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和下西洋路过一个地方立了一个石碑 上面写什么
在福建长乐县城关天妃宫内。
长乐面临台湾海峡,附近有山峰环抱,是一处良好的避风港,郑和下西洋前多在此停泊等候出海的时机。天妃也称天后,是传说中的海神,中国古代的海港地区多立庙祷祀,乞求庇佑航海平安。
郑和于宣德六年(1431)第七次统领舟师下西洋前,“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纪于石”。在碑文中记述了前六次航海的简况,摘录如下:“……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时海盗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其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禄□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古里国进麋里羔兽。
若乃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栖陆之伟宝,莫不争先呈献。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表文朝贡……”。
2. 碑文大全,碑文怎么写
碑文
胡军,男,(1889~1935),红军某师军需处长,因过雪山过度寒冷,壮烈牺牲。
他为了别人的温暖,
把棉衣让给了战友。
他为了别人能走出雪山,
自己却永远的留在了山上。
他完全可以避免这一切,
可他却没有这么做。
他明知自己有死的危险,
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
他的身体已被冻结,
但他的信念却在战士们的身体里沸腾。
他的心跳已经停止,
但战士们却迈开大步继续前行!
他的力量已经用尽,
但他舍生忘死的精神却万古长存,
他的生命已到达尽头,
但他的心灵永垂不朽!
谨以此碑文献给牺牲在雪山上的军需处长和千千万万位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先烈们。
m9
3. 根据灵山圣墓的郑和行香碑文,你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
在圣文的最高处有一块“郑和行香碑”,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前夕在泉州留下的珍贵文物。
“行香碑是迄今发现见证郑和到过泉州的最重要的实物,”泉州资深郑和研究专家李玉昆对记者说。作为当地郑和纪念活动顾问、长期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担任研究员的李玉昆认为,“郑和行香碑”是研究郑和与泉州关系的基石,如果没有这块碑,流传在民间的一切传说和其他记载就缺乏有力的见证。
“郑和行香碑”迄今仍竖立于圣墓迥廊西侧,由随同镇抚蒲和日撰书碑文,全文仅四十六字:“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引人注意的是,郑和行香碑记立者镇抚蒲和日也是穆斯林教徒,他曾参加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镇抚”是朝廷里的官位头衔。
碑文中的“于此”是指的泉州灵山穆斯林先贤墓地,郑和为何要在此地行香望灵庇佑呢?郑和是回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而泉州是西域穆斯林“胡商”来往频繁的重要港口,也是伊斯兰教早期在中国传播的发祥地。在此定居的穆斯林为数众多,子孙繁衍,古老的清真寺建筑、西域回回的陵园坟墓以及阿拉伯、波斯文字图案的浮雕石刻等文物遗址为数不少。
墓园附近除有数以百计的来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墓和两座建筑雄伟的阿拉伯著名穆斯林赡思丁后裔的大墓外,还有一块约有数十吨重的“风动石”,穆斯林将其视为真主的神异安排,该巨石风拂则晃,手推便摇,游人多以推动“风动石”为快。
李玉昆介绍,郑和在此行香,对泉州伊斯兰教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相关史料记载称,四位伊斯兰传教士来华,因为他们生前有善行,当时中国人民尊称他们为“贤者”。来泉州传教者被称为“三贤”、“四贤”,他们的墓称为“圣墓”,体现了泉州人民对阿拉伯穆斯林的尊敬和友好态度。目前,圣墓已成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关于碑文怎么写
英名重千古,丹心照汗青 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
英灵昭日月,肝胆映山河 不忘先人志,常怀孝子心
高风遗门庭,亮节昭后人 难忘养育恩,永记父母情
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 一世勤劳俭朴,终身敦厚平和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辛劳传家风
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一生奉献无悔无怨
夫妻相共情深似海,一朝决别痛彻心肺
严教如山嘉勉子孙,慈恩似海福被后代
勤恳创业鞠躬尽瘁,真诚待人光明磊落
勤劳正直后辈楷模,相夫教子贤妻良母
善诚待人恭俭超然,敬业奉公淡泊明志
恩严父之情情深似海,忆慈母之恩恩重如山
生前忠节似松凌霜雪,身后高风为水照青天
读书写书藏书三大乐事,为党为国为民毕生奉献
一世坦荡宽怀忠贞不渝,终身勤恳求实献身园林
含辛茹苦勤俭一生无怨悔,呕心沥血儿女成长堪笑慰
希望这些碑文方面的词句对你有帮助.
5. 碑文怎么写
碑文的形式有多种,写法也有一定差异。
墓碑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
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要简单介绍死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死者主要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写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功德碑
古代歌颂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绝迹,但今天为了表彰一些先进的个人,比如捐资建校等也会立碑以纪念,这可以称作当代功德碑。这类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
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扩展资料
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墓志的内容也包括姓名世系、籍贯、行为事迹、年寿、逝世年月、子孙大略、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铭文是总括性的赞语,多为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骚体都行。
墓碑、墓志所包括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志求简明而碑尚丰丽。我国从汉朝以后,刻碑的风气逐渐普及,几乎处处可碑,事事可碑。有山川之碑,城池之碑,宫室之碑,桥道之碑,坛井之碑,家庙之碑,风土之碑,灾祥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观之碑,托物之碑等。
前人实行,后人效法,中国的名胜古迹,竟形成独特的“碑石林立”的民族特色。因此,碑文竟成了使用范围极广的实用文体。碑的种类繁多,碑文的体裁各具特色,归纳起来,可分六类。功德碑,庙碑,墓碑,纪念碑,记事碑,诗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碑文
6. 为郑和的塑像写一段话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
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7. 为郑和的塑像写一段话
首页军情中心兵器资料兵器鉴赏军历战史军事图片军事文学军事游戏军歌Flash二战兵器各国军力军事专题本站新建了时下正红的微博系统,欢迎大家使用,请从导航处登陆或注册 用户名: 密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军情中心 → 网友阵地对郑和下西洋也说几句时间:2005-10-07 00:00:00 来源:中华网 作者:cwet2005 > 大约是为了“和平崛起”吧,目前对郑和下西洋是百般的赞扬。
宣传着重于明王朝拥有强大海军,却不掠夺小国而是与之和平往来,由是有人说郑和这是君子之航。嘿嘿,俺一直以为各朝各代各有所需,郑和有所求有所不求罢了,扯得上什么和平崛起么?数十年来为了现实需要而屡屡篡改历史,造反的屠夫都是起义英雄啦,孔老二死二千年都要拖出来受批斗啦,如此种种实在令人讨厌,难不成郑公公又要再被阉割一回? 明成祖起兵夺大位,残杀无度,后数度出兵击北元,自己都死在班师的路上。
就这么个主,能算君子,能算和平?那就真搞笑了。他不过是一个有雄心,有手段的霸王而已。
该出手时就出手,从来就没犹豫过,那里会符合君子之道呢。郑和在他的命令之下出去远航,这位公公也是在内战中满手鲜血的角色,在外遇到蛮夷不服的亦是提兵就打,从何看出他充满爱国主义人道精神与世界和平万岁的思想啊?没有嘛。
何必为了现实需求又来改写两位呀。 郑和下西洋所为何事?显然一般人都认为政治因素第一,经济因素次要。
俺以为这是对的,国家出动数百艘大船数万官兵,可不是像哥仑布一样出去找钱的。唐宋元几代中国的海上贸易就很发达,唐代广州有二十万阿拉伯人,(后被起义杀人专家黄巢宰光了)宋元之际泉州为世界第一大贸易港口,马可波罗即是乘船离中国送元公主去西亚的。
直到明代亦未听说民间海上贸易有什么大不妥,需要官方为海上贸易而战的。故而政治因素必是最重要的了。
中国,中央之国,奉天承运的天子要的就是四方蛮夷来朝的面子,这代表他是圣明的,他是强大的。这种思想一直都根植于各朝各代的皇帝脑袋里,明成祖也不例外,且从此人一生看来他就是个有雄心的甚至好大喜功的皇帝,再基于他得位不正,他是不是更想要万国来朝,以显示其无上权威?恐怕是很有这个可能的。
清朝张廷玉作的明史中对下西洋一事的描述就是:“借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现在主张和平说的学者是用吃奶的劲反对这个评语,嘿嘿,但以俺看同为封建王朝时代的人,张廷玉等对明成祖和郑和的行为下的论断显然准确得多。
要人家万邦来朝,除了直接提兵去打之外,那就莫过于一面拿根“耀兵”的大棒吓唬,和拿些赏赐当“胡萝卜”引诱了。 事实上成祖在他给“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的诏书中说得也明白:“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
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市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此敕谕,悉使闻知”有些人非把这解释做成祖有和平安定之愿,可以俺看这是明白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你们这帮人听好了,老子派郑和来告诉你们,安分守纪,遵从老子认可的各项规矩,到老子这里来朝拜,否则。
嘿嘿,不是么?成祖和郑和就是要万国来朝,是朝拜,是臣服,而不是什么和平崛起,如果说要和平,那也得等你臣服了才赐予你和平。几个不听话,不肯臣服的不都让郑和的大军给收拾了么,这就是明证。
若然还不信,但看《德县苏禄国恭定王墓考》中所载上的话:{永乐六年秋八月乙未,脖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来朝,率其妻子弟妹亲戚陪臣凡百五十馀人至阙下,上表贡方物。上御奉天殿受其献,退即奉天门,召与语。
象通其言曰:“僻壤臣妾,诞被圣化,思睹清光,靡知忌畏,辄敢尘渎。”又曰:“天以覆我,地以载我,天子以义宁我,我长我幼,处有安居,食有和味,衣有宜服,利用备器,以资其生,强不敢凌弱,众不敢欺寡,非天子孰使之然也。
天子功德暨於我者同乎天地,然天地仰而见,踞而履,惟天子邈而难见,是故诚有所不通,僻陋臣妾,不惮险远,浮脂阙下,以达其诚。”上曰:“嘻!惟天惟皇考付予以天下子养民,天与皇考视民同仁,予其承天与皇考付畀之重,恐弗弗堪,弗若汝言。”
则又顿首曰:“自天子改元之初载,臣国屡丰和,山川之蕴珍宝者,云霄而呈,草木之不华者,藿然而实,异禽跄鸣而走兽率舞也。臣国之老曰:‘中国圣人,德教流溢於兹。
’臣土虽远京师,然为天子氓,故矜奋而来觐。”} 不愿去费神看文言的俺就简单点讲,这碑文上把脖泥国王写成了一个马屁精,用极肉麻的方式大拍成祖的马屁,吹捧他为“中国圣人”。
嘿嘿,这正是成祖所需之效果了,其实一个西洋蛮人懂什么圣人不圣人的?还不是为他翻译的中国臣子,和作此碑的中国臣子所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后来老毛在世界上颇不得志,国内却将其吹成世界革命领袖比这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发扬光大嘛。 当然郑和下西洋也不是没有经济上的往来的,然而。
8. 墓碑碑文该怎么写
原发布者:nangsan
墓碑碑文范例1.父碑文:上寿大德,中华太公,显考讳海,垂范志铭。旧历一九一二年七月十一日诞生,值荒年战乱;新元二零零六年六月四日仙游,逢盛世太平。私塾四年即辍学,弱肩躬耕以傍吾祖;诗书一生而勤修,古贤道义并教子孙。十六岁逢吾祖辞世,一家重担弱身承业;十七岁遇家乡旱灾,百里踉跄饿腹背粮。建国初期任副乡长,公而忘私,两袖清风;修身毕生做正直人,锲而不舍,胸怀坦荡。夫妻互敬互爱,炎凉相扶相依,奉高堂吃粗省细,哺子女茹苦含辛。命运多舛而不馁,少年失怙,中年失恃,壮年丧偶;天道酬勤而坚强,饱经沧桑,历尽困苦,安度晚年。精读西游,处世向善;通晓三国,做事严谨。一手颜柳书法,写对联乐赠亲友;满腹经纶文章,做契约喜帮乡邻。显考享寿九十五,为古今稀少;晚辈孝顺父祖曾,纵百年无多。铭曰:无疾而终,铸德毋忘,寒暑祀祭,时节来向。铭记显考,灿烂耀光,百年正果,万古流芳。铭记显考,大道弘扬,化育深恩,海阔天长。铭记显考,佑护吾邦,小康大有,繁茂永昌。铭记显考,神返圣方,往生富贵,福寿无疆。2、哀哀吾父,一生劬劳。垂髫弱冠,谨受傅训,馆塾课业,瓷城学艺。及壮入社,为公劳动,暑午锄禾,寒修水利。耄耋之年,耕作不辍。父运多舛,延宕婚配。勤俭持家,忠厚处世。抚儿慈爱,以身作则。二男一女,教养成人。父亲之德,高山仰止。不作诳言,不存欺心。与人为善,和睦亲族。推拿掐时,方便四民。我今来思,涕泗长流。恺恻庶汇,叨念不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