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 寻访记怎么写
河 南 寻 访 记 昌玉荣 四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正是人们劳作、学习和出行办事的最佳时节。
10日,作为中华昌氏宗亲联谊会的使者,我早早登上汽车,离开了桃花飘香的肥城,在泰山站转乘火车,直奔中原大地西部古都牡丹城——洛阳。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汽车-火车-汽车接力跑,夜幕垂下后到达了洛阳市伊川县的彭婆镇。
一下车,早就等在那里的西奇先生紧紧抓住我的手,高兴地说:“你可来了!欢迎你。我在这里和三轮车等了你好久了。”
我们随即上车进入了夜幕,拐下公路向东驶去,这时,乡间小路上已经没有行人,到了昌营村,也是一片寂静,只有路边的小卖部还亮着灯光。走进西奇先生家里,年近七十的西奇夫人已做好饭等着我们。
面对他们的热情,我有一种出远门到家的感觉。 昌营村地处洛阳市西南伊川县的丘陵地带,三面沟河相卫,村子居于岭上,从军事角度看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全村有二百多户,一千多人,昌姓人口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当晚饭后,西奇先生找来了族人昌戊辰,并带来了家谱。我们谈论着工作安排,也翻看着家谱。
突然,两个先人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谱上的二世祖凤鸣、凤歧两位先人的资料与我们老家谱折上的资料一模一样,难道这就是我们多年来找不清下落的二十二世两位祖公吗?戊辰先生立即认同了始祖从山东省肥城市石横村来此落居的历史,并当即写在了家谱上。据分析,洛阳一带族人始祖玄居(分析是字号不是原名)公从山东离家从军后因战功卓著而不断升迁,在坐江南凤阳府都督期间,战事需要带兵来到昌营村处安营扎寨,之后落居于此地,故有了昌营村。
玄居公落居后,原在山东石横村老家居住的凤鸣公和凤歧公也来到了这里,因为,他们当时已为成年人或仍给族人有来往,所以,他们就上了石横的谱折。此时,昌营的族人为找到根高兴,我也为找到了两位先祖的去处,理清世系而欣慰。
到昌营的次日上午,我和西奇、西义、戊钦(村支书)一行四人乘车到村东南七里远的昌家老林扫墓祭祖,又一次追忆了祖史和祖情。他们指着不远处一片有围墙的柏树林说:“那里已成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其实那里就是我们的昌家老林,因风水好,被后来权势更大的家族人占了。
对此,引起了我的深思,原来家族弱了也要被人欺啊。今日的我昌氏族人应该反思什么、汲取什么、干什么呢?!还好,听那里的族人说,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十月一日,附近的杨营村、昌沟村和洛阳市北的昌湾村的族人都派人来上坟祭祖,中午由昌营村族人招待他们,共叙族情。
血缘的爱得到了延续。 下午西义和戊钦都去镇政府开会了。
考虑到他们老谱资料记录杂乱,编修新谱工作量大,不利于《通谱》编辑。于是自己关门办公,以西奇先生一支资料作例,给他们编写了一套垂丝图,以供他们工作参考。
晚上又与他们一起分析了四个村子昌氏族人的情况,拟出了一个由各村代表人参加的洛阳分会11人修谱班子名单,为了有利于开展工作,建议由身为镇人大副主任的西义先生为会长,西奇先生任主编。 12号一大早,我和西义、西奇、戊辰一行四人赶往几十里外的洛阳市老城区后河村,这个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其中一个是我们族人较集中的昌湾村,当然其他自然村也有我们昌姓人居住。
我们在公路旁边首先找到了在那里等我们的治文(曾参加首次会议)先生和(大)治文先生两位重名兄弟,他们立即引我们到了曾参加首次宗亲会,也是本支首领的治民先生家里。他们热情相待,立即通知其他家族重要成员来见,特别是当得知始祖来自山东,与我是本家时,大家的心立即融在一起了。
族史、族事、全国宗亲会、《中华昌氏通谱》、成立洛阳分会班子等等族情大事都议论热烈,兴致昂然,不尽不休,直到一桌菜都凉了,大家才不得不高兴地合影后去吃饭。在那里大家研讨了该村已出的谱书,议定了进入洛阳分会班子的成员。
饭后由治民先生陪同去洛阳市找制作谱碟的正献先生,在他那里给他们制留了全国两次宗亲会的四张光盘。并带回了他们制作的谱碟。
三点多,我们坐上了寻找“大宋姓氏研究会”和所谓“王教授”的出租车,结果穿行三市县、区,爬行翻岭行程一百多公里却找不到“大宋姓氏研究会”和所谓的王教授。当太阳落山时才好不容易联系上了所谓的王教授。
我们快到洛宁县原杨坡镇门口时,远远看到一个壮实的四十多岁汉子站在那里,下车见面,他面有窘相,说他叔去年在洛阳出了点事去云南了,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回答说要过了“五一”,接着说他只是代卖一些有关姓氏的册子。我们提出前去看看,他支支吾吾,不说什么,我们提出购买有关我们昌姓的材料,他连思索也没有就赶忙说,没有这个姓的。
至此,不言而喻,他这个上午电话中的“王教授”真实身份应该是个地道的庄稼汉,那个叫王教授来接电话的女人肯定就是有点心眼的农妇了。此时,我们也彻底识破了所谓“大宋姓氏研究会”设的骗局。
晚上九点多,历时五个多小时,行程二百多公里后我们又回到了昌营村。 作者:高阳鹤2009-6-7 02:43 回复此发言 --------------------------------------------------------------------------------2 河 南 寻 访 记 因西奇。
2. 小学 寻访记怎么写
河 南 寻 访 记 昌玉荣 四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正是人们劳作、学习和出行办事的最佳时节。
10日,作为中华昌氏宗亲联谊会的使者,我早早登上汽车,离开了桃花飘香的肥城,在泰山站转乘火车,直奔中原大地西部古都牡丹城——洛阳。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汽车-火车-汽车接力跑,夜幕垂下后到达了洛阳市伊川县的彭婆镇。
一下车,早就等在那里的西奇先生紧紧抓住我的手,高兴地说:“你可来了!欢迎你。我在这里和三轮车等了你好久了。”
我们随即上车进入了夜幕,拐下公路向东驶去,这时,乡间小路上已经没有行人,到了昌营村,也是一片寂静,只有路边的小卖部还亮着灯光。走进西奇先生家里,年近七十的西奇夫人已做好饭等着我们。
面对他们的热情,我有一种出远门到家的感觉。 昌营村地处洛阳市西南伊川县的丘陵地带,三面沟河相卫,村子居于岭上,从军事角度看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全村有二百多户,一千多人,昌姓人口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当晚饭后,西奇先生找来了族人昌戊辰,并带来了家谱。我们谈论着工作安排,也翻看着家谱。
突然,两个先人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谱上的二世祖凤鸣、凤歧两位先人的资料与我们老家谱折上的资料一模一样,难道这就是我们多年来找不清下落的二十二世两位祖公吗?戊辰先生立即认同了始祖从山东省肥城市石横村来此落居的历史,并当即写在了家谱上。据分析,洛阳一带族人始祖玄居(分析是字号不是原名)公从山东离家从军后因战功卓著而不断升迁,在坐江南凤阳府都督期间,战事需要带兵来到昌营村处安营扎寨,之后落居于此地,故有了昌营村。
玄居公落居后,原在山东石横村老家居住的凤鸣公和凤歧公也来到了这里,因为,他们当时已为成年人或仍给族人有来往,所以,他们就上了石横的谱折。此时,昌营的族人为找到根高兴,我也为找到了两位先祖的去处,理清世系而欣慰。
到昌营的次日上午,我和西奇、西义、戊钦(村支书)一行四人乘车到村东南七里远的昌家老林扫墓祭祖,又一次追忆了祖史和祖情。他们指着不远处一片有围墙的柏树林说:“那里已成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其实那里就是我们的昌家老林,因风水好,被后来权势更大的家族人占了。
对此,引起了我的深思,原来家族弱了也要被人欺啊。今日的我昌氏族人应该反思什么、汲取什么、干什么呢?!还好,听那里的族人说,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十月一日,附近的杨营村、昌沟村和洛阳市北的昌湾村的族人都派人来上坟祭祖,中午由昌营村族人招待他们,共叙族情。
血缘的爱得到了延续。 下午西义和戊钦都去镇政府开会了。
考虑到他们老谱资料记录杂乱,编修新谱工作量大,不利于《通谱》编辑。于是自己关门办公,以西奇先生一支资料作例,给他们编写了一套垂丝图,以供他们工作参考。
晚上又与他们一起分析了四个村子昌氏族人的情况,拟出了一个由各村代表人参加的洛阳分会11人修谱班子名单,为了有利于开展工作,建议由身为镇人大副主任的西义先生为会长,西奇先生任主编。 12号一大早,我和西义、西奇、戊辰一行四人赶往几十里外的洛阳市老城区后河村,这个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其中一个是我们族人较集中的昌湾村,当然其他自然村也有我们昌姓人居住。
我们在公路旁边首先找到了在那里等我们的治文(曾参加首次会议)先生和(大)治文先生两位重名兄弟,他们立即引我们到了曾参加首次宗亲会,也是本支首领的治民先生家里。他们热情相待,立即通知其他家族重要成员来见,特别是当得知始祖来自山东,与我是本家时,大家的心立即融在一起了。
族史、族事、全国宗亲会、《中华昌氏通谱》、成立洛阳分会班子等等族情大事都议论热烈,兴致昂然,不尽不休,直到一桌菜都凉了,大家才不得不高兴地合影后去吃饭。在那里大家研讨了该村已出的谱书,议定了进入洛阳分会班子的成员。
饭后由治民先生陪同去洛阳市找制作谱碟的正献先生,在他那里给他们制留了全国两次宗亲会的四张光盘。并带回了他们制作的谱碟。
三点多,我们坐上了寻找“大宋姓氏研究会”和所谓“王教授”的出租车,结果穿行三市县、区,爬行翻岭行程一百多公里却找不到“大宋姓氏研究会”和所谓的王教授。当太阳落山时才好不容易联系上了所谓的王教授。
我们快到洛宁县原杨坡镇门口时,远远看到一个壮实的四十多岁汉子站在那里,下车见面,他面有窘相,说他叔去年在洛阳出了点事去云南了,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回答说要过了“五一”,接着说他只是代卖一些有关姓氏的册子。我们提出前去看看,他支支吾吾,不说什么,我们提出购买有关我们昌姓的材料,他连思索也没有就赶忙说,没有这个姓的。
至此,不言而喻,他这个上午电话中的“王教授”真实身份应该是个地道的庄稼汉,那个叫王教授来接电话的女人肯定就是有点心眼的农妇了。此时,我们也彻底识破了所谓“大宋姓氏研究会”设的骗局。
晚上九点多,历时五个多小时,行程二百多公里后我们又回到了昌营村。 作者:高阳鹤2009-6-7 02:43 回复此发言 --------------------------------------------------------------------------------2 河 南 寻 访 记 因西奇。
3. 写一篇“ 优秀人物 寻访活动 ”怎么写
第一次与孙老师联系的时候,我们谈了好久,就在我们还在为这次采访活动能否成功进行而踌躇不定时,孙老师很快便说 “好,什么时候?”坦诚与高效率,是孙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采访定在了孙老师的办公室内进行,星期天的校园学生不多,孙老师的办公室设在综合大楼,在那里可以看到学校的教学楼和实验楼,仿佛空气中都可以嗅出琅琅书声。孙老师一身简洁的白色,虽然已是比我们年长几十届的老学长,但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年轻的气息。亲切的微笑和出乎意料的善谈,一下子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起来。
(1)那时候的南大
孙老师是87级的山师学生,他对母校有着一番特别深厚的感情,对南大的传统,也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入的了解。按孙老师的话来说,能在南大读书,其实是一件光荣的事情,那时的南大就是一个小清华。每当孙老师谈及南大时,他的眼里就熠熠生光,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仿佛又坐在了图书馆里,仿佛。
在孙老师读书的那个年代,要想考上中学,必须参加全市的统考。想要进入像山师这样的名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南大作为一所江西名校,有着比其他学校更为优越的师资条件。孙老师半开玩笑的说,其他大学的学生都会选择聚集在宿舍聊天打牌之类的,而南大的学生还是一如既往的努力读书,这就是南大吸引人的地方。
(2)看学习:勤奋+全面知识+实践
在孙老师读书的时候,流传着一句笑话: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然而这也是当时很多学生的真实写照。在孙老师看来,死读书这三个字,有时候是必要的。
“死读书”在这时候,可以辩证地译作勤奋。“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每天晚上不到1点是不会睡觉的,”孙老师笑着回忆当时那段艰辛的读研时光。孙老师认为,当遇到不清楚地问题时,参考别人的资料与经验,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通过与别人交流时,自身的经验与知识也可以得到积累,长期的积累,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尽管孙老师读书很勤奋,但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巧读书”似乎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在大学时代,读书对于他来说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那时候在山师读书,压力并不大,作业也不多。孙老师每天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一放学就去图书馆看
课外书。他尤其喜欢科技类的书,但其他内容的书籍,也或多或少地接触一些。不局限自身的知识,在孙老师看来尤为重要。
4. 红领巾寻访记怎么写
“红领巾寻访春天的故事”小记者采访稿
(小记者1)我是西山中学“碧螺”校园电视台的小记者周嘉悦。(小记者2)我是小记者倪晨娇。(小记者1)今天我们的采访活动主题为“红领巾寻访春天的故事”,(小记者2)主要是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小记者1)家乡西山有哪些巨大的变化。(小记者2)好,现在就让我们(合)出发吧!
一、采访原西山党委书记:
小记者:我们家乡这些年发展变化很快,特别是1994年10月25日太湖大桥的成功建造,可以说大桥对西山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见到了原西山镇党委书记马德芳书记。
小记者:马书记,您好!下面,我就太湖大桥向您提几个问题可以吗?
小记者:请问当时怎么会想到建造大桥的?
马书记:因为西山是太湖中的一个孤岛,历史上,群众的生态、生活相当不方便,特别是群众遇到急事、疾病,要想出去的话,往往会碰到天气阻碍。南方有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还有一句是“大路大发,小路小发,无路不发”,在这种情况下,就趁改革开放的东风,西山的群众和西山的政府,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解决交通问题。
小记者:这项工程前后共花了多少时间完成?
马书记:整整两年时间,是92年的10月27日正式打桩动工,前期准备工作不算,到94年10月25日正式通车。
小记者:您觉得西山成功建造大桥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马书记:最大的收益者应该是西山的群众。
小记者:如今,我们的西山已经是改头换面了,那么,您对西山今后的发展有哪些设想呢?
马书记:西山是一个以旅游发展为主的镇,这个,现在党委政府对西山的发展前景基本明朗,现在只要按照这个步骤一步步来做,但是发展旅游是需要时间,需要大量的投资,需要时机,这个相对来说,时间要长些。但是,旅游一定要有规模,上了规模,形成气候,那么才能够见到效益。
小记者:谢谢马书记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使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大桥的情况,再一次感谢您对我们活动的支持!
二、采访太湖大桥游客:
(一)采访
小记者:您是外地来的游客,您来西山之前,有没有听说过这个太湖大桥呢?
游客:听说过。
小记者:你听说过的太湖大桥与你现在看到的真正的太湖大桥有什么不同呢?
游客:听说过了,才过来转转,大桥还是挺美的。
小记者:你今天还准备到哪里去游玩?
游客:到几个景点,一路走走看看。
小记者:您觉得西山美吗?
游客:美!太湖美,西山肯定也美!
(二)采访
小记者:我是西山中学“碧螺”校园电视台的一名小记者,想向你们问些问题可以吗?
游客:好,问什么问题,我可不大会说。
小记者:您是第几次到西山来的?
游客:我们经常过来,不过不是纯粹的旅游,我们是随便玩玩。
小记者:你们第一次来的时候,太湖大桥有没有建成了?
游客:已经建了。
小记者:那你们经常来,可以说这里交通很方便对吧?
游客:对,对!
小记者:如果这大桥没有建好,要你们摆渡过来,你们还会来吗?
游客:需要摆渡,那肯定不会过来了。
小记者:你们觉得这太湖大桥美不美呢?
游客:挺美的。
小记者:今天你们还会到那边去玩呢?
游客:随便,反正自己开车过来的,随便转转玩玩。
小记者:也就是说这边很有吸引力罗?
游客:对!
小记者:希望你们今天玩得比较开心!
四、结束语:
(小记者1)本次采访活动使我们对家乡西山太湖大桥有了更深的了解,(小记者2)从而使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小记者1)作为家乡的小主人,我们当前应该好好学习,(小记者2)长大了把家乡的明天建设得(合)更加美好!
5. 相约母校,寻访校友作文2000字
“嘀—嘀—”,伴随着一阵悠扬的喇叭声,一辆崭新的WCN996型超长宝马车停在母校门口,一位年轻靓丽、衣着时尚的女士打开车门走了下来 ,
二十年后相约母校
不用说了,这个人就是我了。
走进了阔别已久的校园,立刻感受到了母校的巨大变化:一座座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宽敞明亮;运动场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了,有设施完善的游泳馆、羽毛球馆、篮球馆;校史室里摆设了各式各样的金牌,奖杯……琳琅满目,记载着二十年间的母校的巨大成就。
我信步走在了教学楼的走廊上,看着一张张写满了欢跃的脸庞,听着一声声充满稚气的声音,童年的往事不论是酸甜苦辣,都化成了一丝丝小甜蜜涌上心头,
我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是母校赋予了我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给予我们崇德明善的求知的力量。
最令我惊喜的是,在校园中还遇到了几位曾经教导过我的恩师和几位同学。看到他们,我的心中一颤,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们长大了,可老师也老了,曾经的黑发中,丝丝的银丝已悄悄地布满了,岁月的风霜在老师的脸上留下了无情的痕迹……唯一不变的是他们无论如何也磨灭不了的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的心。同学们一个个都长大成人了,有的成了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有的成了一个兢兢业业的教师,有的成了优秀的建筑师,更多的人平平凡凡的在各行各业中默默地作着贡献……
我们拉着老师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欢声笑语在校园上空回荡……
6. 寻访身边校友实践活动记录怎么写
在校庆之际与老校友们进行交流、对话,对于我这样一名还未走出校门的中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感受那一时代中学生求真求实、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感悟他们的心路历程,与其共同探讨对于学习与人生发展的感悟,对于我来说,真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沿梦而歌 坚持不懈
一个有梦想的人可以在生命的磨难和失败中成长,好比腐朽的土壤中可以长出鲜活的植物。土壤也许腐朽,但它可以为渴望参天的植物提供营养;失败固然可怕,但它可以磨练我们的智慧和勇气,进而创造更多的机会。在采访过程中,老校友们和我们讲述了他们的高考经历。当时,诸位老师的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有的老师在农场里当工人,有的老师在车间负责车床工作……有的并没有如愿的一次就考入理想的大学,但是他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执著坚持追梦,付出不懈努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终于在第二年的高考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梦想,走进大学殿堂{高sn上传}。正所谓“人是有精神的”,坚信只有不断努力奋斗,才能获得美好的明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选择放弃,而是再接再厉,用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一步步开创美好明天。
{高sn上传}这样的人生信念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心存着信念朝着梦想的方向不断努力,我们总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对比他们当时的艰苦环境,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中,我们真的应该脚踏实地的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自己。 为人为文 心怀感恩
拥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心怀感恩、坚忍不拔,遇到困难能够勇敢面对。曾经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只要我们有一颗感恩的心,世界就会变得简单明快,幸福永驻。因为经历过失败,我们更知道成功的不易;因为经受过挫折,我们更懂得坚强的意义;因为感受到痛苦,我们更理解幸福的珍贵。”从小到大,我们遇见了许多人许多事,不管是喜悦还是困难,我们都应该心怀感激,以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去写文章,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高sn上传}。 活在当下 相信未来
记得《名言》一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昨日如一片落叶,也许曾经灿烂,可是已经凋零;明天固然美好,但目光伸的太长就会变得纤弱,所以人应该牢牢地抓住今天,踏踏实实地朝着梦想进发。”当前严峻的形势,常常令我们在校的学生对未来感到迷惘。老师教导我们: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活在当下。关键在于对于本领的掌握。要相信“有本领总能发挥作用,有知识自然有展示的舞台。不怕才能得不到发挥,而应怕自己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 总是畅想未来而不付出实际的努力,是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的。只有当我们付出汗水,全力以赴,我们才能收获美好的将来。当然,在课余时间,我们也需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博闻强识、通晓百家;成一家之言、独树一帜。”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全心付出,紧握最初的梦想,相信自己,你能成功。
通过对几位老校友的采访,我们得到了很多人生的感悟。比照他们的人生轨迹,我想我们会更清晰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同时,让我们惊喜的是,虽然已离校多年,很多老校友对学校依然怀着炽热的感情,对我们表达了很多对学校的感谢和祝福,虽然他们中有的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华科的“烙印”已深深地镌刻在他们身上。一位老校友跟我们说,每当他看到有人“非议”学校时,都会不顾风度的上前跟那人理论,他们对学校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这次的寻访活动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我们十分庆幸争取到了这次实践的机会,因为它,这个暑假有了特别的意义。我们也很高兴能为学校60岁的“生日”献上自己的一份“礼物”。与广大的老校友们一样,我们祝愿学校和她的学子们能有更加光明的未来。作为我们自己,也会不懈的努力,相信有朝一日,当我们回到母校时,能被贴上“出色校友”的标签。最后,衷心地感谢学校提供的这个契机和前辈们辛苦的付出,我们会一代一代地、刷新学校的光荣。
7. 寻访日记的作文怎么写
上个星期四,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们跟随吴老师一同去龙降桥村采访了抗美援朝时期的革命家——方斌生老爷爷。
方斌生老爷爷家的房屋外观简朴,令我们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位生活朴素的老革命家。
踏进门,方斌生老爷爷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并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当年的事迹。“1951年5月1日,我参加了军队,那年我27岁,至今已有几十多年了。当时,工兵团有十几个团,我参加了工兵三团,工兵三团被称为“中国工兵第一团”‘,是当时技术最高的工兵团……”方斌生老爷爷边回忆边说。
有位同学问:“方斌生老爷爷,你怕死吗?”方斌生老爷爷神态自若地说:“我不怕死,因为在我的一生中,我已经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每次,我都会想方设法地坚持下来,因为我知道只要你有坚定的意志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听了方斌生老爷爷的话,我们受益匪浅……
从方斌生老爷爷的身上,我不仅看到了革命家那种简朴的生活作风,更看到了他坚定的意志力。
正因为有像方斌生老爷爷那样的老革命家,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8. 五年级寻访日记怎么写
在我们身边,有着许多值得令人称赞的英模,他们的事迹固然让大家感动,但也有一些无名英雄,虽然他们身上没有耀眼的光环,却也是我们非常崇敬的英模。
首先请看我们尊敬的班主任施老师,夜深人静,月明星稀,施老师还在夜空的照耀下写教案。为了我们,为了她喜爱的教师岗位,这又算得了什么?第二天一大早,施老师那黑眼圈和精彩的课堂,让我们明白了上述的那一切。正是凭着这种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以及那爱生如子的敬业精神,施老师赢得了全体同学的尊敬和信赖。
再说我身边的好朋友沈越。沈越的同桌是一个后进生,成绩总是提升不上去。但沈越丝毫没有嫌弃他的意思,而是尽全力地帮助他,每天下午第三节课都要督促他完成好应该做好的作业。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帮助,那个后进生的成绩才有了很大的进步。还有一次,我和沈越正玩得起劲。突然,沈越踢到一个钱包,那钱包里有好几千元呢!沈越没有任何犹豫,立刻把钱包送到广播站,不敢有一点耽误。正因为如此乐于助人、拾金不昧,沈越才多次被选为“三好生”。现在,我愈加佩服这位的好朋友了。
还有一位不知姓名的老爷爷也一样让我不能忘记。在我上学必经之路有一个年过半甲的清洁工老爷爷。还记得那是一个寒风呼啸的傍晚,我放学后一个人走在路上,不时打着寒颤,无意间看到一个橘黄色的身影。呵,这不是清洁工老爷爷吗?瞧,在这冰冻三尺的三冬季节,他的手已冻得乌青乌青的,但他还是咬牙坚持着,为大地的整洁作出自己的贡献。出于好奇,我上前询问他:“老爷爷,这么冷的天你为什么还出来扫地呢?”
老爷爷笑了,皱纹涌上眼角:“俺看地面脏兮兮的,让人看着不舒服,总得有人来扫呀,不是吗?”我一下子怔住了,平凡的话语中让人体会到老人家心地是那样的善良、纯朴,短短的一句话,让我心中萌发由衷的敬重。
还有那风雨之中的邮递员,坚守岗位的警察,医院勤劳的护士……许多平凡岗位上做出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英模,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个世界之所以这么温暖,是因为有着这些平凡岗位上的英模们的无私奉献。我要向他们学习,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