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篆演变到小篆的故事
大篆的演变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也称籀(zhòu)文;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小篆之祖李斯;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布了“书同文”的命令;公元221年的一天晚上,在咸阳皇宫里,秦始皇正和;李斯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呢?据说就是把当时各国的通用;小篆同大篆相比,一是结构简化,匀圆,整齐;二是图;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与作品流传的书 大篆的演变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大篆一般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大篆,也称籀(zhòu)文。
史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他把金文整理成“大篆”,用大篆写成15篇文字,作为教儿童识字的教材,并且成为当时的标准字体。但史籀大篆15篇早已佚亡。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
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 700多字,现存300多字。
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小篆之祖李斯 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布了“书同文”的命令。当时官书浩繁,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竹木简写成的官文,而且有许多字各诸侯国各有不同写法。所以统一文字势在必行。
小篆就是以大篆(秦文)为标准,废除六国文字中不同于秦国的文字,加以整理,做到字有体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汉字改革运动,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公元221年的一天晚上,在咸阳皇宫里,秦始皇正和文武大臣们商议着如何巩固秦王朝的大事。当时在场的李斯献了一条妙计:要巩固中央集权制,全国必须有统一的交际工具——统一的文字。
秦始皇听了非常高兴,连连点头,当即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并命令李斯去办。 李斯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呢?据说就是把当时各国的通用文字搜集起来,以秦国文字为依据,参照古文,加以整理,制定一种简体字,作为标准文字,这就是“小篆”。
不合标准的各国文字,一律废除。如韩、赵、魏三国的“马”字,均写作“”或“”;秦国写作“马”。
小篆的“马”字,就以秦国为标准。又如“败”字,籀文写作“”,小篆写成“”。
小篆同大篆相比,一是结构简化,匀圆,整齐;二是图画的味道少了,更线条化了。如“车”字,写成“车”。
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与作品流传的书法家。 李斯书写的《 峄山碑》常常是写小篆者的范本。
但是原碑其实早已丧失。现在流行的版本是晚到南唐时代徐铉的临摹本,宋朝时依据徐的摹本再翻刻为石碑。
流传的《峄山碑》因此并没有秦篆的古拙,线条太过精巧秀丽,结构也太过严谨成熟。 秦统一文字,是我国汉字改革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秦始皇为了在全国各地推行小篆,还让李斯等人编写了儿童识字课本,作为大家学习的范本。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刻的“泰山”、“琅琊”、“碣石”和“会稽”等七块碑石,都是李斯用小篆写的。
(一) 公元前246年的秋天,一个早上。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天空中的太阳分外明净,朝霞散尽,阳光普照在青青的草地上,照在开始变黄的小麦穗子上,早上的小露珠在秋风中闪着晶莹的珠光。
田野间,有一座不太起眼的小山包,山脚下有一片梧桐林,林间有数间草屋,草屋搭得十分的厚实,屋墙是梧桐树枝作梗,夹着麦桔,再用泥巴糊上去,同样的糊得很严厚,这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河南乡间温暖的农家草屋。 一个青年人背着包袱,伫立在西边的一间草屋门前。
青年人着灰布长衫,腰间扎着青色的腰带,腰带扎得很紧,长条脸,一副古铜脸色,高而笔挺的鼻梁上方配着一对锐目,更显出青年人的精悍气度。 他显然站的时间不短了,背上落下了梧桐树的些许枯皮碎末。
当听到草屋中有了响动,他微皱起来的眉头轻轻地舒展了开来。 “你站的时间不短了,真的要走了吗?”里面一个沉稳的声音问。
“是的,老师,我听说,一个人遇到了机会,就不要轻易放过,现在各国诸候都在互相争霸,都希望有谋略的人投奔而来。弟子认为,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青年人在门外,恭敬地抱拳作揖,把背也弯了下去。 “你真的要到西方?” “现在西方的秦国野心很大,秦王自称皇帝,有吞并天下,治理万方的大志,所以我认为正是我去投靠的时机。
我要用先生教给我的学识,去游说秦王。” “自秦孝公用商鞅之法治国,秦政治都以法家学说来富国强兵,效果也很好。
你此番入秦,依你的造化,前程无量,只是,法家学说治乱世有余,但修身养性不足,在秦国那样的国家,哎!你好自为之吧。”顿了一下,“你要赶路了,我就不送你了。”
说完,已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