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羲之的字是什么书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2. 描写王羲之的字的成语是什么
入木三分 开放分类:成语、文化、典故、俗语、词汇入木三分 ( rù mù sān fēn ) 解 释 :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比喻分析问题见解很深刻.出 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示 例 清·赵翼《杨雪珊自长垣归来出示近作叹赏不足诗以志爱》:诗思锐,散霞五色物华新.” 近义词 :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 :略见一斑 歇后语:锤子打钉子、啄木鸟啄树灯 谜 :八十八 典故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3. 王羲之练字步骤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
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⑽。
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⑾。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⑿。
4. 王羲之行书澡字怎么写
王羲之行书澡字,如下:
王羲之书法简介:
王羲之擅长的字体非常多,其中又以行书、楷书、草书最引人注意。行书起源于楷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用笔简洁,字体较放纵流动。行书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三国时著名书法家钟繇、胡昭都善行书,在风格上却是胡肥钟瘦。在晋朝时,更是将二人的书法制定为标准体。王羲之初习行书是以钟繇为范本,其早年所书的《姨母帖》中,尚能明显看出师法钟繇的痕迹。但经过摸索创造后,王羲之终于创出具有独特风韵、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体,使行书艺术光照千古。王羲之的行书作品俊逸遒劲、神采飞扬、温润典雅、气韵生动。著名的《兰亭序》、《丧乱帖》、《快雪时晴帖》皆是其行书的代表作,此外还有《得示帖》、《孔侍中帖》等。楷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始于汉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继而长盛不衰。王羲之的楷书习自王廙和卫夫人,与钟繇的楷书一脉相承。钟繇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至此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但他的楷书中,仍能看到状似隶书中飞扬翻挑的笔势。而王羲之的则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所书楷体潇洒纵横、何拘平正,楷书也由此进入今体阶段。其楷书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等。草书形成于汉代,为了书写便捷而从隶书逐渐演化而来。最开始为字字独立,笔势不连贯的章草,东汉时期,在书法家张芝的推动下,又形成了可字字相连,更为自由便略的今草。王羲之在草书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今草“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状若断而还连,代表作有《十七帖》、《远宦帖》、《初月帖》等。
王羲之的代表作,当推于永和九年,王羲之50岁时所写的《兰亭序》。这年的三月初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7623533三为修祓禊日,时任会稽郡太守的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齐聚会稽山阴之兰亭,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众人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自然清丽的景色中,引以为流殇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王羲之微醺之际,趁着酒兴一气呵成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序》。此帖共28行,324字,其中有21个“之”字,却各有变化无一雷同。通篇字体遒媚劲健、飘若浮云、矫如蛟龙;字态疏朗如清风明月,抒发了晚年时王羲之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据说王羲之酒醒后曾经连续重写数篇,却再也找不到当时心手相应、意随笔转的感觉,所写皆不及原作。王羲之自己也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而《兰亭序》也被书法界奉为中华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千方百计得到此帖后,爱不释手,将其作为陪葬品埋入昭陵,世间从此便无《兰亭序》。
5. 王羲之书六角扇 写的什么字
原文:
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求其书之。羲之笑而不答。
译文
王羲之,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在卖六角扇。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看见王羲之,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不回答。
字词:
尝:曾经
姥:老妇人
书:写字
因:就
谓:告诉
愠:恼怒
但:只
王右军: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又名王右军。
如:按照
竞:争相
6. 王曦之行书成字的写法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7. 王羲之的字怎样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