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精准扶贫全面奔小康的申论
1. 可采取正反论证。
即:段旨句+正面阐述重要性/正确性+反面阐述必要性/危害性+结论
2. 实现精准扶贫参考策略:
1)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2)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
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
3)要有精准的政策来支撑。
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4)要切实解决留守老人、儿童等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
2. 以扶贫为主题,联系云南实际,写一篇申论文章
注:文章来自网上,摘自学习吧,仅供参考扶贫更需扶志肩负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力度,以期减少贫困人口,共同迈入小康大门。
然而在扶贫工作中,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依赖政府扶助而非个人努力、滥用扶贫款项等问题屡屡出现,导致扶贫工作周而复始。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
扶贫工作要想成功不仅要“输血”,更需扶志“造血”。扶贫输血可治标。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看其最高水平,更要看其穷人的生活状况怎样。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东、中、西部还有很大的差距。
扶贫物资,对于帮助贫困地区致富,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风向标作用。但是,现实中,贫困人口更多注重的只是扶贫工作的送钱送物,认为只要钱物一到帮扶就完成了任务。
送钱送物固然能解被扶者的燃眉之急,能从心底给帮扶者以温暖和慰藉。然而,帮扶者送钱送物的目的绝不止于此,而是希望送去一些钱物后,能激发帮扶者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希望他们从中能积极寻求致富的“根”。
扶志造血才治本。“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
这是**同志生前的嘱托。对贫困户来说,有的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的“资源型贫困”,有的是因为缺少技能的“能力型贫困”,有的则是因为家庭成员多病的“因病致贫”,还有一种就是缺少志气、好吃懒做的“失志型贫困”。
这些贫困村、贫困户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甚或越扶越穷,是因为他们缺乏一种精神,一种理念,那就是“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穷”。古语有云:“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唯有扶起贫困人员的“志”,才能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才能使扶贫工作更见效,也更长效。
脱贫致富需要标本兼治,输血更造血。“授人以鱼”要与“授人以渔”相结合,物质扶贫要与精神扶贫相结合。
在扶贫过程中,我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扶贫帮扶活动,帮助贫困人员改善生产生活,但这仅仅是外因,而扶志才是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因此,从贫困的长远和未来考虑,唯有把送钱送物与扶志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摆脱贫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目标,就是让绝大多数中国人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过上幸福美好的富裕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使整个国家“脱贫”,傲立于发达国家之林。
3.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精准扶贫重在“扶志”与“扶智”怎么来去
精准扶贫重在“扶志”与“扶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国人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外部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必须要从“输血式”扶贫转变到“造血式”扶贫。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条件限制,又有缺乏产业原因。
因此,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精准施策。而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
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精准扶贫要重在“扶志”。
贫困县,原本是一个并不光彩的词汇,但是却因为由中央财政的巨额财政资金扶持和教育、科技、招商引资、甚至行政编制等方面的巨大政策优惠而成为众多所谓的“贫困县”争相追求的“香饽饽”,达到脱贫条件的贫困县则出于利益的考虑不愿“摘帽”。这些现象表明,某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不是不能致富,而是缺乏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气神,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因此,扶贫必先“扶志”,要通过宣传教育,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思想,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4. 如何精准扶贫,做好残疾人的扶贫工作 申论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低的那一块板。
[扶贫面临的问题]
精准扶贫的背面就是粗放扶贫。一些地方低质、低效扶贫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扶贫人口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干部“毛估估”,扶贫资金轻洒“杨柳水”,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
二是舍不得脱“贫困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金;
三是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群众观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四是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对策措施]
一,精准扶贫要制定好发展规划。
二,精准扶贫要瞄准扶贫对象。
三,精准扶贫要规范扶贫资金。
四,精准扶贫要创新扶贫方式。
五、精准扶贫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2018年国考申论范文
国考申论写作范文:精准扶贫重在“扶志”与“扶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国人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外部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必须要从“输血式”扶贫转变到“造血式”扶贫。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条件限制,又有缺乏产业原因。
因此,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精准施策。而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
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精准扶贫要重在“扶志”。
贫困县,原本是一个并不光彩的词汇,但是却因为由中央财政的巨额财政资金扶持和教育、科技、招商引资、甚至行政编制等方面的巨大政策优惠而成为众多所谓的“贫困县”争相追求的“香饽饽”,达到脱贫条件的贫困县则出于利益的考虑不愿“摘帽”。这些现象表明,某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不是不能致富,而是缺乏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气神,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因此,扶贫必先“扶志”,要通过宣传教育,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思想,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精准扶贫更要重在“扶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地依靠外部“输血式”扶贫,给钱给物,虽然可以解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时之困,但没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没有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没有“造血功能”,贫困地区就不能够从根本上断掉穷根,就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途径,要从根本上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必须要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要改变过去“输血式”扶贫的模式,转向“造血式”扶贫,从单纯的物质资金支持转变到重视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掌握脱贫技能的重要性,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通过创业就业、产业发展来增强脱贫致富的技能。“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条件差异巨大,各地致贫原因也不尽相同,所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唯有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脱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等、靠、要”观念,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才能增强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6. 申论的作文,以“破除协调障碍”为主题,写议论文,谢谢大家,给点
供参考:
如何破除精准扶贫的各种障碍:
一要要切实转变扶贫干部的观念,牢固树立精准扶贫理念。各级各部门要用正确的政绩观指导扶贫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基本思路,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要按照省、市委的要求,把扶贫资金真正用到最贫困的村、最困难的户以及贫困群众最紧迫最急需的事情上。
二要引导贫困村群众转变观念,克服扶贫中的民粹主义思潮。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解释,让普通群众认识到“有了贫困户,才有贫困村”,只有消除贫困人口,才能达到整村富裕;认识到扶贫项目是特惠项目,扶贫资金是特惠资金,受益对象是“特殊的”贫困户而不是全体村民,不能让多数村民的意志剥夺少数贫困群众的权利。
三要改变扶贫项目规划随大流,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最急需的生产生活困难。扶贫专项资金具有针对贫困群众的属性,用于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部分,也是为了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如果扶贫专项资金绝大部分用来搞公共事业让大多数人受益,贫困群众只分得其中一小杯羹,甚至有相当数量贫困群众毫不沾边,那么这样的扶贫项目就失去了扶贫的意义。在规划中要处理好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关系,既要解决当前突出民生问题,又要解决制约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扶贫规划要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
四要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实现扶贫项目对贫困户的全覆盖。对全市范围的所有扶贫资源要进行总体评估,对贫困户的帮扶进行统筹安排,但专项扶贫资金应该首先抵达贫困户进行针对性扶持。要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五要既有村为主体单元的项目,也要有贫困户为主体单元的项目。把扶贫项目规划到户,帮扶方案到户,帮扶措施到户,是扶贫工作的发展方向。扶贫项目设置,既要注重解决贫困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问题,更要注重以贫困户个性化需要为导向,专门设计一些针对贫困户的项目包,不断加大对贫困户个体的投入。
7. 怎么写申论
您好,为您提供专业服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原创解析,版权所有,翻录必究)写作申论的方法如下:(一)一要有框架意识,骨架牢而基础稳1. 什么是框架?框架是答文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体。
框架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谋篇布局,也就是对关键信息、关键词句、段落层次进行合理安排。框架的深刻内涵是对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和对上下文之间逻辑关系的合理安排。
框架的作用就是把答文在一个整体下分割成几个部分,实现在一篇答文中在整体基础上又显示多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使得答文的结构更加紧凑、条理更加清晰。
具备良好框架的答文往往具有严谨、明快的风格。框架有利于报考者迅速理清思路、控制篇幅字数、提高表达质量、改善满意程度,有利于引导读者(听众)快速抓到要点,而且能够有效的消减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不协调。
从而提高报考者的笔试面试竞争力。2. 框架的特性(1)框架具有结构性。
框架采用一种结构化的方式将内容(观点和材料)高效有序地组织起来,也就是将内容包含的全部关键信息(观点、材料、段落)以外在的编排顺序、文法体裁等形式,和内在的勾联方式(横向空间关系、纵向时间关系、逻辑推理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等联系方式)予以框定。实现了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流程化和结构化。
框架,可以是一维点线结构、二维平面结构、三维立体结构。框架的横向空间关系越宽广、纵向时间关系越深入、逻辑推理关系越慎密、对立统一关系越透彻,包含的关键信息越丰富完整,作答就更加系统完备,就更容易获得高分。
(2)框架具有独立性。正是由于框架是客观存在的某种联系方式和形式结构。
因此,框架能从内容中抽离出来,脱离具体的思维内容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在框架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允许采用快速原型技术,对框架规制之下的具体内容(观点和材料)进行替换或修改。
这就使得框架可以举一反三,重复使用。(3)框架具有扩展性。
在一场考试中可能需要多次反复调用各种思维方式、运用一个或多个框架,也可能需要对框架进行一些适应性修改,以满足答题需求。在理想情况下,报考者在熟练运用框架的基础上作答,只须扩展框架的某些部分、填充某些关键信息。
只要合符逻辑关系,新的构件就能插入框架中扩展框架。扩展和填充使框架更具灵活性和实用性。
(4)框架具有工具性。框架是工具而不是答案,框架本身并不直接给出答案。
框架这一工具服从和服务于更好的给出答案。考试是一种记忆、理解、运用知识的活动。
利用框架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是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和多维思考。因此,知识积累和多维思考是发挥框架作用的基础。
(二)二要有身份意识,什么人讲什么话1.按照题目要求,扮演好虚拟的角色,以虚拟身份作答。据相关专家透露,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报考者的主要问题有:整体公务员意识、身份定位不准确、缺失,造成分数偏低。
很多报考者在答卷中犯了文不对题或者角度、身份定位不准确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这一次考试中出现的,往年的考试也有这样的问题,这可以说是一个“痼疾”。
有志于争取公务员岗位的报考者不可不注意。在答题时,报考者应首先将自己定位为政府的工作人员,并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看问题想问题。
前文提到,申论考试与一般的作文考试和传统的作文有相当大的区别。申论是体现公务员岗位需求,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
只是这一模拟和演练被高度浓缩在了一场考试之中。因此,报考者在考试时首先应该具有鲜明的角色认定,即“我是一个公务员”,而作为“公务员”的报考者必须:(1)体现政府行为;(2)切实解决问题。
体现政府行为,是报考者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宗旨。何谓“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应该是协调政府各部门共同做好工作,使百姓生活安定,社会各项工作稳定发展。
例如,2007年给定资料的话题之一是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资料给出了两个具体的例子,河北西营村和北焦村的情况,要求报考者整理一个资料,那么,作为一个公务员,他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这样几点:国家是否针对资料反映的问题出台过相应的政策?政策是否在地方中得到了有效的施行?在施行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偏失,或者国家政策法规本身是否出现了问题?这些也正是审阅资料的上级领导最关心的问题。切忌只是对不公平现象义愤填膺,慷慨陈词,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体现政府行为的关键在于切实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就是报考者面对给定的资料,必须真正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能否真正解决问题,正是是否具备公务员素质的真正体现。如针对上文提到的在土地征用中出现的问题,首先看一下国家有无相关政策出台,没有的话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有的话,需要找出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健全。
如果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人为的偏失,就需要制定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另外,申论考试在申论要求中,常常给出了对报考者虚拟身份的要求,报考者在审题时要仔细看清命题者设定的虚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