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隐的《自遣》 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重迭与变化统一的手法
这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初看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状,则给人生动具体的感受。情而有“态”,便形象化 。次句不说“多愁多 恨”太无聊 ,而说“亦悠悠”。悠悠,不尽,意谓太 难熬受。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 ,不特是趁韵而已。 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 得即高歌失即休 ”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仅指出这一点仍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具有突出个性。只要将此诗与同含“及时行乐”意蕴的杜秋娘所歌《金缕曲》相比较,便不难看到 。那里说的是花儿与少年 ,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 、及时努力的意 味;而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 ,“今 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二诗并不雷同。
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迭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一是情感上的重迭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突出了首句的意思 :“今朝有 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 ,“明日 愁来明日愁 ”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 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迭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迭;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迭,但前“愁”字属名词 ,后“愁”字乃动词, 词性亦有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迭与变化手牵手走,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各不同。把重迭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尽情尽致。
2. 罗隐的〈〈自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即高
〈自遣〉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译文
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这首诗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乍看来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感受。情而有“态”,便形象化。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趁韵而已。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
先看第三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在此告诉世人:失意无法排解时,可以以醉解愁。其实以酒消愁古已有之,曹操便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句。但这样的话从诗人的口中说出来就别有一番滋味了:如果真的时时刻刻有酒解愁,一辈子沉醉不醒也未尝不可。可诗人是一位穷愁潦倒的文人,他不能天天有酒,两个“今朝”的重复,道出了所谓的解忧,也只是暂时的排解而已。看来面对人世间纷至沓来的忧患与失意,诗人也没有毕其功一役的解决办法。“明日愁来明日愁”,此句明显地流露出了穷愁潦倒的诗人的无奈与伤心,正因为“醉”的时间是有限的,酒醒之后又如何,尚未排遣的旧愁加上明日的新愁,那是更愁了。由此可见,正在劝解世人凡事看开些的诗人其实自己也没有解决“失即休”这个难题,虽然他对明日之愁采取的是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但这恰恰体现了他以酒浇愁,得过且过、无可奈何的凄酸、潦倒。古之文人,生活在那争名夺利的官场社会之中,没有几个能达到如此境界。这,也就是此诗造成的总的形象了。仅指出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具有独特个性。只要将此诗与同含“及时行乐”意蕴的杜秋娘所歌《金缕衣》相比较,便不难看到。那里说的是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而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二诗彼此并不雷同。此诗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3. “况逢忧窘余”是什么意思
况逢忧窘余:恰逢自己内心忧愁,处境窘迫。
参考:
自遣
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余。
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
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
闻流宁叹吒,待俗不亲疏。
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
还称二千石,于我意何如?
【注释】
1 自遣:排解自己的忧虑。
2 四十:杜牧到会昌二年(842)正好虚岁四十。
3 忧窘:忧愁窘迫。
4 持板:指处理政务。古代官吏上朝一般执手板,用以记事。
5 小年书:内容浅切、供儿童阅读的书籍。小年,少年或幼年。
6 阮:指阮籍,三国时魏人,嗜酒。阮籍蔑视礼教,尝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后期变为“口不臧否人物”,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7 蘧:指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品德高尚,因贤德闻名诸侯。孔子几次适卫,多居蘧伯玉家。《论语》记载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8 流:流言。吒:叹息,感叹。
9 卷舒:指处世讲究进退。
10 二千石:指郡守。秦汉时期地方郡一级的政权机关长官郡守的年禄是二千石,后世常常以二千石来代指地方郡守级的官员。
【赏析】
这首诗写于会昌二年(842),当时诗人四十岁,任黄州刺史。由于诗人受到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又处在边远小郡,因此内心一直抑郁不平。全诗调侃狂放,既有消极的避世语也有愤懑的兀傲语,表露出复杂的心态。
前两句点明作诗自遣的原因,即年华老去和困窘不得志。诗人自思今年已经四十,按古人说法正是不惑之年,应当是事业取得大成的时候,但却居处江边小郡,四顾茫茫,看不到将来,只得退而哀叹,若这样一天天地耗下去,不仅盛年不再,白发丛生,更要投闲置散,白白浪费了自己这有用之身。这就是他整天忧心忡忡、愁眉不展的原因。为了排解忧愁,诗人就开始写一些浅白的东西聊以自适。“持板手”与“小年书”形成了悬殊的对比,言下之意就是在强调自己如割鸡用宰牛刀一样被大材小用了,本来应该在庙堂之上从容揖对的,怎么能沦落到这种小地方来呢?
以下六句写自己的处世态度。诗人用了阮籍、蘧瑗的典故,来表现自己复杂的情绪。自己喜欢喝酒,在狂放不羁方面要胜过阮籍,实际上是说自己的处境也同阮籍一样微妙,心情一样郁闷。而蘧瑗要到五十岁才认识到以前自己犯下的错误,自己在四十岁的年龄就意识到了,在笑看古人的同时流露出见事不可为而早日退隐的意思。
听到流言飞语也不像以前那样怒发冲冠,而是宁可叹息而不表露出来;处理世俗事务时也学会了一视同仁,不再有亲近疏远之分。因为年龄的关系,遇到事情也会如何斟酌取舍,在心气性情方面也意识到了退让的好处。
最后诗人以调侃的态度声称,现在我还是个刺史,意下又该怎么样呢?诗人并没有细讲。但意思却非常明白,自然是意有不足。全诗的情绪跌宕起伏,时而消极,时而感慨,至此以发问结束,使情绪达到了激昂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