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狄”字怎么读
一、“狄”字的拼音是:dí。
二、释义: 1、我国古代称北方的民族。 2、姓。
三、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四、狄的部首:犭 五、造字法:形声;从犭、火声 六、相关词组: 阙狄、狄人、介狄、北狄、班狄、狄牙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撇、弯钩、撇、点、撇、撇、捺、 二、词语释义: 1、阙狄 [ quē dí ] 亦作“阙翟”。古代王后的祭服。
2、狄人 [ dí rén ] 古代掌乐的下级官吏。 3、介狄 [ jiè dí ] 犹言元凶。
4、北狄 [ běi dí ]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5、班狄 [ bān dí ] 公输班 和 墨翟 的并称。
狄,通“翟”。
2. 狄怎么读
狄狄 #dí1、是以族命名的姓氏。
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
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2、是以国为氏的姓氏。
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
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
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3、出自高车氏》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叫狄姓。 4、唐昭宗赐姓。
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另:先秦时期西北民族,又用以泛指北方民族。
狄字或作“翟”。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
赤狄隗姓,即殷及西周之鬼方,甲骨卜辞与金文皆有记载,为西北大国,略当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周易》记载:“(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殷末其势仍盛,周王季曾“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至周成王时,命盂率兵伐鬼方,“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可见其人徒之众。
春秋之初,赤狄东山秦、晋之北而入於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又东向灭掉邢国(都今河北邢台)、卫国(都今河南淇县)。这时,楚国也兴起於南方,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缐”的严酷局面。
虽值齐桓公霸业盛时,邢、卫二国重建,但仍无力恢复其故土。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
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
后狄人发生分裂,力量削弱,晋遂攻灭潞子、甲氏、留吁、铎辰等国,赤狄大衰。白狄原与秦同居雍州,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更东至鲁西,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
肥、鼓后为晋所灭,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县发现中山国都遗址及中山王墓。
出土文物表明,白狄正在逐步融合於华夏族,并在战国中期与华夏文化趋於一致。春秋中叶活动在今山东、河南、河北间的长狄,又名鄋瞒,以其服属於赤狄而蒙狄称,因其族人体形高大故名长狄,其各部分别灭於晋、齐、宋、鲁、卫。
狄 #dí【释义】①中国古代称北方的民族。②姓。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狄 <名>(形声。从犬,亦声。
本义: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同本义 是中国中原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戎狄怀之。――《国语·晋语》夷狄益甚。
――《史记·货殖列传》中国古代的低级职员 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周礼·天官下·内司服》钟磬竽瑟必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
――《礼记·乐记》狄 dí①我国古代称北方少数民族。②姓。
【狄盖特】(1848-1932)法国作曲家。原籍比利时。
《国际歌》的作曲者。青年时投身于工人运动。
曾领导过'工人的里拉'等几个工人业余合唱团、担任指挥,写词作曲。作品还有《前进、工人阶级》、《巴黎公社》、《**人之歌》等歌曲。
【狄更斯】(1812-1970)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等。
【狄塞尔】(1858-1913)德国工程师。1892年提出压缩点火式内燃机的原始设计,经过不断试制和改进。
于1897年制成以柴油为燃料的压缩点火式内燃机。狄tì 1.谓往来疾速。
参见"狄成"。 2.邪辟;邪恶。
3.通"剔"。剪除。
4.通"逖"。远;疏远。
5.通"趯"。跳跃。
参见"狄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