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写的天下第一福的含义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在寿王府
i1673年,康熙为祖母孝庄太后“请福续寿”,写下了震烁古今的“长寿之福”,此福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是古今唯一的“五福合一”、“福寿合一”之福.孝庄“请福聚福”,康熙则“送福得福”,所以此福被称为“天下第一灵验之福”.福中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加顶,喻“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之意…… 清代康熙皇帝一生酷爱书法,但却很少题字,所以康熙御笔是历代皇帝的笔墨中流传最少的,这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传说康熙一生流传下来的就剩三个字:“无为”、“福”.“无为”现存于故宫,而本文的主角“天下第一福”则存于北京恭王府中的“福”字碑上.传说康熙大帝年幼丧母,由孝庄皇太后抚养长大.然而正当康熙盛世的时候,孝庄皇太后却重病缠身.康熙救祖母心切,化孝心于笔锋,创造了震烁古今的“福寿”联体字,然后征召天下能工巧匠,把它雕刻在一块大青石上,并背着这个“福”字碑前往祈年殿拜祭天神.为示孝心,康熙大帝跪在“福”字碑上祈福,上苍有灵,孝庄皇太后身体奇迹般康复,康熙大帝将“福”字碑请回宫中供奉在佛阁.乾隆继位后,将“天下第一福”赐给自己的宠臣和珅,和珅命人运来几千块太湖石,在自己的府邸后花园砌成一条巨龙,这条龙的位置正好在京城的龙脉上,他将“天下第一福”藏在龙穴之中悉心供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文物局对“福”字碑进行修缮,定为“中华三绝”文物之一.众多海外名流纷纷慕名前来求福,以拓印挂轴孝敬长辈.外国访华元首也纷纷前来景仰“天下第一福”.“福”碑的碑拓也成为国礼之一,赠与海内外贵宾,中华福音从此泱泱传开.但由于拓印时使用草药,如不加以限制,天长日久,该石碑将被风化殆尽,所以,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用玻璃罩将该石碑封存,禁止拓印.纵观康熙大帝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刚劲有力,颇有气势,右上角的笔划很像一个“多”字,下边为“田”字,而右偏旁极似“寿”字,所以这福字又蕴含着“多子多才多衣多田多福多寿”的深厚含义.更为珍贵的是碑的正上方刻有康熙的御玺之印以镇福,这更是其他历史传碑无法相比的,因此这个福字也就不能倒贴.传说中,谁能给家中老人请回这个“天下第一福”,就一定能够为老人添福添寿.这个“福”字在请回之后还有一定讲究,除夕挂出,每日须净手敬香,并于晚上用手去摸福字,由下向上,摸得越高,则会越长寿,时至正月十五必须收起深藏,此谓“摸年福增年寿”.待来年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之日方可再挂出. 原石碑存放于恭亲王府.“福”字不知是什么原因被和坤拿到家里放着,和坤家俗称“万福园”,新中国解放后,周思来总理到和坤家(其实和坤之后又给了恭亲王)查,算来算去只有9999只蝙蝠,少了一只,直到后来,在园内一个假山藏着这个“天下第一福”,加起就刚好成来“万福园”.这个福字特别之外还有一处,就是盖了“皇帝的大印”,一般情况文字茶客落款只会用书名,一般也只会有下面,不会在顶端.福中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加顶,喻“鸿运当头、福星高照”.。
2. 康熙的遗诏是怎么写的
遗诏内容"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联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联登极,继皇帝位。"
公元1722提12月20日,大清帝国最著名的康熙皇帝玄烨因病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行宫内去世,在位61年,享年69岁。根据康熙皇帝的遗诏,他的第四个儿子雍亲王胤禛继承了帝位,是为雍正皇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目前保存着这件诏书,诏书中用满文和汉文合璧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联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联登极,继皇帝位。"由于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胤禛在这场激烈的宫廷权力之争中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他继位后,很快地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解决了自己的政敌,巩固了统治地位,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3. 求康熙写的诗或词
《澄海楼》
清代:康熙
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
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
注释:
阆苑(làng yuàn):传说阆苑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蓬壶:即,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
译文:
险峻的山海关城楼,高高矗立在荒凉的大地上,俯镇汪洋大海。极目远望,水天一色,云霞接入烟波辽阔的大海。这里的大海吞吐着百川河流。来朝的万国,从这里通航。
波涛滚滚,让人感到乾坤之大。夜空群星璀璨,闪耀着清冷的光辉。蓬莱仙境在何处?不用像汉武帝那样去寻找了。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康熙八年九月写的。那时康熙皇帝仅十八岁,却流露出君临天下、踌躇满志的心情与气魄。此诗写得很有气势。
作者视角从山海关城楼,向远处拉伸到海平面,思维又延伸到乾坤的广度,发出了此地如同蓬莱仙山的感叹。此诗,气势宏大,具备吞吐万象的气度。
4. 康熙大字典有多少字
《康熙字典》,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经筛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参考明代的《字汇》、《正字通》两书而写,是一套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详细汉语辞典,重印至今不辍。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下诏始修《康熙字典》,由张玉书任总阅官、陈廷敬辅助,另有史夔、吴世焘、万经、刘岩、周起渭、蒋廷锡、汪漋、励廷仪、张逸少、赵熊诏、涂天相、王云锦、贾国维、刘灏、梅之珩、陈璋、陈邦彦、王景曾、凌绍雯等二十八人任纂修官。康熙五十年张玉书病逝、贾国维因“行止不端”被革职,刘岩亦因《南山集》案被“革职佥妻,流三千里”,陈廷敬于五十一年四月逝世,五十二年凌绍雯、史夔先后辞世,五十三年周起渭去世。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颁行,历时六年。《康熙字典》共载47,035字目,书按地支分为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3卷,以214个部首分类,一一列出《广韵》、《集韵》、《韵会》、《唐韵》等韵书的音切,并注有“反切”、“直音”两种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多引《尚书》、《孟子》、《庄子》、《荀子》、《世纪》、《左传》等经、史、子、集之书为证。书中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另外附有《字母切韵要法》和《等韵切音指南》。《康熙字典》字义下列有该字的不同音切和意义,除僻字僻义外都引录书证。清代法律规定,凡读书人策应科举考试,书写字体必须以《康熙字典》为标准,因此,该书对学术界影响很大,成书之后,流行极广,至今仍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语文工具书。《康熙字典》有清代的木刻本,晚清时,上海出现了好几种影印本,中华书局过去会用同文书局的影印本为底本制成锌版,现在利用存版重印,并附王引之的字典考证于后,以供参考。 共收录汉字47,035个
《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一部大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诏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1),成于康熙五十五年 (1716),历时六年。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排列,按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收录汉字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该书是依据明代梅膺柞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加以增补扩充的,并附有《补遗》、《备考》收录冷僻和音义不全之字。书中注音释义引文有一些错误,其后王引之著《康熙字典考征》,改正引文错误共两千五百八十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