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画的落款格式该如何写
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中国画的落款一般分为三种,即短款、长款、双款,具体格式如下:
1、短款
短款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例如短款中的六字款落法,六字中多以叁字姓名上加某年或两字姓名上加某年某月、月之用法甚多。
2、长款
长款即在落款中除年月姓名外另加入许多文字,一求变化,二求作 品均衡,叁可补空位,四可写出作者感情。例如加作者地名者、地名有用今名,如清,吴昌硕,浙江安吉人氏,落款中常用“安吉吴仓石”。
3、双款
双款 是单款之外再加上这幅作品之受者名号称谓,官衔,敬词等文字。例如如受者与书者有亲戚关系,长辈多用“姻伯”、“姻丈”。敬词如“雅属”、“雅赏”、“雅正”、“雅评”等。
扩展资料:
中国画题款,包含“题”与“款”两方面内容:在画面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文字,从体裁上分有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
有的款文还记写籍贯、年龄以及作画所等等,如系赠人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字号、称谓以及应酬语和谦词等等,内容与格式变化纷繁。
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中国画的题款除讲究诗情画意外,一般书年号一般用中国历干支(岁阳、岁阴) 题款。
至于季令,月令,时令、节令,异名甚夥,代相沿用,遂成风尚。特别是古书画多采用岁阳、岁阴(即所谓大干支),故列表附于卷末,以备检索。常用落款用词有:
1、长辈:吾师,道长,学长,先生,女士(小姐) 。
2、平辈(或小一辈): 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学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有专长之称) 。
3、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落款
2. 请问水墨画怎样落款的
具体要看你的画。一般会有名称、时间、人物、地点。如:雨后春山图 己丑(09年)夏月某某(一般不带姓)于京华。画家会根据画面的情况落款,需要字多就多写些,需要字少就只落个名。你搜一下图片——国画,看看都是怎么写的就好了。
hebeiyaya1你别误导楼主,谁说“水墨画提款不适宜长款,长款字多,画面显得隐晦沉闷。”谁说“除非在家中画的这幅画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否则不要这些书画地点”整个一外行。举个简单例子,刘炳森在家写的字,会落上炳森于瑞德草堂,不行吗?写在北京、南京、黄山,不行吗?
楼主你搜一下图片看即可
3. 水墨画中毛笔可以分为中锋,侧锋,落款分别为 什么
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蔡邕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的“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的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的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的笔心来的。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的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决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做是不行的。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的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的头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的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
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是介于中锋运笔和偏锋运笔之间的一种运笔方法。也就是说从上往下投视,笔毫方向(中心线)与运行方向(笔画中心线)呈45度左右的夹角时,这种运笔方式叫侧锋运笔.侧锋运笔所书写的笔画线条的质感也处于中锋运笔与偏锋运笔之间。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小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中锋效果;笔毫的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大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偏锋效果。侧锋运笔大量运用于行、草书中,不过,颜真卿的楷书横画常用此法。
落款
题献、题赠,在书画、礼品等上面题上赠送人和收受人的姓名年月或诗句跋语。
例句:他的书法真迹作品,落款多是“献章”、“公甫”、“石翁”。
4. 水墨画中毛笔可以分为中锋,侧锋,落款分别为 什么
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
蔡邕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的“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
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
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
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的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的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的笔心来的。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诠释。
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
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震颤。
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的线条。
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决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做是不行的。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
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的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的头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
“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的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
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
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是介于中锋运笔和偏锋运笔之间的一种运笔方法。也就是说从上往下投视,笔毫方向(中心线)与运行方向(笔画中心线)呈45度左右的夹角时,这种运笔方式叫侧锋运笔.侧锋运笔所书写的笔画线条的质感也处于中锋运笔与偏锋运笔之间。
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小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中锋效果;笔毫的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大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偏锋效果。侧锋运笔大量运用于行、草书中,不过,颜真卿的楷书横画常用此法。
落款题献、题赠,在书画、礼品等上面题上赠送人和收受人的姓名年月或诗句跋语。例句:他的书法真迹作品,落款多是“献章”、“公甫”、“石翁”。
5. 国画竹子的落款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
何来之趣也难知
爱看古人画竹枝
兴时也学摸一笔
老瘦之年作杖依
二
谁见古人画竹枝
古人画竹也无师
板桥有句不戏言
画到生时是熟时
三
镜前挠首发稀稀
人间烦恼多自欺
四十以后方明了
夜间挥笔竹一枝
四
能画百卉争相艳
能涂千鸟舞翩迁
真想写好一叶竹
似像非像难上难
五
呕心沥血学写竹
不图名利不求贾
一生清风随叶去
但愿来世再做竹
六
板桥手下无胖竹
吴镇笔头竹无根
我学写竹枝弯弯
新人总想超古人
七
初学写竹惟求真
写真再透无精神
一旦悟醒写竹事
活竹逊墨也三分
八
二十年功夫画竹枝
不悔当年立志痴
人贵适性而为焉
岂可利名亦奴隶
九
画竹须先学吟诗
无诗有骨缺精气
一幅竹图诗书画
缺一无颜挂墙坯
十
千人画竹各有术
师承百家须自悟
我有我姿我是我
真善美恶任点厾
十一
立竹必随诗
无诗空竹枝
竹节诗言志
图图见真思
十二
骨少叶多竹显媚
今生一世竹一回
宁愿四季无一叶
杂草枯后我笑谁
十三
孟頫九思娄本鹤
夏杲石涛吴昌硕
明清诸家皆大师
徐渭板桥见风格
十四
春竹两三枝
发来人不知
今人谁爱竹
垂钓见姜痴
十五
人人能写竹
惟难见风骨
为画一片叶
挥汗十年雨
十六
见叶不见枝
见枝不见叶
难透意境笔
不是写者过
十七
画竹先画骨
无骨不成竹
要想见精神
须先学做人
十八
不涂牡丹枝头红
不画荷碧立水中
大师罄尽一生才
写枝墨竹顶秋风
十九
赏竹不知画竹难
一枝细竹画十年
不是下笔胡涂鸦
写透一叶心用穿
二十
画啥都需着彩色
良苦用心为诱惑
惟有墨竹一笔青
一得阁中见高洁
二十一
世堪称绝诗书画
缺一莫言成一家
一碗冷墨空清袖
写尽忠贞苦生涯
二十二
十年树木
一年树竹
不生庸肉
惟生风骨
23
画竹纯是玩休闲
莫问我值多少钱
好画也在街头卖
谁问板桥是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