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把刀 的读音
一把刀的读音为: yī bǎ dā
一、一拼音: yī
释义:
1.最小的正整数。
2.表示同一:咱们是~家人。你们~路走。这不是~码事。
3.表示另一:番茄~名西红柿。
4.表示整个;全:~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
5.表示专一:~心~意。
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
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站,再也不说什么。
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请就来。~说就明白了。
9.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
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
二、把拼音: bǎ 、bà
释义:
[ bǎ ]
1.用手握住:~舵。两手~着冲锋枪。
2.从后面用手托起小孩儿两腿,让他大小便:~尿。
3.把持;把揽:要信任群众,不要把一切工作都~着不放手。
4.看守;把守:~大门。~住关口。
5.紧靠:~墙角儿站着。~着胡同口儿有个小饭馆。
6.约束住使不裂开:用铁叶子~住裂缝。
7.给(gěi)
8.车把:那辆车的~折(shé)了。
9.把东西扎在一起的捆子:草~。秫秸~。
10.姓。
11.“把”的宾语都是确定的。
12.加在“百、千、万”和“里、丈、顷、斤、个”等量词后头,表示数量近于这个单位数(前头不能再加数词):个~月。百~块钱。斤~重。
13.指拜把子的关系:~兄。~嫂。
[ bà ]
1.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茶壶~儿。掸子~儿。
2.花、叶或果实的柄:花~儿。梨~儿。
三、刀拼音: dāo
释义:
1.切、割、削、砍、铡用的工具,一般用钢铁制成:菜~。镰~。铡~。铣~。一把~。
2.用于劈或刺的兵器:大~。朴~。刺~。
3.形状像刀的东西:冰~。双~电闸。
4.计算纸张的单位,通常一百张为一刀。
5.姓。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刀法[dāo fǎ]
刻印、烹饪或练武术过程中用刀的技法。
2.弯刀[wān dāo]
东方各国,特别是印度北部使用的弯曲马刀。
3.小刀[xiǎo dāo]
一种带柄的简单切割工具,由通常是钢制的锋利刀片构成。
4.刀斧[dāo fǔ]
刀和斧子。古代刑具。亦借指严刑。
5.屠刀[tú dāo]
宰杀牲畜的刀,借指反动暴力:侵略者手中的~吓不倒争取自由的人民。
2. 一把刀的拼音声调
“一把刀”读音:[ yī bǎ dāo ]。
一:yī 释义: 1.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2.纯;专:专~。
~心~意。 3.全;满:~生。
~地水。 4.相同:~样。
颜色不~。 5.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6.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7.乃;竞:~至于此。 8.部分联成整体:统~。
整齐划~。 9.或者:~胜~负。
10.初次:~见如故。 11.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把:bǎ bà 释义: [ bǎ ] 1.拿,抓住:~酒(拿着酒杯)。~玩(拿着赏玩)。
2.控制,掌握:~握。~舵。
3.看守:~守。~门儿。
4.自行车、手推车等的手柄:车~。 5.可以用手拿的小捆:秫秸~儿。
6.专权,一手独揽:~持大权。 7.从后托起小孩两腿使之大小便的动作:~尿。
8.介词,义为拿,处置,致使:你能~他怎么样。 9.量词。
10.结盟:拜~子。~兄弟。
[ bà ] 1.物体上便于手拿的部分:刀~儿。 2.被人作为说笑资料的言行:话~儿。
刀:dāo 释义: 1.用来切、割、斩、削、砍、刺、铡的工具:~子。~兵。
~法。剪~。
镰~。 2.中国的纸张计量单位:一刀合一百张。
3.古代的一种钱币,因其形如刀故称:~币。 4.姓。
3. 锋刀用拼音怎么写,怎样拼
【锋刀】音律
锋、刀的读音是fēng、dāo,
声调为阴平、阴平。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声调】是汉语音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是一个音节不可缺少的要素。所以汉语拼音方案专门规定了声调符号。声调符号是继承注音字母的标调方式,这四个调号比较直观地显示了汉语普通话四声的高低升降特征,有一定的优点。不过书写中要回笔,应用也不太方便,而且声调符号采用加符形式,但加符字母无法在计算机中正确显示和输入。这种情况不适应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要求。这些字符在已出版的汉语字典、词典中都只能靠人工造字,因为电脑中没有对应的编码。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和大学教授中文的教师对汉语拼音更是苦恼,他们根本无法制作出合乎《方案》规定的汉语拼音电子教学材料,只能靠手写或自己造字,这非常不便于教学。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传统的音韵学术语, 非专业人员较少使用, 方案应采用大众习惯称说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给声调符号命名。声调符号应加在音节后,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分别记作- / v \ (均为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