词,是说行人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秦汉旧地如今只剩下由西而东流逝的渭水了。"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 ,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 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这首诗歌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妙合无限,互藏其宅。全诗本来是抒发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形势的无限感慨之情的,但是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其次,诗歌颈联和颔联的对仗也颇工整,给人以纵横开阖而又有构图节奏的美感。另外,诗人善于思索 ,凭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科学总结,把风为雨之先导的自然规律,形象运用入诗,铸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富于哲理意味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