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呼啸山庄》的感想怎么写
突然间很想看这本书,而且恰好在图书馆碰到了,就借了。
我想,如果,我能到过英国的乡村,看到过这样大的庄园,一定会更好的想象出小说里的情节。看过之后有什么感想,可无奈周围的朋友都没人看过,也就无从分享了。
这本书最震撼我的是凯瑟琳和希思克里夫之间的爱情。
凯瑟琳是个美丽的、充满活力的、任性的小姐。希思克利夫是凯瑟琳的爸爸出去商务的时候捡的,他有黑眼睛和黑头发。她和他从小就在一起,两个人一起在庄园里玩耍,一起去田野里追逐,一起去探险……可是,随着凯瑟琳爸爸的去世,凯瑟琳的哥哥禁止他俩的来往,并且不让希思克利夫学习,一心要他做个粗野的人。凯瑟琳也清楚她自己不能嫁给希思克利夫,只有嫁给温柔有教养的埃德加,她才会一直有地位有财富。
于是希思克利夫也自动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但是几年后,他衣着干净、带着几分绅士气和来历不明的钱财回来了。
他和凯瑟琳两个人最震撼我的是他们都觉得彼此是合二为一的,互相爱着彼此,而又折磨着彼此。他们都很贪婪,他就是她的灵魂,她也是他的全部。
书中有一段希思克利夫回来后,见到已嫁给埃德加并且已有身孕的凯瑟琳的描写:“希思克利夫单膝下跪抱着她,他想站起身,但她揪住他的头发,又把他按下去。‘我多想就这样揪住你啊,’她痛苦地说,‘一直揪到两人都死!我不该去管你受什么苦,我才懒得去理你的痛苦呢。你为什么不该受苦?我好苦啊!你会忘记我吗——我带在泥巴里你会快活吗?二十年后你会不会说,那是凯瑟琳·恩肖的坟,很久以前我爱过她,而且因为失去她而难过,不过那都过去了,后来我又爱过好多人——我的孩子比她更可爱,等到死的时候,我不会因为要去跟她相会而高兴,我会因为不得不失去他们而伤心!你会这样说吗,希思克利夫?’”
这段话很多女孩都不会说的。至少在我面前展示了我所不能理解的一种爱情。这种爱情是自私而贪婪,可你又不能说那是错的。这种爱情发生在他俩的身上是那么的合适,而且,正如凯瑟琳所说的那样,自从她先弃他而去后,在这个世上,他就再也没有爱过别人了。包括他的儿子林顿——伊莎贝拉给他生的孩子。因为他娶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只是为了报复,为了夺取他们的财产。希思克利夫鄙夷自己的儿子林顿。不过,他这个儿子除了漂亮,也确实没什么能让别人瞧得起的地方。林顿长的有些像埃德加,黄头发白皮肤,身体虚弱,性格软弱,极其自私,而且有种病人的怪癖。希思克利夫一点也不爱他。希思克利夫正如凯瑟琳要求的他那样,除了她,谁也不爱了,她就是希思克利夫的全部,就是他的灵魂。凯瑟琳逝去了,没人了解希思克利夫了,这个世界也没有他所留恋的,除了仇恨,他只是个空壳而已了。
希思克利夫想念凯瑟琳时,甚至去掘开凯瑟琳的坟墓,只为了抱抱她,抱抱她的白骨,他就能感到她的灵魂一直都在他的左右。在希思克里夫的思想里,只有他要做的事,并不受什么世俗规矩的束缚,他并不认为掘开凯瑟琳的坟墓,就会打扰她的安息。他掘开坟墓,就是要让凯瑟琳清楚的知道,他——希思克利夫,除了凯瑟琳,什么也不爱,他不会让凯瑟琳一个人安宁,凯瑟琳也要一起分享这种强烈的爱,哪怕她已在另一个世界。
萧瑟的呼啸山庄,温暖的画眉山庄,形成鲜明的对比。我还在想象这个场景。通过读这本书,我看到了人性的阴暗,环境所给人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书本所能带给人们的力量。冰冷的呼啸山庄,住着畸形心理的人和厌世的人,简直就不是人居住的地方,半点也不温暖,更没有什么欢乐可言。
(希思克利夫无疑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他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童年受尽屈辱,成年饱受压抑。他在小说中的形象也充满了苍凉的意味:衣衫褴褛的街头弃儿,树林中额头血迹斑斑的失恋者,暴风雨中教堂墓地里的掘墓人,茫茫荒原上随风游荡的孤魂……一部《呼啸山庄》里,每个人都经历了悲剧。无论是林顿、小林顿还是哈里顿,也无论是伊莎贝拉还是小凯茜,我们都可以产生同情,可是对希思克利夫,却不是同情两个字就可以抒发的。他的悲剧不是那种仅仅让人产生同情的悲剧,人们在同情他的同时,还会敬畏他。这就是希思克利夫与众不同的地方。
他像陡峭的山崖,像伤残的树干,像神出鬼没的幽灵,虽然看上去吓人,却自有一种苍凉的美。他如荒原上呼啸而过的狂风,充满了勃发的生命活力。相形之下,林顿们和凯瑟琳们不过是草叶上转瞬即逝的露珠。
也惟有半人半兽的希思克利夫,才具有如此强悍的力量挚爱着一个女人,一直爱到自己化作荒原上一阵长啸的风。他把自己的全部的智慧和勇气,都投入到对凯瑟琳的绝望的爱当中,并且用毕生的经历毫不留情地报复摧残着爱的邪恶势力。)
2. 怎么写《呼啸山庄》的读后感(不超过100字》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
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因此,希斯克利夫的爱一恨一复仇一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
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
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结果却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命,也毁了对她始终一往情深的希斯克利夫,还差一点坑害了下一代。
艾米莉·勃朗特刻画这个人物时,有同情,也有愤慨;有惋惜,也有鞭笞;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心情是极其复杂的。 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
它使希斯克利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
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
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呼啸山庄》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
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3. 照样子写词语狂风呼啸
见多识广 察言观色 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 调兵遣将 粉身碎骨 狂风暴雨 旁敲侧击 千辛万苦 眼疾手快 生龙活虎 惊天动地 七拼八凑 胡言乱语 欢天喜地 改朝换代 道听途说 半斤八两 胡言乱语 千变万化 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狂风暴雨 旁敲侧击 鸡鸣狗吠 狼心狗肺 虎背熊腰 獐头鼠脑 千辛万苦 眼疾手快 生龙活虎 先来后到 不知不觉 粗枝大叶 跋山涉水 天造地设 七零八落 兴国安邦 翻山越岭 百依百顺 背井离乡 和颜悦色 冰天雪地 严寒酷暑 救死扶伤 志同道合 豪言壮语 吆五喝六 摇头摆尾 撕心裂肺 枝折花落 胡言乱语 高瞻远瞩 高谈阔论 眼疾手快 聚精会神 金枝玉叶 三年五载 左邻右舍 发号施令 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