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易于挽舟古文20个字解释
写了何易于亲自为刺史当纤夫的故事,赞扬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同时也显示了何易于的聪明才智.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
刺[1] 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
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
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县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注释: ①乘春:乘着春天的美景.②挽舟:指拉纤.③何易于县令府腰笏(hù):把手板插在腰带上.④隙:空闲,这里指时间.⑤属令:属于县的县令.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
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曾经趁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
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亲自把手板插在腰带里,拉着纤,跑上跑下奔忙。
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养桑喂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
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什么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很羞愧)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2. 古文翻译
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维扬(就是今天的扬州)与陆羽相逢。李季卿一向倾慕陆羽,很高兴,便于陆羽说"陆君善于品茶,天下闻名,这里的扬子江南零水又特别好,二妙相遇,千载难逢"。因而命令军士执瓶操舟,到江中去取南零水。
陆羽趁军士取水的时间,把各种品茶器具一一放置停顿。不一会,水送到了。陆羽用杓在水面一扬说"这水倒是扬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段的,好象是临岸之水"。军士说"我乘舟深入南零,有许多人看见,不敢虚报"。
陆羽一言不发,端起水瓶,倒去一半水,又用水杓一看,说:"这才是南零水"。军士大惊,急忙认罪说:"我自南零取水回来,到岸边时由于船身晃荡,把水晃出了半瓶,害怕不够用,便用岸边之水加满,不想处士之鉴如此神明。"
李季卿与来宾数十人都十分惊奇陆羽鉴水之技,便向陆羽讨教各种水的优劣,并用笔一一记了下来。
3. 刻舟求剑古文个别字的翻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刻舟求剑》讽刺了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的人。
4. 语文古文翻译
以下是本人的解答,希望您满意哦。
1.走遍天下最最辽远的地方、收集天下所有的古文奇字。
2.如果城里真的情势紧急。我该怎么办呀?
3.不过那些祭器和礼器,你就背着抱着,与你共存亡,别忘了!
这里有全篇的译文,有需要就看看吧:
译文:我在建中辛巳年间,嫁到了赵家。当时我父亲是礼部员外郎,明诚的父亲是礼部侍郎。明诚当年才21岁,还在太学当太学生呢。我们两家都是寒族。每月初一,十五,太学里都放假。明诚就去当铺把衣服当个500钱的,然后步行到相国寺,买些碑文和零食回家。我们就这样面对面坐着,边研究碑文,边吃零食。那时侯的日子,是多么自由、快乐啊。过了两年,明诚外出作官,他立志宁可粗茶淡饭,也要走遍天下最最辽远的地方、收集天下所有的古文奇字。日积月累,他搜集的资料越积越多。明诚的父亲在政府工作,亲戚故旧有在秘书省的,常常有些佚诗、逸史,或者旧壁中、古墓里掘出的书。他就尽力抄写,觉得非常有意思,渐渐沉醉其中。之后只要见到古今名人字画,夏商周的奇器,他都要凑钱卖下,甚至卖掉身上的衣服也再所不惜。 我还记得崇宁年间,有人拿徐熙的《牡丹图》来,要价20万钱。当时就算是贵家子弟,20万钱也不是个小数目。我们把它留了两夜,仍然没法子筹到钱,只好还他。我们夫妻两人为此惆怅好几天。
建炎夏天五月,明诚接到圣旨让他去做湖州的知州,要他上殿面君。于是他离舟上岸。他坐在岸上,穿着夏天的葛衣,翻起覆在前额的头巾。他看起来非常精神,目光炯炯的望着船,跟我告别。我又焦急又难过,大喊道:“如果城里真的情势紧急。我该怎么办呀?”明诚伸出食指和中指,远远的回答我:“你跟着其他人吧。如果迫不得已,你先扔掉包裹行李,再不行,扔掉衣服被子,然后扔掉书画,再扔掉古器。不过那些祭器和礼器,你就背着抱着,与你共存亡,别忘了!”说完骑马绝尘而去。他在路上因着急赶路,不顾炎热,得了病。等到皇帝的行宫,害了疟疾。七月末,我接到他的信,说是病倒在床。我心里又惊又怕,我知道明诚性子急,生了疟疾,一旦发了烧,他必然会胡乱吃些凉药,这样的话,这病恐怕令人担忧。于是我赶忙乘舟东行,一天一夜赶了三百里。等我到了那里,他果然已吃了许多柴胡、黄芩药。又是疟疾,又是痢疾,病已在膏肓了。我不仅流下泪来,悲伤凄惶中哪忍得去问后事?八月十八日,明诚已经无法起身,他取笔做诗,写完已去了,没有留下遗嘱。
如今看到这本《金书录》,就仿佛又见到了明诚。痛心啊,当年江陵陷落的时候,梁元帝萧绎不痛惜国家的灭亡,却忙着焚毁书画;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覆灭之时,不悲身死,死后魂魄仍把唐人夺去的书重新夺回。人的一生中最最专著的东西,难道能够逾越生死而恋恋不忘吗? 也许是我太差劲了,老天不愿意让我陪伴它们吧?又或者是,明诚泉下有知,爱惜它们,不愿它们飘零人间呢?
得到她们的时候,那么难,失去她们的时候,却又那么容易。 唉!在这三十四年里,我经历了那么多的忧患得失。不过,有“有”就会有“无”,有聚就会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会捡到得了去。又何必计较呢? 我之所以小心翼翼把这件事记下来,也是想为后世那些好古博雅的人留下点戒鉴。
5. 刻舟求剑 古文每个字的意思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