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了解楷书、行书、篆书、隶书及草书的风格特征.2.了解中国书法发展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题 楷书:其一,整齐一律.楷书章法的整体感,首先是整齐,字的排列形式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等距,给人一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式最适合严格意义的楷书.结字的宽窄、长短不同的造型产生局部参差变化,便整齐一律而不呆板拘谨的楷书不会出现不和谐或单调之弊. 其二,多样统一.赵体楷书的最大特点是带有行书的成分,笔法多变,因字赋形,不刻意布置,在多样性、变化性中有着十分和谐统一的关系.给人的感受是静中有动,字中融情.一件书法艺术品首先感染人的是其整体效果,而整体是由无数个局部构成.因此,在布置章法时,不应该忽略每个字的细节,诸如字的造型、长短、欹正的变化,轻重的节奏感等,都需要慎重地考虑,严密地设计,并且要坚持不懈地经过较长时期磨练,始能自由地进行章法处理,表现出一种似乎没有设计的设计美,达到书法艺术的较高境界. 行书:(1)减省点画 (2)笔势流动(增加勾挑与牵丝、改变书写笔顺)(3)用笔灵活(4)体态多变 篆书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三比二. 二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由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则可以耸起. 三是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均匀,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方中寓圆,园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四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对称,这是篆书不同于其他书体的重要特征.有独体对称,有字的局部对称,还有圆弧形笔画左**斜度的对称. 隶书 隶书的特点2008-11-29 20:47 隶书有着较高的艺术性一定的实用功能,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因此而广受硬笔书法爱好者喜爱.近几年来,笔者对硬笔隶书用功较多,今不揣浅陋,将在临帖创作的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阐述如下,以期和大家共同进步. 一、笔法特点 成熟时期的隶书行笔分提按顿挫和轻重徐疾,硬笔隶书的用笔较毛笔隶书又可简化不少,如不必刻意追求藏锋用笔,收笔亦无须回锋,具体略分为以下数种细述. 点画:隶书的点有多种,大致包括竖点、横点、竖点、横点、撇点、挑点及捺点等,书写时多宜落笔重而收笔轻. 横画:隶书的横画一般有平横和磔横两种,横起笔时用力稍重可调艺笔尖从多角度切入,平横一般较短较直,收笔较轻,长横收笔时要逐渐加力然后提起,同一字中横画多时可作些俯仰的变化. 竖画:隶书的竖画与楷书的竖画相比一般不出锋,只是须依字形,作品的布局作些轻微的向背变化即可. 撇画:隶书的撇可分为直撇、弯撇、回锋撇等.起笔稍重,多宜变换角度,然后向左下徐行,到收笔处渐渐下按,最后或出锋或驻锋收笔.具体的长短曲直随字而定. 捺画:捺画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捺画的写法与长横有类似之处,且行笔角度不同. 折画:折的种类较多,在此不一一列出,依其形状及用笔分为方折和圆折,方折有时可取笔断意连的形式. 钩画:隶书中钩的种类也较多,但用笔大多类似,楷书中基向的钩在隶书中在隶书中有些常被省略,右向的钩常被波磔之笔替代. 二、结体特点 总的说来,隶书的结体有以下一些特点: 1、字形扁阔 体势开张 从大多数成熟时期的汉碑可看出,隶书的字形多呈扁方,波磔飞动,向背分时,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隶书特点. 2、横平竖直 笔画匀称 和楷书相比,其实隶书是更注重横平竖直的,尽管汉碑风格多样,但几乎都有着这个特点,但其外表的平稳和笔画匀称也是相对的,人们常常有意进行不平稳的处理. 3、内紧外松 自然茂密 隶书常常突出字中的主笔, 有些汉碑中的一些字的笔画甚至作了夸张性的变长,如《沈阙碑》中的“沈”字的横画;《石门颂》中的“命”字、“涌”等字的竖画. 三、章法特点 硬笔隶书可借鉴毛笔作品的幅式,当然,硬笔书法在幅式及装帧上有着自身的优势,作者可以尽情发挥创造性,设计新颖的幅式章法. 1、字距小 行距大 隶书扁方的字形及其内紧外松的形态决定了其上下字距松,左右行距紧的独特的布白形式,这有助于表现隶书体势开张,横向取势的特点. 2、排布整齐 钢笔隶书一般在方格或竖条格中创作,给人纵成列横成行的美感,熟练后也可直接在无格的纸上创作. 3、落款得当 隶书作品可用行草落款,以调整隶书谨严的布白,以免板滞,款字的大小要与正文相称,可比正文略小.也可以用隶书落款,这样可使用权作品的风格显得比较统一,对直接从隶书开始学书,而行书功底不太好的作者也可达到扬长避短之效. 4、钤印合理 完整的书法作品一般都需钤印,隶书作品中的印一般不宜太多,总的来说,要与款字大小协调,风格一致. 为了便于初学者较快地掌握硬笔隶书的写法,更好地将临帖和创作结合起来,现将一些偏旁及部首归纳如下并举部分字例.需要指出的是,这样列出的目的在于帮助初学隶书的朋友们了解其一般的写法,切莫生搬硬套,而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硬笔隶书,宜从法度严谨的汉隶入手,临习时可依个人喜好选择一种深入地学习其笔法结体,待有较好的功底后再从简书帛书等中多方涉猎. 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
2. 《说文解字》对汉字的贡献如题,分纲为佳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此书在流传中叠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本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贡献极大.在清代研究《说文》成为专门学问,给它作注的就有数十家 许慎生于约公元54年,卒于约公元149年,故居召陵区姬石乡许庄村.东汉时称万岁里,当时属于汝南郡召陵县,所以,《后汉书·儒林传》上说:“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也.” 最早、影响最大的字典 《说之解字》又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许慎.此书作于和帝永元二年(100 年),历时21年,直到安帝建光二年(121年)才告完成.许慎在病中遣其子许冲将此 书献给皇帝. 《说文》旧称字书,按今天观点看,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 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说文》 就是文献语言学的莫基之作.《说文》成书不久,就被当世学者所重视. 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以证字义.《说文》 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 《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说文》完整而系统地 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我们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说文》的训 解更是我们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 价值和应用价值. 《说文》这样一部巨著,是在经学斗争中产生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 学术思想领域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秦以前的典籍都是用六国时文字写的,汉代称六国 文字为“古文”,用古文书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秦始皇出于愚民政策的需要,把这些 用古文字写成的《诗》《书》等典籍付之一炬.西汉初年,一些老年儒生凭记忆把五经 口授给弟子,弟子用隶书记下来.隶书是汉代通行的文字,称“今文”,用今文书写的 经书,称今文经.后来陆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经书. 这样在汉代经学家中就分成了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 两派的区别不只是表现为所依据的经学版本和文字不同,更主要的表现为怎样使经 学为封建统治服务上.今文经学家喜欢对经书作牵强附会的解释和宣扬迷信的谶纬之学; 古文经学家则强调读懂经典,真正理解儒学精髓,为此侧重名物训诂,重视语言事 实,比较简明质朴.许慎属于古文经学派,他编著《说文》是要以语言文字为武器,扩 大古文经学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影响. 《说文》全书共收单字9353个,另有重文(异体字)1163个,附在正字之末,把 9353个字分别归在540个部首之中. 《说文》一书的突出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汉字是凭借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此,对汉 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这是汉字学家的工作,这项工作, 由许慎最先完成了.《说文》一共分540部,除了个别部首还可以合并与调整外,从总 体上说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图.许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费苦心,把形体相 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这等于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类,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 义符,更正确地理解字义. 每部所属的字的排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依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具体说来有三 种情况:其一,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极的 排在后边;其三,专有名词排在前边,普通名词排在后边. 许慎创造的540部首和一部之中各个字的排列方法,都是从文字学角度出发的,这 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这与后世从检字法角度的分 部和按笔画多少分类迥然不同. 2.训释本义.许慎之前的经学家为经典作注,都是随文而释,所注释的字(词) 义,基本上是这个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灵活意义.许慎在《说文》中紧紧 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 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 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一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 此外,许慎在训释本义时,常常增加描写和叙述的语言,使读者加深对本义的理解, 扩大读者的知识面,丰富本义的内涵和外延. 3.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许慎在每个字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 进行分析,如果是形声字,在分析字形时就指示了读音,如果是非形声字,则常常用读 若、读与某同等方式指示读音.汉字是属于表义系统文字,是由最初的图画文字演变而 来的,这样通过字形分析来确定、证实字义完全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而语 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文字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许慎深知“音义相依”、“义傅于 音”的原则,所以在《说文》中非常重视音义关系,常常以声音线索来说明字义的由来, 这为后世训诂学者提供了因声求义的原则. 4.以六书分析汉字.在许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