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一篇《南昌的风俗习惯》600字的作文
家乡的风俗习惯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 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 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 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 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 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 觉得其乐无穷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 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 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 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 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 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 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 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 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 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 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 觉得其乐无穷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2. 关于南昌的风俗的作文
江西南昌地区的求子风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时南昌,在西湖区的中心处有一高土桥,桥上有石柱栏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来到桥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如此这便可生男孩。
“六月六晒龙袍”: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龙王爷及寺庙菩萨晒衣袍的日子,这天“阳气”足,气候干燥,经六月六日晒过的衣物,不会发霉,不会被虫蛀。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将家里所有的衣物全搬出来晒。
这一习俗,实际上也是对太阳的一种崇拜。 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曲之一。
它是由民门采茶灯和民间灯彩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 南昌采茶戏表演诙谐风趣,唱腔优美深情,有着浓郁的南昌乡土气息。
戈阳腔也叫戈腔,又称高腔,是我国地方戏中著名四大声腔系统之一。元未明初,在江西省戈阳县形成而得名。
现在我国有11个省的高腔剧种与戈阳腔有渊源关系,当今著名的“京腔”就是在戈阳腔基础上,融合其他声腔发展演变后形成的。戈阳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动作大,身段严谨、场面热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合民间演出。
3. 写一篇《南昌的风俗习惯》600字的作文
家乡的风俗习惯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 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 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 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 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 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 觉得其乐无穷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 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 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 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 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 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 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 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 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 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 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 觉得其乐无穷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4. 写一篇关于南昌风俗的文章
我们的南昌是座美丽的城市!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两个景点。
第一站是八一广场。它是南昌的中心广场。
那里有雄伟的八一起义纪念碑、雄浑壮观的八一军史碑廊、美丽的音乐喷泉,还有精彩的水幕电影……那里可是放风筝、休息的好地方。尤其是每当夜幕来临时,广场上的彩灯一盏挨着一盏,发出夺目的亮光。
绿灯像一颗颗宝石,黄灯像一粒粒金豆豆,白灯像一串串晶莹透亮的小珍珠……所有彩灯连成一条巨龙,盘旋在广场夜空,和空中闪烁的星星连在一起。彩灯和星星交相辉映,把广场照得透亮,如同白昼,分不清哪是灯城,哪是星空。
啊!多么绚丽动感的八一广场之夜!第二站是“南昌之星”摩天轮。它有160米高,轮盘直径长达153米,主体为钢结构,挂有很多太空舱。
坐上摩天轮,在160米高空俯瞰大地,南昌的山水美景尽收眼底,那种兴奋和新奇是在平地上无法享受到的。当摩天轮的彩色霓虹灯点缀着夜空时,“南昌欢迎你”的彩虹字幕向全世界发出了邀请。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南昌还有许多值得纪念和观赏的景点,比如壮观的江南名楼——腾王阁、美丽的绳金塔、风光秀丽的梅岭……希望大家自己去细细浏览、品味。给分给分。
5. 写一篇关于南昌风俗的文章
我们的南昌是座美丽的城市!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两个景点。
第一站是八一广场。它是南昌的中心广场。那里有雄伟的八一起义纪念碑、雄浑壮观的八一军史碑廊、美丽的音乐喷泉,还有精彩的水幕电影……那里可是放风筝、休息的好地方。尤其是每当夜幕来临时,广场上的彩灯一盏挨着一盏,发出夺目的亮光。绿灯像一颗颗宝石,黄灯像一粒粒金豆豆,白灯像一串串晶莹透亮的小珍珠……所有彩灯连成一条巨龙,盘旋在广场夜空,和空中闪烁的星星连在一起。彩灯和星星交相辉映,把广场照得透亮,如同白昼,分不清哪是灯城,哪是星空。啊!多么绚丽动感的八一广场之夜!
第二站是“南昌之星”摩天轮。它有160米高,轮盘直径长达153米,主体为钢结构,挂有很多太空舱。坐上摩天轮,在160米高空俯瞰大地,南昌的山水美景尽收眼底,那种兴奋和新奇是在平地上无法享受到的。当摩天轮的彩色霓虹灯点缀着夜空时,“南昌欢迎你”的彩虹字幕向全世界发出了邀请。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南昌还有许多值得纪念和观赏的景点,比如壮观的江南名楼——腾王阁、美丽的绳金塔、风光秀丽的梅岭……希望大家自己去细细浏览、品味。
给分给分
6. 南昌的民族风俗的作文
江西省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有的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传统风俗.江西为我国畲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畲族主要分布于贵溪和铅山等县山区,有自己独特的服装和民族风俗习惯,分布于全南等县的瑶族,居住在深山老林,擅长打猎,使用本族语言而无本族文字。江西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但在许多山乡农村保留着各自的传统乡土风情习俗。
南丰县遍布各乡、村的民间傩舞,为国内所罕见,乡人于春节期间头戴面具、身穿仿树皮或树叶状舞衣,走村串户“跳傩“(即傩舞),据考为“中国原始舞蹈活化石”,对旅游者吸引力较大。此外,鄱阳湖畔的渔村风情,贵溪河上渔翁与鹭鸶捕鱼、竹排载客以及古越族悬棺葬俗,宜春地区偏僻山乡的传统庙会以及物资交流集会,清江县樟树镇的“药墟”,南昌市西山万寿宫庙会,进贤县文港笔市和皮毛市,萍乡市的烟花节,赣南兴国县的山歌赛会,等等。
招郎是井冈山土籍人传统婚俗。招郎即是男嫁女方,既无三查、六礼,也无繁琐的结婚程序,男女各方亦没礼物过往,一般各人自理。
婚前订立合同书 (俗叫合字),写明以后子女和财产的继承问题。解放前女方必须请家族长辈前来商议招赘有关事宜,其中有关条件是男方必须改称女方姓氏,取个女方的辈份,这样才可以得到女方家族兄长的认同,获得本族男人同等待遇。
解放后,新事新办,废除了这些不平等的人生权利。但婚礼一般还是由女方承办。
并提倡独女户家庭男到女方落户。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广大茶区和乡村,向有民歌性质的采茶歌和民舞性质的采茶灯活动。
明代中晚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茶区,由采茶歌、采茶灯发展成为采茶戏,其始祖剧目是《九龙山摘茶》。因此,俗称“茶灯戏”、“灯子戏”,又因它的角色过去一般是由三人(两旦一丑或生旦丑)组成,故又称“三脚戏”、“三角班”,至二十世纪中叶统称为采茶戏。
傩舞是我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在《论语》、《古今事类全书》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
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 每当喜庆佳节,为增添欢乐气氛,希冀美好愿望的实现,人们舞龙灯、采莲船、挑花灯、打蚌灯,场面热闹,喜气洋洋。鄱阳湖渔民迎婚嫁娶,别有风韵,迎新娘的渔船彩绸围篷,山花插满船舷,彩电置于船头,锣鼓,唢呐一路高奏。
源于历史的图腾,在节令时祭仪所跳的傩舞俗称“跳鬼脸”。所戴面具如恶魔,变形夸张,色彩鲜明,舞蹈动作简洁刚劲。
龙舟竞渡,激人情怀;茶艺表演,沁人心脾;自行车登山赛,心潮迭起. 自古南昌人喜欢四季钓鱼,四季下钓,叫做四季得鲜。民间普遍有春钓鲫鱼,夏钓草鱼,秋钓鳊鱼的习惯。
据传古时的南昌,家家有网,户户有钩,老少皆喜欢在垂柳掩映的湖中垂钓。“万家灯火舞,渔船钓不收”。
便是当时悠悠垂钓的写照。 千百年来,南昌人们的钓鱼习俗被沿袭至今。
今天的南昌,江边湖汊到处可见垂钓者的身影。他们之中不仅有年过花甲老翁,也有着迷的青年人,甚至还有妇女。
“钓鱼之乐不在鱼,而在治心遣兴也。”现在南昌市成立了不同层次的钓鱼协会并且经常办别开生面的钓鱼比赛。
7. 写一篇关于南昌风俗的文章
“入乡先问俗”这个“俗”最主要的就是生产、生活习俗。
我们采用绳金塔、民俗画作为底色图案,表现民间丰收喜庆的景象。这里重点介绍南昌人的衣、食、住、行、交通、运输等习俗。
南昌市花 月季和金边瑞香、市树 樟树、音乐 采茶戏 (南昌的传统戏曲方式)、地方语言 赣方言的代表语种“南昌话”。 藜蒿炒腊肉:藜蒿是鄱阳湖边上的野草,(南昌话)“鄱阳湖的草,城里人的宝”,“三月藜,四月蒿,,五月当柴烧”是指藜蒿季节性强。
三个蛋一碗面:稀客进门先吃三个蛋一碗面,如是贵客或受宠外甥,还要在面内加只鸡腿。南昌人忌讳两个蛋待客,这是对牵猪轱者的待遇,客人遇此情况可吃一留一,以礼避诟。
走尽天下叫老表:老表就是表兄弟。宋代以来,江西人才辈出,外出为官者甚多,走江湖、操工贸之风亦盛。
南昌人重乡情,在外地相逢均呼“老表”,外省人亦以老表为赣人爱称,一直延续至今。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南昌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南昌人过年的时候不在燃烧爆竹啦,到了腊月二十四,南昌人就开始“过年”了。大年三十夜,这一天的晚饭叫“合家欢”,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亲人都要赶回家吃年夜饭,若有事赶不回来,家人也要替其摆好餐具,以示团圆无缺,过大年这餐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除夕夜家家户户要红烛高照,通宵不灭,所以南昌有“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里的灯”。
年初一早餐,按照南昌的风俗吃素,只吃面点或菜饭,不沾荤,预示一年的“素”。 初一、初二日,各家各户开始走亲戚拜年。
正月初七,南昌人叫它“上七”,有“上七大似年”之说,晚间迎接灶神归位,家里也大摆酒宴庆贺。 元宵节晚上,家家户户门前挂灯笼,一家人齐聚一起吃“元宵”(汤圆),随后看龙灯、放焰火,把家里的鞭炮都打光,二十多天的年才算过完了。
南昌人过元宵叫闹元宵,闹了十五还要闹十六。闹元宵这天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住户,都必须吃元宵,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吃了元宵之后,便开始闹灯了。 南昌邻县农村元宵节的龙灯,各式各样,有龙灯、板凳灯、关公灯、采莲灯等。
板凳灯最长由1000多条板凳组成,有1000多号人。板凳灯起舞时整齐统一,十分壮观。
湾里区太平乡的关公灯,十分好看。如今,民间的闹元宵,又加入了各种民间歌舞。
元宵的夜晚,家家挂灯。村村的彩灯彻夜通明,鞭炮声、嬉戏声不断,闹到通宵,一直闹到正月十六,在欢乐的气氛中大家开始将腊月廿四设的供桌拆去将灯收起来,举行送神活动,送神完毕,新春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
朝仙会也名敬香会,是奉祀许逊的庙会。在南昌地区最受人崇拜的是许逊,民间叫他为福主菩萨。
相传大约在1500年前,136岁的许真君及全家42人(连房屋鸡犬)一齐升天。南昌人为纪念许真君,将他升天的日子俗定为他的生日。
为此每年的高安、上高、靖安、奉新、丰城、进贤等县的乡民,自愿斋戒沐浴,有组织地以乡、村、族为团体,组成朝仙会,前往西山万寿朝拜、进香。万寿朝仙会许多禁忌:1、朝拜前需斋戒一星期;2、须洗澡换衣服;3、肩上斜挂黄色进香袋敲锣打鼓结队前往。
为了能在八月初一的清晨得到头柱香,朝拜者需昼夜不停地赶往万寿宫。凡是得到了头柱香的人,认为是最幸运的人,比中了状元还高兴。
中华民族素有重九登高之习俗,南昌也同样流行。南昌市城郊的龙沙,自晋、南朝以来,便是登高望远的胜地。
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引文说:"北有龙沙,堆阜逶迤,洁白高峻,而似龙形,连亘五六里,旧俗九月九日登高之处。" 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南昌地区极为盛行。
人们或攀梅岭,或登滕王阁,以文会友,登高聚宴。重九登高习俗,长期承袭不衰。
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南昌民间的"茶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组合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
大致经过"灯戏"、"三脚班"、"半班"等发展阶段,解放后正式定名为"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的表演诙谐风趣,唱腔优美深情,有着浓郁的南昌乡土气息。
它常以巧合、夸张、误会等手法去渲染戏剧气氛。特别是台词中那些歇后语、错扯语、反义语、婉曲语以及乡间俗语的巧妙运用,使演出更为妙趣横生。
南昌采茶戏长于表现喜剧和歌舞。活泼生动的小丑和小旦,特别受群众喜爱、采茶戏的演唱方法要求男女演唱都须用真声,传统保留剧目有四记:"鸣冤记"、"辜记"、"花轿记"、"南瓜记",合称为"南昌四大记"。
均取材于南昌民间故事。
8. 南昌的民族风俗的作文
江西省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有的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传统风俗.江西为我国畲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畲族主要分布于贵溪和铅山等县山区,有自己独特的服装和民族风俗习惯,分布于全南等县的瑶族,居住在深山老林,擅长打猎,使用本族语言而无本族文字。江西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但在许多山乡农村保留着各自的传统乡土风情习俗。
南丰县遍布各乡、村的民间傩舞,为国内所罕见,乡人于春节期间头戴面具、身穿仿树皮或树叶状舞衣,走村串户“跳傩“(即傩舞),据考为“中国原始舞蹈活化石”,对旅游者吸引力较大。此外,鄱阳湖畔的渔村风情,贵溪河上渔翁与鹭鸶捕鱼、竹排载客以及古越族悬棺葬俗,宜春地区偏僻山乡的传统庙会以及物资交流集会,清江县樟树镇的“药墟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2613632”,南昌市西山万寿宫庙会,进贤县文港笔市和皮毛市,萍乡市的烟花节,赣南兴国县的山歌赛会,等等。
招郎是井冈山土籍人传统婚俗。招郎即是男嫁女方,既无三查、六礼,也无繁琐的结婚程序,男女各方亦没礼物过往,一般各人自理。
婚前订立合同书 (俗叫合字),写明以后子女和财产的继承问题。解放前女方必须请家族长辈前来商议招赘有关事宜,其中有关条件是男方必须改称女方姓氏,取个女方的辈份,这样才可以得到女方家族兄长的认同,获得本族男人同等待遇。
解放后,新事新办,废除了这些不平等的人生权利。但婚礼一般还是由女方承办。
并提倡独女户家庭男到女方落户。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广大茶区和乡村,向有民歌性质的采茶歌和民舞性质的采茶灯活动。
明代中晚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茶区,由采茶歌、采茶灯发展成为采茶戏,其始祖剧目是《九龙山摘茶》。因此,俗称“茶灯戏”、“灯子戏”,又因它的角色过去一般是由三人(两旦一丑或生旦丑)组成,故又称“三脚戏”、“三角班”,至二十世纪中叶统称为采茶戏。
傩舞是我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在《论语》、《古今事类全书》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
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 每当喜庆佳节,为增添欢乐气氛,希冀美好愿望的实现,人们舞龙灯、采莲船、挑花灯、打蚌灯,场面热闹,喜气洋洋。鄱阳湖渔民迎婚嫁娶,别有风韵,迎新娘的渔船彩绸围篷,山花插满船舷,彩电置于船头,锣鼓,唢呐一路高奏。
源于历史的图腾,在节令时祭仪所跳的傩舞俗称“跳鬼脸”。所戴面具如恶魔,变形夸张,色彩鲜明,舞蹈动作简洁刚劲。
龙舟竞渡,激人情怀;茶艺表演,沁人心脾;自行车登山赛,心潮迭起. 自古南昌人喜欢四季钓鱼,四季下钓,叫做四季得鲜。民间普遍有春钓鲫鱼,夏钓草鱼,秋钓鳊鱼的习惯。
据传古时的南昌,家家有网,户户有钩,老少皆喜欢在垂柳掩映的湖中垂钓。“万家灯火舞,渔船钓不收”。
便是当时悠悠垂钓的写照。 千百年来,南昌人们的钓鱼习俗被沿袭至今。
今天的南昌,江边湖汊到处可见垂钓者的身影。他们之中不仅有年过花甲老翁,也有着迷的青年人,甚至还有妇女。
“钓鱼之乐不在鱼,而在治心遣兴也。”现在南昌市成立了不同层次的钓鱼协会并且经常办别开生面的钓鱼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