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 作为姓时该怎么念
”行” 作为姓时,念作:xing。
行姓,来源:周有大行人之官,吾祖居之,任官之以官为氏,此之谓行氏之始也。
就全国范围来讲,行(xíng)姓是一个小姓,不载于《百家姓》,但在合阳县,有行姓居住的村庄却有好几个。
甘井镇的北护难村、坊镇的赵家村和小伏六村、新池镇的行家堡和北王庄都有行姓聚居。新池镇还有一个大村子叫行家庄,如今已没有一户行姓,但既以行家庄为村名,想来当年村中的行姓应该占大多数。
行治民教授
扩展资料:
姓氏名人
1、行巡
隗嚣归天水,复招聚其众,兴修故业,自称西州上将军。三辅士大夫避乱者多归嚣。嚣倾身引接,为布衣交。
以平陵范逡为师友,前凉州剌史河内郑兴为祭酒,茂陵申屠刚、杜林为治书,马援为绥德将军,杨广、王遵、周宗及平襄行巡、阿阳王捷、长陵王元为大将军,安陵班彪之属为宾客,由此名震西州,闻于山东。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
2、行海亭:陕西合阳坊镇人,曾与杨虎城等人结拜为《中秋十八弟兄会》,后随杨虎城从军,抗战中中条山一战成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题:“杨门虎将”条幅赠之,职至旅长,衔为少将。
3、北护难村的行知省(1902—1976)先生是誉满关中的拓碑专家,曾被西安碑林博物馆聘为“陕西省金石采访员”、“陕西省博物馆之友”,许多珍贵碑石靠先生的精拓而得以保存下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姓
2. 姓氏会怎么写
会姓 guì(ㄍㄨㄟˋ),
明朝初期,朱元璋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之后,会氏后裔大体分布于鲁、冀、津、皖等地。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陆终之子帝乙之后求言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陆终之子帝乙之后。汉武阳令会栩。”据史籍《世本》记载:“陆终第四子会人之后。”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下》中记载:“陆终子求言,封于郐。郐仲为郑所灭,后以为氏。”在史籍《通志·以国为氏》中记载:“郐氏,或去邑为会氏。”在文献《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中记载:“此以名为氏。陆终,相传为祝融氏,颛顼帝之裔。” 郐氏族人,后去邑取会为姓氏,称会氏。因为陆终、颛顼都是黄帝后裔,所以这一支会氏,系出古老的黄帝。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伯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郑伯之后。”郑伯之后食采于郐邑,因以为氏。因为郑国系姬姓诸侯国,所以这一支会氏,也是黄帝后裔。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皋陶氏后裔偃姓之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偃姓之国,皋陶氏之后。”有迁徙入郐者,因以为氏。因为皋陶氏出自黄帝,所以此支会氏亦是黄帝后裔。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景公之臣会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十四泰》记载:“郐仲之后,避难去邑为氏。”
齐景公姜杵臼之时,庭下有大夫会谴。
当时齐景公得了疟疾,整整一年了还没有完全痊愈。他便召见会谴、梁丘据、晏子来询问,说:“我的病越来越厉害了,我派史官固和祝官佗朝拜山川宗庙,祭祀用的猪牛羊三牲和美玉,没有不准备好的,所用的数量常常比祖先齐桓公时候还要多,齐桓公如果用一份,我就用两份。但我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厉害了,我想杀掉史固和祝佗这两个人让上帝高兴高兴,可以吗?”
会谴、梁丘据都说:“行!”而晏子却不回答。
齐景公问:“晏子,你认为怎么样?”
晏子说:“您认为向神祈祷是有好处的吗?”
齐景公说:“是的。”
晏子说:“如果认为祈祷有好处,那么诅咒也就有害处了。您疏远辅弼您的人,忠臣被阻塞,规劝的话不能让他们说出来。我听说,身边的大臣沉默不语,远方的大臣哑口无言,众人的言论可以使金属熔化。现在从聊县、摄城以东,姑水、尤水以西,这一带的人民众多,老百姓中在上帝面前憎恶、怨恨、诽谤、诅咒您的很多很多。一国的人诅咒,两个人祈祷,即使是善于祈祷的人也不能取胜啊。况且,祈祷的人如果说真实情况,就是批评我们国君的过失;如果隐瞒过失,就是欺上帝。上帝如果神灵,就不可以欺他;上帝不神灵,祈祷也就没有益处。希望您明察。不这样,对没有罪的人施加刑罚,是夏、商灭亡的因。”
齐景公说:“您真善于解决我的疑惑啊,提升您的官职!”
于是,齐景公下令会谴不再管理齐国的政事,梁丘据不再管理接待宾客的事,而让晏子兼管。晏子却推不肯接受,齐景公坚持如此,晏子接受后,会谴、梁丘据便告退了。
晏子兼管了会谴、梁丘据的政事之后,过了一个多月景公的病好了。
会谴的后裔子孙后来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会氏。汉朝时期有武阳令会栩,明朝正德年间有雩都丞会同,都是会谴的后裔。
第五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谷浑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古鲜卑族谷浑部,亦称谷会氏、浑氏、谷氏。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实施汉化改革政策后,多改为汉字单姓谷氏,亦有改汉字单姓会氏者,读音改作guì(ㄍㄨㄟˋ)。
该支会氏后有入回回者,为回族会氏。
3. 信的格式怎样写
1.称呼 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后不再写字。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
(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 (1)给长辈的信。
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3)给晚辈的信。一般直接写名字,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辈分称谓,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
(4)给师长的信,通常只写其性或其名,再加“老师”二字,如“段老师”、“周师傅”、“宏海老师”等。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也可单称“老师”、“师傅”。
假如连名带姓,在信首直称“孙松平老师”、“王达夫师傅”,就显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对于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师长,往往在姓后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后加“先生”二字。
为郑重起见,也有以职务相称的,如“董教授”、“陈大夫”、“佟工程师”等。 (5)给一个单位或几个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写“同志们”、“诸位先生”、“XX等同志”等。
给机关团体的信,可直接写机关团体名称。如“XX委员会”、“XX公司”。
致机关团体领导人的信,可直接用姓名,加上“同志”、“先生”或职务作称呼,亦可直接在机关团体称呼之后加上“领导同志”、“负责同志”、“总经理”、“厂长”等。 如果信是同时写给两个人的,两个称呼应上下并排在一起,也可一前一后,尊长者在前。
上述五种场合,有时还可按特殊对象,视情况加上“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形容词,以表示敬重或亲密之情。当然,这要用得适宜,如对好友称“尊敬的”,反而显得见外,对无特殊关系的年轻女性贸然称呼“亲爱的”,那就有失检点了。
2.正文 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
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 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
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
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接下来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
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
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 3.结尾 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
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
(可参见下节《常用书信用语》的“祝颂语”。) 结尾的习惯写法有两种: (1)在正文写完之后,紧接着写“此致”,转一行顶格或空两格写“敬礼”。
(2)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一定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不得尾缀在正文之后。也可以在正文结尾下另起一行写“祝你”、“敬祝”,再空两格写上“安好”、“健康”等。
4.署名和日期 在书信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
如果是写给的亲属、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儿、弟、兄、侄等,后边写名字,不必写姓。如果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
而在署名之后,有时还视情加上“恭呈”、“谨上”等,以示尊敬。上述自称,都要和信首的称谓相互吻合。
日期一项,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有时写信人还加上自己的所在的地点,尤其是在旅途中写的信,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