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古代,人们用什么传递信息呢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 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
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
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
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2. 古时候许多诗人喜欢借自然万物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你能用命言说两
歌言情,诗言志。
李白、杜甫的诗中都有强烈的志向,比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去帆济沧海”、“孤灯不明思欲绝,转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天生我才必有用。”、“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
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以上均是经典中的经典,可以细细品来。
3. 古时候哪些诗句是用来颂扬酒香的呢
酒,仅它这一醇香产生的魅力,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多少风流才子、多少三官武将和社会名流,都拜倒在它的名下。
君不见,古今有多少诗人词客来颂扬酒香的,如若不信,请再读如下诗句: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晋朝有吏部郎名毕卓,是个酒徒,嗜饮自不必说了,就是闻到酒的香味也会垂涎三尺。邻居酿酒酒熟香气喷人,他去偷酒而被人捉住的故事,至今还流传在人间: “卓父谌,中书郎。
卓少希放达,为朝母辅之所知。太兴未,为吏部郎,尝饮酒废职。
比舍郎酿热,卓因醉,夜至其瓮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 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
卓遂引主人宴于瓮侧,致辞而去。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
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酒香的魅力不仅如此,再举一例: “陈藻,字子文,号苍压,家贫嗜酒。
一日囊仅一钱,市酒饮之,作诗自嘲云:‘苍压先生屡绝粮,一钱犹自买琼浆。 家人笑我多颠倒,不疗饥肠疗渴肠。
’”。
4. 诗句什么真实的反映了古时候人们穿的信息的方式是什么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
[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 .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5]快马传书。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7]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8] 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9]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10].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另外还有旗语、孔明灯等方式传递信息 1.羽书 【诗句】: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燕歌行 并序》高适 2.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
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
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
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诗句】: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古从军行》李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3.信鸽传书(鸿雁传书) 【诗句】: 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 李商隐有诗“青鸟西飞意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韦应物有诗“欲来不来夜未央,殿前青鸟先回翔”,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曹唐有诗“歌听紫鸾犹缥缈,语来青鸟许从容”, 胡曾有诗“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 曾士毅有诗“幡影不随青鸟下,洞门空闭紫霞微”, 郭崇嗣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白云空锁岭头碑”, 姚孟昱有诗“穆王驭骏旧时游,青鸟书传信久幽”, 杨巍有诗“青鸟已无白鸟来,汉皇空筑集灵台”, 张帮教有诗“黄竹歌堪听,青鸾信可通”, 练国士有诗“蟠桃难定朝天曰,青鸟依然入汉时”, 万象春有诗“一双青鸟归何处?千载桃花空自疑”, 梅询有诗“青鸾消息沉桑海,目新金鳌第一峰”。 以上这些诗作,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青鸟已不像《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那样是猛禽了,而是变成了三只善通人意、温和良善、体态轻盈、小巧玲珑的可爱“信使”了。
4.快马传书。 【诗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故事】: 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诗人描写古时候人们传递信息的诗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