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载填写家谱有什么讲究吗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
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
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
”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
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 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
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霞浦一带,谱系分正谱、副谱(草谱)。
副谱可以查阅,而正谱修好后,要入箱上锁,将开锁的钥匙丢入祖祠神龛,以示此谱交祖先收存,以后禁开锁。若遇副谱丢失,有事要查谱时,要先做“牲福”,祭请祖先同意,方可开锁。
2.九月重阳节应该有什么活动呢
重阳节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喝重阳酒“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重阳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阳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开花时,这就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
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
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
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
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
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 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
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
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河北省】 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
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
滕县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浪”的说法。 【陕西省】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
士子以诗酒相赏。 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
3.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吗
诸葛亮七擒孟copy获诸葛亮七擒孟获处位于今云南省沾益县。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bai“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
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公今可速去。”
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du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 “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曰:“公今服乎?”zhi获泣谢曰:“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就令永为洞主。
所夺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宗党及诸蛮兵,无不感戴,皆欣然跳跃而去。
后人有诗赞孔明曰:“羽扇纶巾拥碧幢dao,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华容古道。
4.老人去世邀请函怎么写 老人去世了想邀请亲朋来送老人一程
邀请函:
1、男用格式
今有 *** 之父*** 因病久治无效不幸痛于农历 * 月 *** 日下午 *点寿终正寝(年纪很大,在家中去世,男子称寿终正寝,女人称寿终内寝。)享年* 十 * 岁经本*治丧委员会研究,定于农历 * 月 *** 日上午十点举行追悼仪式并葬于祖茔之侧望各位亲友届时参加。
****治丧委员会
**** 年农历 * 月 *** 日
2、女用格式
今有 *** 之母*** 因病久治无效不幸痛于农历 * 月 *** 日下午 *点逝世,享年* 十 * 岁,定于农历 * 月 *** 日上午十点举行追悼仪式并葬于祖茔之侧,望各位亲友届时参加。
**** 年农历 * 月 *** 日
扩展资料:
邀请函要求
1、必须在遗体告别仪式之前发出,以便死者亲友与有关方面人士及时地做出必要的准备,如送花圈、挽联等。
2、只能使用黄、白两色纸,长辈之丧用白色,幼辈之丧用黄色。
3、必须使用黑色,四周加黑框,以示哀悼。
4、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沉痛、严肃。
特别提示:现代的书面语与20世纪50年代前的书面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在讣告中常用的“先考”(已去世的父亲)、“先妣”(已去世的母亲)早已被“先父”、“先母”所代替。
5.五台的习俗怎么写
一、年三十安神炮
年三十晚饭后家家户户放三声爆竹。并在天地爷神位前焚香,敬纸,民间称为安神。犹如人间宴会前发散请柬,邀请天地诸神,列祖列宗。俗语“安神不响炮,爷爷不知道”,安神炮响过之后,村人就不再上街行动了。
二、除夕节熬年
除夕节夜晚的民俗活动。除夕晚上,神炮响过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谈天说地。包饺子时,要包一个铜线或硬币,第二天谁吃到谁有福。如果家里娶有新媳妇,还要包红枣、花生,枣谓早获麟儿,花生喻有男有女,今天己经成为鼓励大家多吃饺子的娱乐行为。一夜边双岁,五更分两年,除夕夜,民间很少睡觉,老年人珍惜时间,不愿在睡梦中度过最后时刻;青年人情绪活跃,不想入睡;家庭主妇要把每个人的新衣服拿出来,交给各人保管,第二天换穿。一家人围坐,或说,或玩。现在大部分家庭有不睡觉活动,欢乐面和谐,民间称为熬年。午夜,人还要吃几个饺子,称为“交子”,钟声呼过十二点,便迎来了最隆重的新春佳节,春节的一切庆贺活动便坚持着开始了。
三、春节接诸神
五台山地区传统的民俗活动,从正月初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64646466一零点开始,正式进入春节。民俗第一项庆贺活动为接神,愿意是迎接天地诸神下界与民同乐,今天己经成为迎新辞旧的主要象征了。内容有点旺火,燃年草,响鞭炮,点神灯,等等。旺火位于当院,年草置于门外,要由家长亲自点燃。起起床后不能贸然出门,先点一个爆竹,室外爆竹,室外爆响,称为开路炮。点旺火,要称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在家长发旺火时,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妇发们则收拾家务,整理祭祀天地诸神、列祖列宗的供品。此时此该,村村户户,鞭炮齐鸣,万里长空响成一片,硝烟中夹杂着旺火、年草燃烧松枝、柏中的芬芳气味,天上人间全部沉浸在热烈欢乐的气氛中。接神时,要将诸神位前的灯点着,俗称“端灯碗碗”。神灯点着了,就意味着诸神己经下界到府,与民同乐,保佑全家,四季吉祥。
四、春节祭神
民俗祭祀天地诸神的活动,在接神活动以后进行。家长要率领全家,依次给各个神位敬香、摆供、奠酒、三跪九拜。设在当院的上方位的天地神位前,供品最为丰富。习惯摆五盘炒菜、五盘凉菜、五盘干鲜、五盘水果、五盘油炸小吃,“五盘”称为“供献”的特制花馍,取意五福来临。盛器都是专用的细瓷小盘。另外,家庭主妇特别注意在灶君神位前隆重供上“枣山馍”用面粉嵌红枣蒸成三角形状,取意米面如山。上面饰以龙、凤如意、福寿、瓜果等,大者有十几斤重,往往是女主人灵巧手艺的代表佳作。从正月初一摆上,要一直到二月初二,现己演化成了室内灶前陈列的精巧面塑工艺品了。民俗在自家院落内祭完诸神后,还要到村内各神庙内祭祀各神像,称为“上庙”。内容也是点灯、上香、敬纸、摆供、响炮、祈祷、礼拜。
五、春节社火
五台山地区流传广泛久远的一种民间文娱活动,从春节(正月初一)下午开始正式活动,首先在本村自行娱乐,然后挨门逐户拜年贺喜,一般不进院,只在街里进行,走到谁家口,主人家要用烟糖招待。如果在上一上曾发生死伤灾病的人家,要特别邀请社火队进院表演,称为冲喜:上一年曾娶媳妇、生小孩、盖新房的人家,也要邀请社火队进院表演,称为贺喜,主人招待要告别大方。本村拜年结束后,还要到临近村庄活动,一真到元宵节掀起高潮。
6.关于小洲村的资料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园”保护区内的村庄,面积4.5平方公里,南临大学城、生物岛,四面环水,河网纵横,形似小岛,古称“瀛洲”。
小洲村从元朝开村,是具有1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村。果林面积270公顷,水网面积30公顷,是岭南最具特色的水乡,到过此地考察的地理、人文、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普遍称赞――“北有周庄,南有瀛洲”。
宁静的村庄,麻石板铺砌的街巷,造型各异的小桥横枕河涌之上,与倚着河涌而建的民宅交相辉映。河涌蜿蜒交错,水道潮起潮落。
小洲村被绿洲、果园包围,村内绿树成荫,古树参天。庄重的祠堂规整有序,古今民居簇拥、穿插其测,散发着浓郁的岭南水乡风情。
小洲村素有“岭南水果之乡”的美誉,杨桃、木瓜、番石榴、龙眼、黄皮等被称为“小洲五美”。小洲村以其独有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产果林为基础,开拓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研究,开发观光农业,建成了广州市第一个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公园―瀛洲生态公园,融合生产、科研、观光等多种功能,自1998年12月对外开放以来至2006年共接待89.1万余人(次),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1.1万人(次),为现代化城市农业向高层次发展探索了道路。
瀛洲生态公园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园”、“广东省科协教育基地”。 小洲村独具岭南水乡的古村风貌。
小洲先民就地取材,收集蚝壳建造的房屋,俗称“蚝壳屋”,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见证着岭南的“沧海桑田”。村内古桥、古树和古建筑遍布。
大量散座在村内的明、清、民国期间的祠堂、公庙、民居,如嘉告堂(即简氏大宗祠)、天后宫、玉虚宫、广州市界碑等属于广州市文物保护的古建筑,以及司马府第、三帝庙、泗海公祠、西溪简公祠、慕南祖、粤梅祖、东池祖、吕山祖、清代商业街、登瀛古码头、古寨墙等其他古建筑,明清时期的翰墨桥、娘妈桥等古桥,明清时期的花岗岩和红砂岩砌成的古井等,都得到了修缮和维护。“翰桥夜月”、“西溪垂钓”、“孖涌赏荔”、“崩川烟雨”、“古渡归航”、“松径观鱼”、“古市榕荫”、“华台奇石”等“瀛洲八景”得到了恢复和重塑。
古树参天的绿荫深处,保存着岭南建筑风格之中的珠江三角洲典型特色的古祠堂、古庙宇、古民居,灰筒瓦脊,灰雕、砖刻,别具一格。村里晚清特色的商铺店号和“三间二过厢一天井”的特色民居,使人还可以领略到久远的商业繁华和先辈的生活起居。
每年一度的端午节祭拜先祖,龙舟走乡过村探亲,请柬相邀,龙船饼回礼,外出人员相约回村,万人空巷齐涌到河边观看龙舟竞渡,锣鼓喧天,鞭炮轰鸣。村民热热闹闹围坐在一起吃龙船饭,浓郁的水乡民俗亲情,宛如欢庆盛大的节日。
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刺绣(丝绣、铁绣、珠绣)仍然保持着生命力,传统的民俗民风也在延续。 小洲村纯朴的风情,宁静的生活环境,当代岭南画派杰出代表关山月、黎雄才等著名画家纷至杳来,在此居住。
同时,吸引了众多艺术家来到这里进行艺术创作,建立了雕塑公园和各种类型的创作室,成为艺术家们寻觅创作灵感、写生、摄影的首选之地,是艺术家们的伊甸园。 2000年12月,小洲村作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被广州市政府列入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还先后被列入省级生态示范村、广州“水乡新八景”、广东省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广东最美丽乡村等。
7.对儿子的岳父母怎么称呼
把问题简单话,就是你姐姐的亲家翁,直接叫亲家就行了 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