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诗如何写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诗歌并不例外。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最初的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旧诗起初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 怎样写好古代的诗
多看古诗鉴赏,多去仿写,多去论坛看牛人写的诗,多去写打油,慢慢的就厉害起来了。还有灵感很重要。
写诗时难时不难,多看诗词曲鉴赏,论坛牛人多如星,心有感慨笔自来。
初学古诗 写诗和写小说不同,写诗更多的是需要天赋和灵感。不是找到方法很努力很刻苦态度很端正,就可以做诗人的。 精神最重要吧,要有一颗感情丰富的心(其实我最想在这里用的词是多愁善感,忍了),培养自己观察世界体会世界的习惯。这几天就多看些有感染力的文章或者电影什么的,让心处于一种全面的感受状态,保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 要不就拿诗集来看,猛看,各种各样的都看,多留心所谓的意象,到时候就拿来用。我们要相信,所有样式的好诗,祖宗们已经写过了。现代人再怎么创新,总会有让人联想起某首古诗的痕迹。所以偶尔直接拿来用也没什么。。。@_@# 规则:一,分清古风与近体诗 1,常见的近体诗包括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四联)、排律(十句以上);分五言(一句五字)、七言(一句七字)。 2,近体诗讲平仄(四声之中,— / 为平声,v \ 为仄声),是以五言绝句为基础的,有两种情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种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实就是把第一种的两联对调。 绝句双用为律诗。 七言绝句不过是在五言之前加双仄或双平,如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种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双数字必须讲平仄,单数字可放宽,有“1、3、5不论”之说。 但要避免一句的后三字全平,否则为“三平调”,大忌! 3,近体诗讲押韵,双数句押平音韵,单数句的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它要避韵。 4,律诗的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偶(最简单的理解是:词性相对,短语类型相对)。 5,排律除首尾两联,中间不管夹了多少联,都必须对仗。 6,古风即古体诗,不做这么严格的要求,很灵活,李白的作品大多是古风,如《侠客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二,多读,多模仿,是写诗词的第一步;多观察,是创作的开端。不要怕出丑,把写诗当成一种乐趣,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一种文人间的交流。希望更多的人尝试写古诗词,让这一璀璨文化重放异彩! 这几个网址也都有较详细的说明的 2
3. 古代写分别的诗有哪些
别董大二首(其一) (唐)高适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蹇秀才赴临洮高适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
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
【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 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 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节知所效。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流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 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 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 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 沿洄安得住。
《送杨氏女 》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零泪缘缨流。
《送陈章甫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4. 古代写的诗是什么格式
古诗体裁:
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是古代的“自由诗”,一般分为四言诗、五言古体(五古)、七言古体(七古)、杂言体。
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是古代的格律诗,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1] )、绝句(五绝、七绝)、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此外,我国古诗的分类方法还很多。例如,按作者分,有苏李体、太白体等;按诗集名称分,有楚辞体(骚体)、选体(《昭明文选》)等;按作诗方法分,有柏梁体(即联句诗)、集句体、回文体等;按用途分,有试帖诗(用于科举考试,也叫“赋得体”)、字谜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