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竹简是怎么做的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
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
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其加工过程简单说是将青竹筒蒸煮过,一说要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称之为“杀青”,防止以后变形,不易被虫蛀,且便于书写。因此也称竹简为“汗青。
帮你找别人回答的。
2. 竹简是怎么做的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其加工过程简单说是将青竹筒蒸煮过,一说要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称之为“杀青”,防止以后变形,不易被虫蛀,且便于书写。因此也称竹简为“汗青。
帮你找别人回答的
3. 历史小作品 竹简怎么做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其加工过程简单说是将青竹筒蒸煮过,一说要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称之为“杀青”,防止以后变形,不易被虫蛀,且便于书写。因此也称竹简为“汗青。
用竹子做的。把竹子烤干后做成的,用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所以又叫汗青
“汉简的大小”是这个样子的——汉简与战国时期比较变化不大,最长的二尺四寸,其次为一尺二寸,最短的八寸。汉人的习惯是:最长的简写法律、国史,用一尺二寸的简写经典著作,最短的简写奏记、短文或诸子之书。现在可以看到的例证是:曾经在甘肃武威发掘的《仪礼》,就写在长简上;而楚墓中发掘的短文,都写在短简上。据资料称:有《孝经》一部,曾经就是写在一尺二寸的简上的。
关于“制式”。一般从二道编到五道编不等。所谓几道编,指的是用几道绳子将简策连缀起来。这联缀的方法也不一样,有在每一根简策上拧麻花的,有在简策与简策之间拧麻花的,有从简策中心穿洞,将细麻绳从洞中穿过的。有的还在编连处的简策右侧刻一个三角形的小口的,这是为了使编绳在简策上不打滑,编连得更牢固。有些简策是先编后写,有些简策是先写后编。先编后写的,写到编绳的地方,就要让过去。这样,在出土的简策中,由于绳子已经腐烂了,而当初让过去的地方,就成了空白。先写后编的,由于写的时候,没注意到编绳的位置,故在出土的简策中,如果还保留着编绳,便能看到编绳遮住写字的情况。
一般的编制(由简编策),简的开头有两根简是不写字的,称为“赘简”。有时要用这两根赘简的背面题写篇名(小题)和书名(大题)。全书完后,要以最后一根(在一篇的左侧,不是右侧)为轴,从左向右卷起,称为“一束”,也就是一个卷轴。一部书可以有若干卷轴。每一个卷轴,抻开时就是第一页,这样,不用抻开时,也可以看到“小题”和“大题”(因为在背面)。
4. 汉代的竹简上一般写些什么内容
汉简,系汉代木简和竹简的总称。
竹木易朽,简在历史上发现甚少。据舒学《我国古代竹木简发现出土情况》统计:解放前发现,并见于报道的有七次。解放后发掘出土并见于报道的,截至1975年,只有二十二次。近二十多年来,在我国西北地区,又相继发现了部分简牍。其中,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尤以汉简为最。全国先后总计出土简犊约四万余枚,而居延汉简就达三万余枚。
居延汉简纪年简最早者是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最晚者是汉灵市建宁二年(公元169年)。额济纳旗文物所现尚存一枚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太康四年七月”纪年简。
居延汉简书写时间跨度达二百七十多年,内容极其丰富,对研究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法律、民族、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状况等,发挥着补史、证史和史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居延汉简,堪称“国宝”。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更是人类文明的精神的文化财富。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批居延汉简出土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敦煌学”之后,又一门新兴的学科“简犊学”诞生了。世界性的“汉简热”正在迅速升温,并波及各国学术界。
居延汉简1944年的考证中以性质和用途分简牍为五大类:(一)文书 书檄、封检、符券、刑讼;(二)簿册 烽燧、戍役、疾病死亡、钱谷、名籍、资绩、器物、车马、酒食、计簿、杂簿;(三)信札 (四)经籍 历谱、小学、六经诸子、律令、医方、术数;(五)杂类 无年号者、有年号者。在1960年的修订本中,劳干又重分简牍为七大类66项,其中新增的条目如下:(一)简牍之制 封检形式、检署、露布、版书、符券、契据、编简之制;(二)公文形式与一般制度 诏书、玺印、小官印、刚卯、算赀、殿最、别火官、养老、抚恤、捕亡、刺史、都吏、司马、大司空属、地方属佐、文吏与武吏、期会、都亭部、传舍、车马、行程;(三)有关史事文件举例 汉武诏书、五铢钱、王路堂、王莽诏书用月令文、西域、羌人;(四)有关四郡问题 四郡建置、禄福县、武威县、居延城、居延地望;(五)边塞制度 边郡制度、烽燧、亭障、坞堡、邸阁、兵器、屯田、将屯、农都尉、罪人徙边、内郡人与戍卒、边塞吏卒之家属、雇佣与“客“;(六)边郡生活 粮食、谷类、牛犁、服御器、酒与酒价、塞上衣著、缣帛、蟾褕、社、古代记时之法、五夜;(七)书牍与文字 书牍、“七“字的繁写、《仓颉篇》与《急就篇》,共包括释文简10156枚,图版605幅。
5. 古代竹简的制作过程以及书写方法
简牍是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制的叫竹简或简称简,木制的叫木牍或简称牍,合称简牍(由于竹简的数量较多,有时也通称作“简”,其实是包含了木牍在内的意义。) 简牍是在纸普及之前用来记载的载体。现在发现的简牍的年代主要是战国、秦汉、三国,最晚至西晋。简牍可以用线绳或牛皮绳编连起来成书。 [编辑] 竹简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像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其加工过程简单说是将青竹筒蒸煮过,一说要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称之为“杀青”,防止以后变形,不易被虫蛀,且便于书写。因此也称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 仿古《孙子兵法》译本竹简,为河滨加利福尼亚大学藏书
竹简
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汉代简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补充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最着名的有:
1. 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宽1.2厘米,篆文,每简2-10字,为战国之物。
2.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约五千枚。
3.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竹简不仅在古代文化史、书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印刷术也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简牍的形式,即为卷轴装的前身,为早期的雕版印刷所广泛使用。
竹简的字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常见于楚国简帛,字形结构是楚国文字的本色,书法体势则带有“蝌蚪文”的特征,可以说是楚国简帛的标准字体;第二类出自齐、鲁儒家经典抄本,但已经被楚国所“驯化”,带有“鸟虫书”笔势所形成的“丰中首尾锐”的特征,为两汉以下《魏三体石经》、《汉简》、《古文四声韵》所载“古文”之所本;第三类用笔类似小篆,与“古文篆书 竹简
”比较接近,应当就是战国时代齐、鲁儒家经典文字的原始面貌;第四类与齐国文字的特征最为吻合,保留较多齐国文字的形体结构与书法风格。竹简书法俊朗,疏密得宜,对研究中国书法史有很重要价值。 简册,“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西周和春秋时期有竹木简上记事的方式,战国时期的竹简发现很多。战国中晚期的竹简,内容为遣册、古书和卜筮记录。秦木牍和秦简上的隶书字形正方、长方、扁方不拘,笔画肥、瘦、刚、柔,极尽变化。点面有明显的起伏和波势,用笔有轻、重、疾、徐的区别,是考证隶书发展 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战国的竹简是手写。这些字的笔画具有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或偏前的 竹简
部分略粗,充分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 色。这与金文随形轻重和因接搭凝结的笔画形态不同,已由迟重变为流美,笔画和体式也较篆文更为简略。可见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隶书在流行。“简书”是近年在中国书法界兴起了一支流派(又称“竹简书法”)。这是一种仿效秦汉竹简和帛书的“古隶”体式,即效仿先秦、两汉时代在竹片、木片和丝织物上的古文字的书法,即以独特的国画颜料配制古朴赭黄色,以板刷在生宣纸上刷出类似竹简书竖条,字体就写在这赭色“竹简”条上,别有一番古雅特色,适应了现代审美装饰情趣。 对色彩变化瞬息之间的精确把握,使书法获得了“随类赋彩”之妙。这种书法呈现出活泼,具有生机的形象。“简书”这一书法艺术于图与文的抽象共性中彼此和谐。使我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驰骋在色彩和图案带给我们无限想像的空间里。
6. 秦朝的时候竹简怎么做
【制作步骤】古代:裁、切、烘(杀青)、书写、钻孔、编。
【含义】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典籍、文书等文字载体的主要材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目前简牍学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等,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简牍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同时出现,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纸张发明后,竹木简牍又与纸张并行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恒玄下令,简牍制度方告结束。 【秦代竹简】 竹子挺拔、俊秀,经冬不凋,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对竹子更是怀有一种特殛殊的感情,赞其“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高尚情操。以竹为乐,爱竹成癖,以竹咏志,借竹抒怀,成为诗词、歌赋、绘画、音乐、园林等的重要题材。
秦代还没有纸张,主要用的是竹简,文吏需要经常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刮竹皮或削去竹简上写错的字,所以很多秦代的知识分子有随身带刀的习惯。 【竹木简】 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
竹木简是古代用竹简和木简写成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竹子和木头都是常见而易得的东西,古代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在上面写字著书。
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每根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多少不一,最多的有40多字,最少的只有一二字,一般写20多字。
现在的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竹木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3尺,最短的只有5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书了。
编连竹木简多用麻绳,也有的用丝绳(称“丝编”)或皮绳(称“韦编”)。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
现在的“册”字,就是一个象形字,很像一根根简用绳子编连起来的样子。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典”指的就是用竹木简做成的书。
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有这样形状的字“〓”,即“册”字。可见,竹木简书籍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了。约春秋、战国之际,还出现了写在丝织品上的书——帛书。
帛书比竹木简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所以帛书不及竹木简书普遍。
东汉时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籍,纸既轻便又易于书写,价格也比较便宜,于是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代,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