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猪字的甲骨文怎么写
猪字的甲骨文写法如下图:
猪拼音:zhū,注音:ㄓㄨ,部首:犭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1画,五笔:QTFJ
仓颉:KHJKA,郑码:QMBM,四角:44260,结构:左右,电码:3727,区位:5477
统一码:732A,笔顺:ノフノ一丨一ノ丨フ一一
释义:哺乳动物,肉可食,鬃可制刷,皮可制革,粪是很好的肥料:猪倌。猪场。猪圈(juàn )。猪肉。生猪。野猪。种(zhóng )猪。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猪槽[zhū cáo]
表面意思,即猪吃草用的器具。
2、宿猪[sù zhū]
圈养一年以上的猪。
3、豭猪[jiā zhū]
公猪。
4、猪婆[zhū pó]
亦称“猪婆子”。母猪。
5、猪鬐[zhū qí]
猪鬃。
2. 鹿、猪、子字的甲骨文怎么写
详见附图。
分别为“鹿”、“豕”、“子”的甲骨文写法。
其中,“猪”古称“豕”,故“豕”的甲骨文即是“猪”的甲骨文;“子”有两种甲骨文写法,第一种为天干地支中的“子”的写法,另一种是常用的孩子的“子”。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附图:
3. 猪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奇书草书行字怎么
供参考“猪”是“猪”的异体字。
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煮”的本字,表示烹煮。猪,篆文(豕,短尾肥豚)(者,即“煮”,烹饪),表示烹煮必须的肥豚的油脂。
古人发现猪肉较其他兽肉肥嫩,不仅容易提取油脂,而且用猪油煮菜,菜肴浓香可口。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改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俗体隶书 用“犬”(捕猎)代替“豕”(豚),表示猎获后加以驯养的肥胖动物。造字本义:名词,作为古代食物油重要来源的肥豚,一种家畜,短尾短足,鼻子短凹平直,耳大下垂,好睡多肉,其肉多油脂。
古籍多以“猪”代替“猪”。
4. 古代的猪字怎么写
古代“猪”字因字体不同,写法也不同,如图: 字源解说: “猪”是“猪”的异体字。
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煮”的本字。猪,篆文猪=(豕,短尾肥豚)+(者,即“煮”,烹饪),表示烹煮必须的肥豚的油脂。
古人发现猪肉较其他兽肉肥嫩,不仅容易提取油脂,而且用猪油煮菜,菜肴浓香可口。 俗体隶书“猪”用“犬”(捕猎)代替“豕”(豚),表示猎获后加以驯养的肥胖动物。
造字本义:名词,作为古代食物油重要来源的肥豚,一种家畜,短尾短足,鼻子短凹平直,耳大下垂,好睡多肉,其肉多脂。古籍多以“猪”代替“猪”。
扩展资料: “猪”的古籍解释: 文言版《说文解字》:猪,豕而三毛丛居者。从豕,者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猪,体毛稀疏、群居的猪。字形采用“豕”作边旁,采用“者”作声旁。
“猪”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没有的,说明这个字的出现晚于其他表示猪的字。这是因为这个字涉及到更复杂的烹饪器具和方法,是在生产力上升到一定高度,人们对美食有了更高的追求之后才产生的。
左边是个“豕”字,是猪最早的标准通用字。而右边是一个篆书的“者”字,意为煮,也可以念作煮,猪的发音即由此而来。
最初“者”的甲骨文形象是一堆架在火上的木柴,后来引申为大家围坐篝火,边烹煮食物边聚而交谈。 再后来,“者”演变成现在的字形,豕也演变为反犬旁“犭”,于是“猪”字就最终定型了。
也就是说,“猪”原来指的是烹煮的猪肉,后来就变成对于“猪”这种动物的称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