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熙字的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怎么写
殷墟甲骨文约有单字四千左右。
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考释,已经认识一千来字。我这里选释部分常见的字以飨读者。
“”:字从二(上)从(人),隶作“元”。人之上会意为首。
《孟子·滕文公》:“勇士不忘丧其元。”即用其本义。
引申义为始为大。例如:称国家**为“元首”,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旦”;称每个年号的第一年为“元年”,称主将为“元戍”。
“”:甲骨文“天”字或写作“” ,像人之正立形,上突出其头部。或写作“”,从二(上)从大。
大亦人也,人之上即颠。故《说文》曰:“天,颠也。”
卜辞云“庚辰王弗疾朕天”,即用天之本义,“疾天”即指头部之疾病。 “”:甲骨文“帝”字异构很多,王国维、郭沫若谓“帝”乃“蒂”之初文,象花萼。
叶玉森云像束薪积柴形,用于祭天,相当后来的体字。由此派生出天帝、帝王义。
叶说近是。 “”:甲骨文“祝”字从“示”从“兄”,亦是神主。
象人跪于神主之前有所祷告之形,字或省示。《说文》:“祝,祭主赞词者。”
甲骨文“示”字写作“”等字形。 “”甲骨文“王”字象钺形。
钺为古兵器多为弧形刀,青铜或石制,盛行于商周,有出土文物刻参考。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
王权是抽象的,乃以钺形代表。 “”甲骨文“玉”字象串玉之形。
横划代表玉竖划(或作)代表穿玉之丝绳。珏字作“”。
殷商时玉乃货币或饰物。 “”此字上象山崖形,“”即山,房屋形,故崖下之即洞窟也。
王即玉, 即“”(箕筐之属),“”即辛,凿类工具。象于山洞中双手执辛,开凿玉石置于“”之意。
唐兰释璞,《战国策.秦策》:“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象(飘带),中间之口,应是一方形箱子,四面标明方向。故甲骨文“中”字,象风向标,可随风向转动,而立柱恒居中央而不动。
卜辞云“五中”,即以之测风向及风之大小。甲骨文“中”字多用为伯仲之仲,与“”有别。
或谓“”即旗帜,“五中”即立 ,氏族议大事时先“立中”聚众。 “”甲骨文“每”字,从“女”或从“母”,义同。
其上部之↓或↑,象发饰之形。甲骨文女作“” 母作“” ,中增两点表示**,已字之女为母也。
女与母在卜辞中有时通用无别。每字在不辞中用为悔、晦。
“”甲骨文“”字从又从“”或从“”,从“”与丛林同。又即手。
象以手取草之形。《说文》:“、”字从又持“”,即“”之义,“”以饲牲畜谓之“”,引申之放牧之牲畜牛羊亦谓之 “”,再引申之,放牧牲畜亦谓之“”。
“”字象埋牛羊犬于土坎中之形。学者释为“薶”字。
“薶”又写作“埋”。卜辞用为祭名。
“”字象以斤断木之形,即“折”字。斤,古人用以砍斫木头的横刃斧子。
《说文》:“折,断也,从斤断 。”许说不确,断 不用斧斤,割鸡鄢用牛刀;甲骨文折字所从形即断木。
许慎乃据篆书折字()为说。 “”甲骨文“春”字构甚多。
《说文》:“春椎也。从“”从日,“”春时生也。
屯声。篆书“春”作“”,与甲骨文略同。
“”甲骨文"蓐"字,从“林”(或从“”)从“辰”从“又”,象手持辰除草之形。辰即蚌镰,当时的农具,用蜃壳做成。
“”《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曰”在“”中。”甲骨文“莫”字从“”或从“林”。
日落“”中或“林”中,表示天色已晚。此即“暮”字。
“莫”与“暮”为古今字,“莫”被借为虚词后便又增一日字以作“朝暮”之“暮”。 甲骨文莽字从林从犬,象犬在林莽之中。
《说文》:“莽,南昌谓犬善逐兔中为莽。从犬从 , 亦声。”
甲骨文从从林同。《方言》:“草,南楚之间谓之莽。”
古籍中用如草字,有时草莽连文。 甲骨文小字作三点。
《说文》:“小,物之微也。”又有作者,隶作少。
小和少古本一字,卜辞中有时通用无别,有时又有区别,说明甲骨文中小少二字开始分化。 甲骨文分字从刀在儿中。
《说文》:“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 字象以支柱支撑屋顶之房舍,释为余。
卜辞中余字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
《尚书》、《周礼》、《国语》等古籍中作“余一人”或“予一人。”《尔雅。
释诂》:“余,我也。” 甲骨文牛字。
象牛头形。 字中之乃雄性家畜之形符,甲骨文字对畜兽之性别分别表示之,后来则统一用杜字作为公畜之通称。
字中之乃雌性畜之形府。与牡字一样, 字后来成为母畜之通称。
字象圈养畜之形。隶作牢。
《说文》“牢,闲养牛马圈也。
取其四周币也。”卜辞中的牢是专门圈养以供祭祀之用的牛羊。
象人张口吹气,《说文》:“吹,嘘也,从口从欠。”甲骨文欠字作、,象一跽之人的侧面形,上是口字,人张着大口大哈欠。
甲骨文问字从问从口以会问讯之意。口在门外,是外来之人问门内之人,后来为了字形的整齐方正,把口子安在门内。
字从户从口,即启字。《说文》:“启,开也。”
甲骨文户字作日,半个门字,即一扇门, 即 ,以手开门谓之 ,卜辞中用为云开天晴之义,或又增口作 ,同。又作诸形,增加义符曰表示云开日出。
咸字从戍从口。《说文》:“咸,皆也,悉也。”
甲骨文戍()是一种兵器。或云咸乃喊之初文。
卜辞用为人名,咸亦称咸戊,。
2. 萧衍草书状全文及译文
《草书状》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其先出自杜氏,以张为祖,以卫为父,索、范者,伯叔也。二王父子可为兄弟,薄为庶息,羊为仆隶。目而叙之,亦不失仓公观鸟迹之措意邪!但体有疏密,意有倜傥,或有走流注之势,惊竦峭绝之气,滔滔闲雅之容,卓荦调宕之志,百体千形,巧媚争呈,岂可一概而论哉!皆古英儒之撮拨,岂群小、皂隶之所能为?因为之状曰: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雅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蒲葡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争。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厥体难穷,其类多容,炯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纵横如结,联绵如绳,流离似绣,磊落如陵,暐暐晔晔,弈弈翩翩,或卧而似倒,或立而似颠,斜而复正,断而还连。若白水之游群鱼,藂林之挂腾猿;状众兽之逸原陆,飞鸟之戏晴天;象乌云之罩恒岳,紫雾之出衡山。巉岩若岭,脉脉如泉,文不谢于波澜,义不愧于深渊。传志意于君子,报款曲于人间,盖略言其梗概,未足称其要妙焉。
【译文】
秦时,诸侯争霸,文书相传,望烽火走驿站,因篆、隶的书写不能就急,于是作赴急之书,大概就是今天的草书了。草书先出自杜度,以张芝为祖辈,以卫凯为父辈,索靖、范怀约二人,算是叔伯兄弟,二王父子可为兄弟,薄绍之可为庶子,羊欣为仆隶。看情形而叙说他们,也不失仓颉观鸟迹的立意。只是书体有疏朗紧密,情趣有卓异不凡,有的有飞走贯注之势,惊耸峭绝之气,和乐娴雅之容,超群出众格调潇洒之趣,百体千形,巧媚纷呈,岂能一概而论呢。都是古时学识渊博之士的技艺,岂识普通小人、差役所能做到?因而为其形状道:
疾若惊蛇之迷失道路,迟若清水之往返回旋。缓则如乌鸦飞行,急则如喜鹊疾飞;抽如雉鸡啄食,点如山兔跃腾。忽稍停顿忽引笔,任笔意所为。有粗有细,随形状出奇笔。势如云集水散,风回旋、电闪驰。到书写成,笔画粗壮而有筋力,像葡萄一样蔓延,菟丝一样繁萦缠绕,泽蛟一样互相缠绞,山熊一样峙立而争。像鸟展翅而未飞,欲走而又停,形状如云山之有黑玉,河汉之有众星。它的体势难以写尽,草书一类多姿多颜,轻盈柔美如瘦削的弱柳,耸拔而修长如长松,婆娑如飞舞的凤鸟,宛转盘曲如起蟠龙。纵横如联结,连绵如捆缚,流利似锦绣,圆转如奔驰。光艳瑰丽,美盛飘逸,或卧又似倾倒,或立而似颠伏,斜而又正,断而复连。像清水中游鱼群,茂林中悬挂腾猿;形状似众兽奔驰原野,飞鸟戏翔晴天;像乌云笼罩恒岳,紫雾升起衡山。险峻若山岭,血脉相连若山泉,文采不逊谢于波澜,义意蕴含不愧于深渊。传志义于君子,报告衷曲于人间。因为大略说说它的梗概,未能充分称扬它的要妙呢。
3. 瑞字 草书
瑞字草书狂草的写法如下图: 瑞字草书小草的写法如下图: 拼音:ruì 部首:王 笔画:13 五笔:GMDJ 汉字首尾分解:王专 汉字部件分解:王山而 笔顺读写:横横竖横竖折竖竖横撇竖横折竖竖 释义: 1.(形声。
从玉,专( zhuān)声。本义: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 2.同本义。
3.吉祥,吉利。 4.征兆。
5.古州名。 6.唐州名。
故治在今辽宁省绥中县北。 7.宋州名。
故治在今江西省高安县。 8.姓。
扩展资料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瑞雪[ruì xuě] 及时的、有利于农作物的好雪:~兆丰年。 峻青 《秋色赋·瑞雪图》:“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画图!” 2.瑞锦[ruì jǐn] 唐 代根据窦师纶绘图而织造的一种色彩绮丽的锦,以其绣有龙凤等瑞物,故名。
也叫陵阳公样。 闻一多 《红烛·秋色》诗:“啊!斑斓的秋树啊! 陵阳公祥的瑞锦。”
3.祥瑞[xiáng ruì] 指好事情的兆头或征象。 《琵琶记·一门旌奖》:“祥瑞若此,吉庆必来。”
4.瑞气[ruì qì] 瑞应之气。泛指吉祥之气。
陈毅 《杨家岭集团祝寿》 诗:“诸兄寿五十,瑞气放光芒。 5.瑞福[ruì fú] 瑞应和护佑。
《四子讲德论》:“天人并应,屡降瑞福。”。
4. 颜体的横竖撇捺怎么写
赵体字的笔画结构: 1、藏露结全。
楷书的笔画书写一般要逆锋起笔,回锋收笔,将锋芒藏住,极重含蓄。赵体字敢讲逆入回锋,但是赵体字笔画的起笔之处更多的只注重取逆势,从空际逆入,并没有完全把锋芒藏住。
收笔时有回锋的意思,但是也不刻意顿挫回锋。强求圆润。
这种写法不但无损于含畜之美反而增添了一种生气和自然轻松感。 2、笔道停匀。
赵体字的笔画自有轻重的变化,但较颜体。柳体来说,明显地匀净多了。
而且也无那种横轻竖重的固定程式。到底那一个笔画该重,哪一个笔画该轻,完全是依据字的需要随机而定的。
3、腾挪起伏。赵体的捺画。
横画多起伏,有曲折之美。 4、点画呼应。
赵体楷书借鉴了行书的写法,有行书笔意,点画之间多前后呼应,笔意相连。有的甚至干脆就用行书的写法,笔画与笔画之间有牵丝映带。
赵体字赵字的结构特点: 1、字形趋扁方,赵体笔画圆秀,间架则方正,不象欧体或者柳体那样高长。赵体撇画。
捺画。以及横比较舒展,字势横展。
2、端庄流动,赵体字横直相安,重心平稳,结体严谨端庄,借用行书,有的字介于行楷之间,因而以显得流美动人。 赵体赵孟頫所创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 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 特点 字形趋扁方,赵体笔画圆秀,间架则方正。
赵体撇画,捺画,以及横比较舒展,字势横展。借用行书,有的字介于行楷之间,显得流美动人。
1、藏露结全。楷书的笔画书写一般要逆锋起笔,回锋收笔,将锋芒藏住,极重含蓄。
赵体字敢讲逆入回锋,但是赵体字笔画的起笔之处更多的只注重取逆势,从空际逆入,并没有完全把锋芒藏住。收笔时有回锋的意思,但是也不刻意顿挫回锋。
强求圆润。这种写法不但无损于含畜之美反而增添了一种生气和自然轻松感。
2、笔道停匀。赵体字的笔画自有轻重的变化,但较颜体。
柳体来说,明显地匀净多了。而且也无那种横轻竖重的固定程式。
到底那一个笔画该重,哪一个笔画该轻,完全是依据字的需要随机而定的。 3、腾挪起伏。
赵体的捺画。横画多起伏,有曲折之美。
4、点画呼应。赵体楷书借鉴了行书的写法,有行书笔意,点画之间多前后呼应,笔意相连。
有的甚至干脆就用行书的写法,笔画与笔画之间有牵丝映带。 赵体楷书用笔沉稳,章法分明,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平中寓险,点画之间呼应十分紧密。
赵体楷书既保留了唐楷的法度,又不拘泥于唐楷的一招一式,在楷书中经常有一些生动俊俏的行书笔法与结构,笔划形态生动自然,赵体楷书被誉之为活的楷书;而赵体行书温润闲雅,轻盈流动;笔法精致秀美充满了书卷气与富贵气。其“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已成为千古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