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鸟、乌这两个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是怎么写的
如下图:甲骨文
2. 为什么有些表示动物名称的字是“四点底”
晋城市实验小学 杨东升 “四点底”作为汉字的部首,“四点”是“火”的变形,其意思与“火”有关,如:热烈,煎熬,等等.《汉字源流字典》说:火,“作偏旁在字下时有的写作‘、、、、’(打字水平有限!)”可是,为什么有些代表动物名称的字竟是“四点底”呢?我们知道,代表动物名称的字好多是象形字,动物怎么能和火结缘呢?比如,“燕”,“鱼”,“熊”…… 现在的简体字,“鱼”,“鸟”等字,“四点”已经简变成了一横.其实,“鱼”和“燕”字的尾巴在象形字中确实有点像“火”的形状,在文字的逐渐演变中,慢慢地就讹变为“四点底”.《说文》:“燕之尾讹为火,与初形已颇有距离.” 有一个字有点特殊:“羔”字,它是会意字,它在甲骨文中原本就是“火字底”,本义就是烤羊,会意为嫩而味美的羔羊,再转为初生的小羊.还有“熊”“罴”二字令人费解,为什么作为动物的“熊”“罴”与“火”有关呢?《说文》:“能,熊属……能兽坚中,故称贤能……”《汉字源流字典》:“能,本义为一种熊类野兽.”能,就是古“熊”字,原并没有“四点底”.源流字典标“能”有4个读音(xióng,néng,tái,nài),“能”作为“熊”,是象形字,左偏旁是头和身,右偏旁是四足.那么,“能(xióng)”怎么又演绎成“能”(néng)了呢?你看,熊凶猛,耐寒,强壮,有力,会游泳,会爬树,会挖洞,会快速奔跑……这不是很“能”吗?那么,后来,“能(xióng)”字,怎么又加了“四点底”呢?《汉字源流字典》里是这么解释的:表示凶猛,——像大火一样凶猛.不是有个词叫“熊熊大火”吗?其实,凶猛的动物多得是,为什么“熊”“罴”是“四点底”?经过思考,我猜测是这么回事:中国古代文人大概没有见过白熊(国内没有),见到的全是黑熊(最多见过棕熊).“黑”,不是“四点底”吗?火烧以后才会变黑,所以,黑与火结缘.《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黑”在金文时代,变成上下结构,上面是“囱”,下面是“炎”的形状.隶书时“火”变成“四点底”) 你看看古代小说是如何描写“熊”的.例如《西游记》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这回书描写了“黑风山黑风洞的黑风怪(黑熊精)”.只见那怪果生得凶险:碗子铁盔火漆光,乌金铠甲亮辉煌.皂罗袍罩风兜袖,黑绿丝绦軃(duǒ,下垂)穗长.手执黑缨枪一杆,足踏乌皮靴一双.眼幌金睛如掣电,正是山中黑风王.行者暗笑道:“这厮真个如烧窑的一般,筑煤的无二!想必是在此处刷炭为生:怎么这等一身乌黑?” 这个黑熊精确有“能”耐,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与它打了两次均不分胜负.第一次,“那怪与行者斗了十数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次,“他两个从洞口打上山头,自山头来在云外,吐雾喷风,飞砂走石,只斗到红日沉西,不分胜败.” 笔者推测:“能(xióng)”由于浑身上下黑得“如烧窑的一般”,当它发怒攻击时,人形站立,张牙舞爪,血盆大口,给人以“凶猛燃烧炭块”的联想,由此变成了“四点底”的“熊”.敬请方家指点.。
3. 乾隆的书法乌字
我看乾隆书法
乾隆爷能诗会画,尤精书法,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据说存世墨迹仅故宫博物院就藏有2000多幅。而他在古代书画和当时的名家绘画中题跋题诗更是不得了,为历代帝王之冠。
乾隆善楷书、行书和行草书,未见有篆书、隶书传世。他的书法师承,不见文献记载,但从其传世作品看,早年学的是其祖父康熙。而康熙帝的字受其老师沈荃的指导,康熙曾言“沈荃教朕字尽六十年弗衰”。沈荃的书法则师法董其昌和米芾,上溯至晋唐诸家,故乾隆帝早年之书,较多地受到董、米、钟、王的影响
应该是可信的。约中年以后,乾隆帝酷爱赵孟的字。在他的影响下,清中期的书风从尚董转为崇赵。乾隆帝不仅大力提倡群臣学赵书,而且自己也临仿不息,力求肖似。
从乾隆帝中后期传世之作分析,他的书法确实有赵字的秀媚之体、流润之笔和飘逸之韵,正如书法评论家马宗霍《岳楼笔谈》所说:其书圆润秀发,盖仿松雪。”但马宗霍只说对了一半,乾隆之书除有较多的赵书遗风外,还有董书秀润、率真的特色。综观他的书法,其楷书规正端丽,圆润丰满;其行书飘逸劲健,豪放流润,这种书风实际是融合董、赵之书的优点而进行的变革,最后形成了与宫廷环境相适应的端庄、富丽、圆润、典雅的特色。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乾隆之书实有不足之处,缺少变化是乾隆之书最大的弱点,“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饶承平之象,终少威武之风”(《岳楼笔谈》)。但由于“字画以人贵”,皇帝毕竟是皇帝,因此,帝王之书仍然是艺术市场一道风格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