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0字芍药的作文怎么写啊
芍药不仅形美,药用价值也很高。
中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药的根,它是镇痛的良药,对女子的腹痛、眩晕等病症有效。芍药的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和掺合油漆作涂料用。叶富有鞣质,可提制栲胶,也可用作土农药。
芍药品种繁多,有四十余种,贵为仅次于“花王”牡丹的“花相”,各类品种的雅号当然也不少,如“西施粉”“冠群芳”“御衣香”等等,而其中最有名的,还数贵品种 “金带围”。关于它,有一段传说呢。
北宋年间,韩琦镇守扬州。一天,禅智寺的芍药圃中,一株芍药开了四朵花瓣深红,腰有金线的奇花。这种芍药从所未有,极是珍异。下属赶忙禀报,韩琦驾临观赏,十分喜欢。见花有四朵,便想再请三位客人,一同赏花
2. 赏牡丹怎么写的
。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译文 妖:艳丽、妩媚。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孩憨粉窖莠忌疯媳弗颅: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3. 58.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诗中怎样描述牡丹、芍药和荷花
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772-842),称中山刘氏,洛阳人,字梦得。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称“没骨牡丹”,作者称其“无格”。
国色: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诗中“真国色”三字,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产生“动京城”的效应。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花开艳丽,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溱洧》有句“赠之以芍药”,所以宋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
但至唐,牡丹始贵,芍药地位渐不如牡丹,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即“无格”。至于“芙蕖”,即荷花,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赏,故刘此诗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国色”,古代指国中最美的女子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
“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引出末句,写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
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芍药与牡丹同科,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
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
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
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豁然解读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 参考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4. 牡丹花的形态和颜色先总后分怎样写
每个,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为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英文名:Subshrubby Peony
牡丹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泽因品种而异;枝干直立而脆,圆形,为从根茎处丛生数枝而成灌木状,当年生枝光滑、草木,黄褐色,常开裂而剥落;叶互生,叶片通常为三回三出复叶,枝上部常为单叶,小叶片有披针、卵圆、椭圆等形状,顶生小叶常为2~3裂,叶上面深绿色或黄绿色,下为灰绿色,光滑或有毛;总叶柄长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单生于当年枝顶,两性,花大色艳,形美多姿,花程式为:♂*K5C∞G2~5:1:2~5,花径10~30厘米;花的颜色有白、黄、粉、红、紫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复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现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与品种、栽培环境条件、生长年限等有关;正常花的雄蕊多数,结籽力强,种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严重的花,结籽少而不实或不结籽,完全花雄蕊离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状子房一室,边缘胎座,多数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结籽7~13粒,种籽类圆形,成熟时为共黄色,老时变成黑褐色,成熟种子直径0.6~0.9厘米,千粒重约400克。
牡丹由野生变家种后,因环境条件变化及人工不断地选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变异外,而且在株的形态、根的长短、粗细、叶的色泽、形状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异。
5. 散文版雨说怎么写
雨说可改成抒情散文,给你点参考吧: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简单点说就是增加些拟人、比喻句,然后适当地抒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