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性散文怎么写
“文化散文”(或学者散文)的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
他们也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例如余秋雨称自己为“票友”,陈平原则把写作短评当成“保持‘人间情怀’的特殊途径”。
对于许多类似的散文而言,引人注意的首先并不是叙述形式,而是所谈论的内容。但由于这些谈论结合了作者的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文字表达上的生动个性也随之显现出来。
因此,这些学者的写作比较自由,反而为散文创作融进了一些新的因素。“学者散文”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
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这些散文随笔与“杂文”的不同之处是,它更关注的往往不是“识”,而是“情”与“理”。
因而,有的批评家将之称为“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论干预’”。 喜欢历史,文学的请加群 64210183。
2. 怎么写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张中兴《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等.任何一种文体都没有固定的写法和内容,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杂文,还有散文诗,只要文体存在,歌颂也好,讽刺也好,批评也好,幽默也好,包罗万象,这样才能使某种文体发扬光大.如宋词,既有小桥流水,又有大江东去,散文诗亦然.把散文诗当成了美丽、纯洁的公主,那么,粗犷、幽默、诙谐的以诗歌的语言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算不算散文诗?。
3. 文化性散文怎么写
如果从散文的取材范围、题材以及其所反映和主题来说,孙女文还可分为 “生活类散文”、“感觉类散文”、“文化类散文”和“历史散文”等。
“文化类散文”,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觉来关照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张中兴《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韩晗的《大国小城》等。
他们的散文创作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 文化散文这一散文类型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文化散文的研究也有许多精彩论述,但对文化散文的美学原则研究较为少见,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曾纪鑫的文化散文《永远的绎站》一书来阐述文化散文的美学原则。
作者认为文化散文的美学原则体现为历史品格、文学品格、历史理解、文化意味等。 林兴宅先生认为,“文化散文”这个概念仍是可以成立的。
他认为文化和散文的关系可以这么来表达:一是用散文来写文化的,可以用称之为文化散文,二是从文化视角来写,即便写的是非文化题材,也可以称之为“文化散文”。想来想去,林兴宅先生的这个表达式很是完美地表达了“文化散文”这一概念的本质与内含。
而按我对“文化”的理解,“文化散文”就是用散文的手法来写文化的散文。凡是写文化的,即写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存在的散文,都是文化散文。
这么说来,“文化散文”仍是“散文”之一种。既然是“散文”之一种,它就具有散文的一切特性,但具有散文的一切特性还不够,还必须具有文化散文的特性才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文化散文”。
而这,就是“文化散文”在美学上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文化散文”的美学原则呢?“美学”如何来解决这一个问题呢?“美学”,按丹纳的看法,其最初的见解是关于美术的哲学。
后来所说的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乃是对这一美学看法的一种放大与推广。丹纳的美学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对美术的研究基础上得出来的。
“文化散文”的第一条美学原则是它的大历史品格。一般的散文可以不具备这一条美学原则。
一般的散文可以是写些身边琐事,花花草草,风花雪月,个人哀乐,一已悲欢。而文化散文通常写作的都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风土人情、民俗民规。
而且,文化散文所写作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是历史小人物和历史小事件,它通常要写的是历史大人物(包括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学术家、艺术家等等)和历史大事件(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如《永远的驿站》,这是作家曾纪鑫创作的关于福建地域文化的文化散文:这部文化散文写到的历史人物有朱熹、李贽、郑成功、林则徐、严复、陈嘉庚、林语堂、郑和、瞿秋白。
写到的文化事物及事件的有四堡雕版、妈祖民间信仰、传统海洋文化、戚继光抗倭、马尾近代船政与中国海军发展、古田会议与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壮大。这里面没有一个人物是小人物,没有一个历史事物是小事物,没有一个历史事件是小事件。
全是大人物,大事物,大事件。这就是我认为的文化散文的大历史品格。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也是这样的。甚而至于如果将易中天《品三国》也视为文化散文的话,它所讲述的也全是具有大历史品格的人、物、事,没有小的人、物、事。
大历史品格赋予文化散文一种最重要的品质是它的厚重感。从中也透显出文化散文作者们在历史观面前坚竖起来的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观,甚而是一种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决定论。
小人物之被无意或有意地回避,也有意或无意地表明小人物作为芸芸众生的苍白、柔弱与无足轻重。英雄史观并不是一种新鲜的观点,但它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整个大陆的心态转向物质主义、个人成功的追求、出人头地的欲望却是不谋而合的。
但无论如何,大历史品格是文化散文美学原则的第一原则。 文化散文的第二条美学原则是坚持文学品格。
这样,就把那些虽然是从文化角度来写作但不具有文学品格或文学品格比较弱的散文从“文化散文”这个集体中剔除出去。比如从各个学术角度来写作的散文性文字就只能称之为学术随笔而不是文化散文。
比如,人类学笔记就只是人类学笔记,不能将人类学笔记视为文化散文。不管乔健先生的《漂泊中的永恒》文字如何优美,它所描述的少数民族或原始部落的文化如何鲜为人知,或者它的发现多么重要,它也不能被认为是“文化散文”。
而曾纪鑫的《永远的驿站》仍是文化散文,就因为在《永远的驿站》中,它仍然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曰文学品格。有些篇章写得相当好。
如《崇武古城》、《走进四堡》。其描写的细致,相象的文笔,细节的丰富都说明具有相当之文学品格。
当然,《永远的驿站》的文学品。
4. 李白文化散文怎么写
《李白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在10年前曾一度盛行,后来就渐渐冷落。大致原因除了网络以及新媒体的视像化阅读冲击之外,文化散文本身的创新力不足也是更为内在的症结。10年后的今天,文化大散文似乎又在开始聚集人气。我的理由是两本比较看好的书的出版:一本是苏北为汪曾祺作的《一汪情深》,另一本就是2009年连载于《十月》、而今又由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车延高的《醉眼看李白》。
这两本书的共同点是用散文的形式集中撰述一个文学人物,而明显的区别是苏北完全是纪实的,写的都是汪曾祺真实的生活细节;而车延高则更多是“醉眼”中的想象,笔端流出多是根据自己对于李白作品和有关资料以及传闻的解读,描述的是其内心中的那个诗仙。车延高作为诗人(虽然他一直自称为“业余诗人”,其实古往今来从没有职业意义上的专业诗人),以其充沛的诗心,努力靠近那位千古诗仙的诗魂。文中许多对于李白的理解和阐释,我以为都有相当可延伸的思考性。车延高能够把读者的思绪调动起来,能够让读者随之而驰骋想象,去认识一个也许很不一样的李白,这就是这部文化散文的重要艺术价值。但由于作品大都是基于作者的想象,属于文学创作,所以,有时候就会让人觉得一些情节和说法有主观臆断之嫌,于是就有学者和网友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质疑。我的看法是:对于这种文化散文,一定不能用学术考证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尤其是诗人对于相隔千年诗人的理解,或者诗人之间诗心的交流,怎么可能像学术论文或者考证史料那样科学和严谨呢?10年前我就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如果一定要求文学创作的散文作品中没有一点历史的‘硬伤’,那么,你们专门研究历史的专家们,对所有历史的每一个细节都搞得那么一清二楚,没有任何漏洞了吗?”(文见《中华文学选刊》2000年第6期)当然文学创作也不能过于主观地歪曲历史、臆造事实,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李白”这样的创造性解读是应该完全可理解的。况且,车延高散文中对诗仙李白的许多想象性追问和解答,我觉得都确实道出了我多年的疑问和心声。比如李白多年仗剑去国四海漂流,那他究竟以何为生?这就曾经是我读了很多李白的诗和故事之后一直存疑的一个问题。车延高散文中对李白家乡身世的分析我觉得起码是有一定道理和根据的。至于诗人和其同代诗人贺知章、杜甫等人的关系,以及到底李白能不能“斗酒诗百篇”的问题,文学的解释完全可以有文学的规则。车延高散文,起码让我们多出一些有意义的思路。
车延高如此解读和阐释李白,我以为也是最有资格的。这不仅由于车延高本人非常具有诗人的天分,而且更在于他的确有着与李白近似的诗人的气质、诗人的性格、诗人的骨头、诗人的“魂”。车延高的散文中经常打打诗人的“诳语”。如:“不幸之不幸,今天遇上我这三‘瓶’过后尽开颜的朦胧后生,有了七分醉壮胆,只剩三分醒看人,飘飘若仙时,让高低贵贱、身份等级一并去了云水间,世间只有天空大,能在我眼珠里站住脚的人,越来越少,目空一切的我四大皆空。”严酷的现实之中,我们这些被各种各样利害关系所套牢和压抑着的人们,是多么缺少这种目空一切的狂妄精神啊!读了这样的文句,真的让人感到浑身舒爽。
其实,车延高写李白,真的并不是为写李白而写李白,其中很多时候都是在以古喻今、借古讽今,文中很多地方也都充满了批判现实的精神。他甚至经常采用鲁迅惯用的“顺手一击”的战法。如:“但愿某些站在泥土地上,却把自己看得比泥土厚重,功名路上只为功名,整日琢磨如何化茧为蝶,一路飙升的咄咄逼人的新霸主候选人们能够明白:世上没有绝对的‘顶峰’,无论是自己造势,耍一些伎俩把自己装扮成顶峰;还是把别人推上顶峰,又借推别人把自己带上顶峰。结果都是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看似得到,实为失去。从此成了被悬崖峭壁呵护的心尖子。恰如定于荷角上的一只蜻蜓标本,尽管很精彩,很夺目,很诗情画意,但它终是一种丧失了活力的景致,倘若舍不得在打碎中重组或重建,留给人间的只能是一种无生命活力的僵死和‘单调’之美。”这样的段落,就不仅仅是尖锐批判,而且充满深刻的哲理意味!
在如今人心普遍浮躁的氛围中,读读这样的散文,真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有所清醒和净化。
5. 善文化,微散文怎么写
在网络空间里,短篇小说变得更短了。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微散文,既然是散文,就要具备散文的特点,既要有真实性与可读性,还要有意义或有意思。如果传统的散文是一朵牡丹花的话,那么微散文就是一枝玫瑰,好读、耐看且带着刺儿。
1、几年过去,早已经不是过去的你了,是好事不是坏事。你又是本来的你,从哪里来又回到了哪里去。
脸干净了,腿勤快了,心也安静了,而且没有了那些是是非非,争争斗斗,纷纷扰扰。静下来可以思考,可以回忆,可以净化,可以对灵魂来一次改造,所以我写了一些东西。
有的不免有无病呻吟之嫌,有的纯粹是为了填补空间,但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真”。真是一种美,真也是一种爱,起码是心灵的美,心中的爱。
2、生活就是时常改变、改善,其中包括家居环境,有条件应该换个新房。改变是一种观念,是一种创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尝试——当然是以劳动、金钱为代价的。
正如一个朋友所说:“住新房,感觉就是不一样。”换一处新房,等于换一个活法,为自己花钱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
3、在走过了相当长一段路以后,还是值得回过头看一看的,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或者是“剪不段,理还乱”的缠绵。回首往事,英雄豪迈,“念天地之悠悠”,昨是而今非。
人为什么要怀旧?因为,旧日里有光荣、爱恋和追寻;因为,有昨天才有今天,有今天才有明天。昨天就是我们播下的种子,如果你幸运,它的果实或许够你后半生的享用。
人一生时间有限,经营好前半生尤其重要。4、年龄是资本,年轻是本钱,年轻与辉煌连在一起;年纪大了,收获的都是一堆枯枝败叶。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花犹如此,人何以堪。5、“吹吹海风,说说老公;喝喝咖啡,论论是非。”
“世界上只有三样东西是真的:单眼皮是真的,狗对你好是真的,假的是真的。”这是电视剧《谁为爱情买单》里的台词,大众化、口语化、也有趣,就像热天吹来的一阵凉风,让人舒服、惬意。
6、什么是生活?老百姓忙于吃穿生计,当官的忙于保官升官,熙熙攘攘,利来利往,都为的是自己。真正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官也有,只是少了点,这一点上,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7、人得知足,就是要知道什么是你的,什么不是你的,是你的,无论多和少都要满足。拿了不属于你的东西,不是偷就是贪。
好人与坏人有时候只是一步之遥、一念之差,进一步是深渊,多一念是恶梦。我们是吃过苦的一代人,而且曾经一无所有,现在得到的已经够多了。
不要总是与那些比自己处境好的人比,任何时候都有在你之上的。8、人这一生,算起来前20年是学生,后20年是养老,只有中间这四十年是好时候。
从默默无闻到暂露头角,再到小有成就和事业有成,直至走向事业与生活的顶峰。它是人生的一半,也是人生的精彩。
走过了,值得庆幸、值得自豪、也值得喝彩。前后20年都是为自己而活着,只有中间这40年是为社会做贡献(即使养家糊口,也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回头看,承担了、贡献了、付出了,活的就值。9、热闹过后,静悄悄的很好,它也是一种生活常态。
动与静只是相对的,没有原来的动,就没有现在的静;没有原来的静,现在的静也没有意义,“闲若孤鹤,淡似疏云”,也只能是这种静。10、做一件事,坚持了不一定成功;若不坚持,一定不会成功。
坚持与否,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差别。有的时候,就只需要你再坚持那么一下,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就放弃了。
我们为什么不能坚持呢?就因为坚持很累、很苦、还看不到希望,而这时的放弃,却是一种诱惑、一种解脱。但是,如果你真的坚持了下来,那又是多么值得回味的啊!11、人老了,一个缺点就是不容易被感动,缺少兴奋点,这也是衰老的表现。
经常刺激一下,让自己走出常态,从而有所改变,至关重要。想要做到这一点,有时需要主动、需要寻找、需要转换。
还要懂得“不用则废”的道理,动动脑,动动手,动动脚,都有好处。我们往往后两点做得好,认为动脑则无所谓,差矣!恰恰是脑衰比体衰更可怕,就像脑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一样,脑衰老才是真正的衰老。
12、在你年轻的时候,需要一个把你举过他头顶的人,这个人就是你的导师、先行者、引路人。当到了有能力的那一天,你也应该这样做,当年你需要,现在他需要。
13、汤灿的歌大气、激情、正面、柔美,绝非无病呻吟,也无忸怩之态,尤以主旋律居多。听了她的歌,如雨露之于禾苗,似清风掠过心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感染。
好歌还得好人唱,好歌就是唱好人的;好人就爱听好歌,好歌就是唱给好人的——不是吗?。
6. 文化散文如何写
◇◆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 ◆◇ ◆1、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
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 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而他而鲜活”,说的正是这层意思。余秋雨奔波在大江南北,往返于海内外,用一支插入山水古迹的笔把游记的面积拓展出山青水绿的一片,也把中国散文的题材范围拓展了面积不小的一块。
他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他在山水和文化之间找到了表达自己生命情感的最佳形式。
如余秋雨最初是到了甘肃敦煌,在那里写下了最初的散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这些文章无一不表现了他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和期盼。 而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所要阐述的正是一些历史问题和难题,所要触摸的正是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王朝的兴衰为例,演绎了历代王朝兴亡中的辉煌和悲凉。《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释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
《乡关何处》试图阐释千古难解的乡关情结,表达面对乡关的困惑。这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难题,历史的痒处,历史的痛处,正是余秋雨之所以要花数年的时间来剖析和阐释这些历史文化难题的原因所在,也是《山居笔记》的历史价值所在。
余秋雨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梅洁女士评论说:余先生以一个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依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借助人类文字的载体——散文,洋洋洒洒地揭示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古老、神秘的中国历史中,竟以轻扬的散文做着最深刻最潇洒的穿越。
余秋雨的散文“深入浅出,把很大的问题,很深的道理,用不多的篇幅,浅近的话说出来”,这才称得上大手笔。是啊,读余秋雨的每一篇散文,仿佛看见一个历史的哲人,沉思着跋涉在大自然的山水、江河、废墟、小镇之间,我们也与这位哲人一起,品味历史,体验文化,让唐朝的烟宋朝的风,拂拂地吹过多情而脆弱的心灵。
◆2、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这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放纵一面说,丰富想象、说理畅达、冲谈平和,这些因素构成放纵的张力,使他的笔如同奔马,纵横驰骋,叙事、联想显得自由自在、游刃有余,表现出情溢于言,理胜于辞的文章气势。 从控制一面说,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总是贯串着这样的思想线索——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
在题材的剪裁、缝合和表现主题的过程中,散文的线索成为内在的凝聚力,使叙事、写景、议论和一切知识性材料,时时 、处处都紧扣住说理或抒情的“中心”,散而归一,杂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 在他的每一篇散文中,都叙述着鲜为人知的掌故、轶闻、趣事、传说、故事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助于思想的敏捷,想象的翱翔,以及作品内容的深厚和境界的开拓。
如在《上海人》一文中,作者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举重若轻地把文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融入了感性的叙述中,写了徐光启的文化性格,上海的历史等,无不成为余秋雨恰如其分地阐释构建上海文明新形态这样一个主题思想的生动、形象的材料。 其他如《千年庭院》、《进士》等都是以思想的线索贯串全篇,并注意运笔的轻重浓淡,抑扬张驰,在波起云涌的变化中间取得结合的形神的统一。
◆3、理与情的融合统一。余秋雨用一种抒情散文的形式普及文化,通过抒情散文来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的民族意识,并对读者起到浸润作用。
他能用散文般流利的语言叙述艰涩的哲理问题,把智性的议论和诗性的抒情水**融地结合起来,使深奥的理论包含着情感色彩,情与理统一了起来。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合一。
他的《戏剧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创造工程》,就是这样一种枯燥学说的诗意范本叙述,让人喜欢读,喜欢看。 论述诗意化,灵动活泼,思想当然易于接受,理与情融合统一,理便获得了诗性表现。
同样,把这种学理的功夫用在散文之中,把知性融入感性,情中寓理,于是散文就格外深情活泼起来。余秋雨的《文。
7. 怎样写文化随笔
“随笔”“随笔”,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
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随笔内容方面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人的生命形态主要由许许多多细小的琐事组成,惊险奇特,英烈悲壮,可遇而不可求,是生活的非常态。平平凡凡,寻寻常常,随处皆是,是生活的常态。
只有那些注目寻常琐事,并在其中能感发出无尽趣味来的人,他的心境必不至枯涩,他的心泉必不至干涸,而一旦弄笔写作便自然容易找到感觉,坠入境界,放任自由。对琐事不大放在心上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发现不了诗意的人,其人必定干枯无趣,其心必定顽劣粗糙,自然极难与笔墨有缘。
2、于今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汹汹,人心越来越浮躁,时尚越来越火爆,而写作恰恰需要细腻的心灵,素材偏偏多在生活的幽微平常之处。所以,身处现代,你选择写作,其实写作也在选择你。
只有当你在生活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时候,你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整体情感,生发出启迪人智的哲理思考,也便有可能与写作结下一份良缘。应该说,绮语清词,嘉言华章是天地间早就有了的,它在随笔式的自由写作中最易被呈现出来,只是它需要凝神遐思,用心体味方能妙手偶得。
3、人总说永恒,期盼永恒,其实哪会有什么真正的永恒。人易朽,文字也易朽。
如前所述,写作和其它种类的艺术一样,只是人的一种生命享受与精神自救。写作之初就心存“文章千古事”的觉悟与抱负的人,十有八九成不了写作的好手。
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并忠实地将其诉诸笔端,这才是我们生活随笔写作的正途。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1、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写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2、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
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3、说明性随笔 黎先耀写人和自然关系的随笔《天之骄子》,着笔于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着力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因此,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
练习这类随笔,要以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笔调轻灵,不刻意为文。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8. 善文化,微散文怎么写
在网络空间里,短篇小说变得更短了。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微散文,既然是散文,就要具备散文的特点,既要有真实性与可读性,还要有意义或有意思。如果传统的散文是一朵牡丹花的话,那么微散文就是一枝玫瑰,好读、耐看且带着刺儿。
1、几年过去,早已经不是过去的你了,是好事不是坏事。你又是本来的你,从哪里来又回到了哪里去。
脸干净了,腿勤快了,心也安静了,而且没有了那些是是非非,争争斗斗,纷纷扰扰。静下来可以思考,可以回忆,可以净化,可以对灵魂来一次改造,所以我写了一些东西。
有的不免有无病呻吟之嫌,有的纯粹是为了填补空间,但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真”。真是一种美,真也是一种爱,起码是心灵的美,心中的爱。
2、生活就是时常改变、改善,其中包括家居环境,有条件应该换个新房。改变是一种观念,是一种创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尝试——当然是以劳动、金钱为代价的。
正如一个朋友所说:“住新房,感觉就是不一样。”换一处新房,等于换一个活法,为自己花钱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
3、在走过了相当长一段路以后,还是值得回过头看一看的,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或者是“剪不段,理还乱”的缠绵。回首往事,英雄豪迈,“念天地之悠悠”,昨是而今非。
人为什么要怀旧?因为,旧日里有光荣、爱恋和追寻;因为,有昨天才有今天,有今天才有明天。昨天就是我们播下的种子,如果你幸运,它的果实或许够你后半生的享用。
人一生时间有限,经营好前半生尤其重要。4、年龄是资本,年轻是本钱,年轻与辉煌连在一起;年纪大了,收获的都是一堆枯枝败叶。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花犹如此,人何以堪。5、“吹吹海风,说说老公;喝喝咖啡,论论是非。”
“世界上只有三样东西是真的:单眼皮是真的,狗对你好是真的,假的是真的。”这是电视剧《谁为爱情买单》里的台词,大众化、口语化、也有趣,就像热天吹来的一阵凉风,让人舒服、惬意。
6、什么是生活?老百姓忙于吃穿生计,当官的忙于保官升官,熙熙攘攘,利来利往,都为的是自己。真正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官也有,只是少了点,这一点上,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7、人得知足,就是要知道什么是你的,什么不是你的,是你的,无论多和少都要满足。拿了不属于你的东西,不是偷就是贪。
好人与坏人有时候只是一步之遥、一念之差,进一步是深渊,多一念是恶梦。我们是吃过苦的一代人,而且曾经一无所有,现在得到的已经够多了。
不要总是与那些比自己处境好的人比,任何时候都有在你之上的。8、人这一生,算起来前20年是学生,后20年是养老,只有中间这四十年是好时候。
从默默无闻到暂露头角,再到小有成就和事业有成,直至走向事业与生活的顶峰。它是人生的一半,也是人生的精彩。
走过了,值得庆幸、值得自豪、也值得喝彩。前后20年都是为自己而活着,只有中间这40年是为社会做贡献(即使养家糊口,也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回头看,承担了、贡献了、付出了,活的就值。9、热闹过后,静悄悄的很好,它也是一种生活常态。
动与静只是相对的,没有原来的动,就没有现在的静;没有原来的静,现在的静也没有意义,“闲若孤鹤,淡似疏云”,也只能是这种静。10、做一件事,坚持了不一定成功;若不坚持,一定不会成功。
坚持与否,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差别。有的时候,就只需要你再坚持那么一下,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就放弃了。
我们为什么不能坚持呢?就因为坚持很累、很苦、还看不到希望,而这时的放弃,却是一种诱惑、一种解脱。但是,如果你真的坚持了下来,那又是多么值得回味的啊!11、人老了,一个缺点就是不容易被感动,缺少兴奋点,这也是衰老的表现。
经常刺激一下,让自己走出常态,从而有所改变,至关重要。想要做到这一点,有时需要主动、需要寻找、需要转换。
还要懂得“不用则废”的道理,动动脑,动动手,动动脚,都有好处。我们往往后两点做得好,认为动脑则无所谓,差矣!恰恰是脑衰比体衰更可怕,就像脑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一样,脑衰老才是真正的衰老。
12、在你年轻的时候,需要一个把你举过他头顶的人,这个人就是你的导师、先行者、引路人。当到了有能力的那一天,你也应该这样做,当年你需要,现在他需要。
13、汤灿的歌大气、激情、正面、柔美,绝非无病呻吟,也无忸怩之态,尤以主旋律居多。听了她的歌,如雨露之于禾苗,似清风掠过心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感染。
好歌还得好人唱,好歌就是唱好人的;好人就爱听好歌,好歌就是唱给好人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