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明性文章怎么写
说明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实体事物的说明,一类是对抽象事理的说明。
前者重在说明事物的外形构造、方向位置、运转过程、生产过程等,后者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在一篇具体的说明文中,两者也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说明文虽然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并不排斥议论、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有些科学小品(或称科技说明文),往往用文艺笔调写出,也不可否认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但就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这一点来看,并没有失去其主要特点. 说明文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编辑本段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
《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作假设等。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
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
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
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阅读说明文和写说明文可以联系起来。
上面谈到的所要把握的四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写说明文也要注意,只是所提要求要注意符合学生实际。 第一,内容上的科学性。
说明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第二,结构上的条理性。
事物和事理有时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其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这种说明顺序往往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层次上,所以阅读说明文时,理清结构层次与把握说明顺序是一致的。 第三,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所以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无误,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说明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科普读、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都是说明文。
可以说,说明文和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编辑本段分析说明文 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有:连贯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
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2、把握结构的意义。
说明的顺序 1、说明的顺序有:空间顺序(也可称事实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 2、弄清顺序的意义。
说明的方法 1、说明的方法有: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引资料,摹状貌,做图表 2、明白各种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
2.怎么写说明性文章
说明文,即用来解释或说明事物、理论、方法、过程或某种抽象概念的文章。
说明文的基本目的就是说清楚。也就是说,要让人看了文章后对文章中解释或说明的对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这就决定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和科学。 说明文首要的一点是明确说明的 对象,然后用准确的语言,结合多种说明手法对之进行介绍和描述。
常用的说明手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举例子、列数字、画图表等。下定义,即给要说明的对象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如博物馆的定义就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分类别是将要说明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划分类别,以帮助读者对事物的理解。
如电视机,可以分为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作比较,即将这种事物与那种事物比较异同,从而更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如将城市和乡村作比较,将大学和幼儿园作比较等。作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比较的事物之间应当具有可比性,不能生拉硬扯,也不能不尊重客观事实,胡乱比较。
为了说明某种事物的特点,有时候需要介绍它的背景、原理、历史等,这时就要用到引资料这种手法。比如我们要对长城进行说明,适当地引用一些历史文献,就更有助于今天的人们了解长城的历史,从而加深对长城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认识。
在复杂说明文中,列图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大量的数据、冗长的叙述、复杂的相互关系等,都可以通过图表得到直观的表达。
按说明的对象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前者着重在于说明的成因、构造、形状、用途等,后者则重在说明事理。
这两类说明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事物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物理特征,常用的是下定义、分类别等说明手法,事理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逻辑特征,更多地要用到引资料、作比较等说明手法。
但更多时候,在同一篇文章中,几种说明手法都要用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如何使说明文物理并重、形神兼备的呢?首要的一点是观察。
说明文写作的前提是对要说明的事物非常熟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养成认真观察、深入了解的习惯: 观察要有针对性。
要带着问题观察,而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最好能在观察前列出观察提纲,观察时要记笔记、画图标。
要善于提出问题。 观察时要分清主次。
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观察的顺序。观察有概括性观察和特写性观察之分。
前一种方法有助于抓住事物的概貌,后者则利于把握观察对象的细节和特征。由概括到特写、由全局到局部,是观察的一般原理。
观察重在事物的形。要想传神,写出事物的内涵、原理等,则需要有很好的查阅资料、作调查的能力。
比如我们要写一篇文章来说明洛阳牡丹。在写好它的形状、颜色、品种之外,如果能够考察一下洛阳牡丹的来历、其中的牡丹名品在培育中的科学原理,这篇文章就会有说服力,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洛阳牡丹的文化特色。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相当的知识积累、广阔的知识面和优秀的调查能力。作为小学生,应当从小注重积累知识和调查能力的训练。
比如通过剪报、记笔记、上图书馆和阅览室等途径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 写作说明文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
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条理清晰,让人看得明白。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间顺序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等。时间顺序一般有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等。
逻辑顺序有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等。什么是合理的顺序呢?这要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以及说明对象本身的特征、规律而定。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等,往往以空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成因、方法,往往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事理,往往以逻辑关系为顺序。 。
展开说明文,即用来解释或说明事物、理论、方法、过程或某种抽象概念的文章。说明文的基本目的就是说清楚。
也就是说,要让人看了文章后对文章中解释或说明的对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这就决定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和科学。
说明文首要的一点是明确说明的 对象,然后用准确的语言,结合多种说明手法对之进行介绍和描述。常用的说明手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举例子、列数字、画图表等。
下定义,即给要说明的对象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如博物馆的定义就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
分类别是将要说明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划分类别,以帮助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如电视机,可以分为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
作比较,即将这种事物与那种事物比较异同,从而更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将城市和乡村作比较,将大学和幼儿园作比较等。
作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比较的事物之间应当具有可比性,不能生拉硬扯,也不能不尊重客观事实,胡乱比较。为了说明某种事物的特点,有时候需要介绍它的背景、原理、历史等,这时就要用到引资料这种手法。
比如我们要对长城进行说明,适当地引用一些历史文献,就更有助于今天的人们了解长城的历史,从而。
3.怎样写好说明性作文
一、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它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写说明文时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事物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事物有确切的了解。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写作,也就是抓住了说明的中心。
当然,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想在一篇说明文里面面俱到地加以介绍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两个特征。例如:鸭与鸡都是家禽,都会走路,都有两翼,都可以做肉食。
但要写一篇关于鸭的说明文,就要抓住鸭区别于鸡和其它家禽的特征。与鸡相比,它喜欢在水上生活,尾部能分泌油脂;有一双掌状的蹼,会划水;嘴又长又扁,等等。
抓住鸭的这些特征进行说明,就可以使人对鸭的生活习性和外形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不同的事物固然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类事物也往往有着差异,这些差异也就是它们的特征,写说明文时要紧紧抓住这些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写的是赵州桥和卢沟桥,两桥都是石砌的拱桥,相同的地方很多,但也各有特色。茅以升先生就抓住了它们各自特色,进行对比说明,使读者认识了两座桥的不同形状、结构和艺术风格。
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好说明文的一个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比较、研究,做到真正熟悉被说明的事物,并且掌握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说明事物。
4.怎样写说明性文章
一、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它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写说明文时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事物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事物有确切的了解。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写作,也就是抓住了说明的中心。
当然,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想在一篇说明文里面面俱到地加以介绍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两个特征。例如:鸭与鸡都是家禽,都会走路,都有两翼,都可以做肉食。
但要写一篇关于鸭的说明文,就要抓住鸭区别于鸡和其它家禽的特征。与鸡相比,它喜欢在水上生活,尾部能分泌油脂;有一双掌状的蹼,会划水;嘴又长又扁,等等。
抓住鸭的这些特征进行说明,就可以使人对鸭的生活习性和外形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不同的事物固然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类事物也往往有着差异,这些差异也就是它们的特征,写说明文时要紧紧抓住这些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写的是赵州桥和卢沟桥,两桥都是石砌的拱桥,相同的地方很多,但也各有特色。茅以升先生就抓住了它们各自特色,进行对比说明,使读者认识了两座桥的不同形状、结构和艺术风格。
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好说明文的一个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比较、研究,做到真正熟悉被说明的事物,并且掌握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说明事物。 二、针对具体情况,选好说明角度 写文章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比如说写给什么样的人看;写文章也是有目的性的,比如通过文章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例如,写关于落花生的说明文,如果读者对象是农民,目的又是为了向农民传授栽培落花生的技术,那么,就要根据落花生的生长规律,从如何栽培才能夺高产的角度去说明,重点说明怎样选种、选地、播种、施肥、管理等。如果对象是厨师或食品加工厂的工人,目的又是为了介绍如何加工食用落花生,那么就应侧重说明花生仁的营养价值以及如何加工、配料才能使花生仁更加可口等等。
我们中学生在写说明文的时候,可先设想为谁而写,这样就能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明,不至于把文章写得散乱无章,目的不明确。 三、讲究结构安排,做到条理分明 文章的条理性是客观事物、事理本身特点、规律在文章结构上的反映。
说明文解说事物、阐述事理就要按这些关系来安排说明次序,使之层次清楚、主次分明。例如,四川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中的“收租院”里,有若干泥塑人物像,……。
这些画面相对独立,是并列关系。地主收租时设有四道关口,依次是验谷关、风谷关、过斗关、算帐关。
每个交租农民都要过四关。从第一关到第四关,是先后关系,这些个别的实例共同揭露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的罪恶,这就是“收租院”的总体概貌。
这个总体概貌与各体实例成为总分关系。《收租院解说词》一文就把握了这些关系。
采取先总后分的写法,开头扼要地介绍了地主刘文彩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的罪恶,接着按照泥塑画面排列顺序,分别介绍,突出了有压迫和剥削就必然有革命和反抗的基本思想。 并列关系的事物,还要注意方位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等,只有按照这些顺序去写才能条理清楚。
例如《故宫博物院》全文是介绍一座古建筑群,作者按照先总后分的办法,条理明了地介绍了这座雄伟的建筑群。写建筑物局部时,层次也十分清楚。
如写太和殿的一段,先从外后到内,介绍大殿外面时又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由天空到殿顶直到台基。介绍其内部时又按从中间到两旁,从前到后,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依次说明,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介绍生产过程的说明文,应按生产的时间顺序说明;介绍植物生长的说明文应考虑其生长顺序,依次说明,当然不管哪类说明文都应注意主次分明。 四、注意语言艺术,提高说明效果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朴素平实,且常使用专门术语,容易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
为了提高说明的效果,必须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说明文的语言不在于堆砌华丽的词藻,而在于用语确切、精当、通俗、风趣。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在仔细观察事物,透彻了解事物特征的基础上选用最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加以说明,尤其要注意恰当选用限制范围大小、表明条件关系之类的词语。如《中国石拱桥》中说到卢沟桥:“桥宽约八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一个“约”字说明桥面并不恰好是八米,这里只取约数;一个“几乎”说明路面平坦的程度基本上与河面平行,但还不是完全平行。《看云识天气》中“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而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这里形容云的形态特征的词语和表明时间性的词语配合用,十分确切,十分精当。 其次,要注意掌握和运用好必要的专门术语,防止说“外行话”,例如“航天”和“航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飞机在大气层内飞行,称为航空;卫星、飞船在大气层外飞行称为航天。
它们是采用不同的飞行器在不同的空间来完成飞行任务的。写文章时必须注意诸如此类的区别。
再次,适当运用。
5.作文说明到性怎么写
教你怎么写(方法 )下面就是
本次习作,是练习写说明性文章。你可以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在习作之前,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等方式,尽可能地多了解这种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写完以后读给同学们听,看看介绍清楚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再改一改。写好本次习作,要注意做到:
一、明确题目的要求,懂得写什么。这次习作与我们以往写人、记事、绘景为主的习作有所不同,这次习作是练习写作以介绍事物的构造、类别、成因、性质、功用、演变过程等特点的说明性文章。说明性的文章应用范围很广,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经常见到和用到。写说明性的文章,就是把你要介绍的物品实实在在地解说清楚。怎样写呢?
首先,我们可以先确定要从哪些方面来写。如介绍蔬菜、水果,应重点介绍形状、颜色、味道,还可以介绍种类、产地、产量、营养价值等方面的情况;介绍玩具、文具、电器,应重点介绍形状、特点、构造、用途以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对介绍的物品非常熟悉。
其次,我们得知道要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比如写电器产品,可以按它的形状、构造、用途等方面一个段落一个段落来写,也可以按照它的生产流程来写,按先生产什么,然后生产什么,最后生产什么来写。
二、学习、运用基本的说明方法,知道怎么写。我们要选择一种恰当的说明方法。比如以一个推销员的身份来写,或者把自己当做这个物品自述。这不是很有趣吗?通过课内外阅读说明性的文章,同学们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以下的几种说明方法就是我们最常用到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
习作例文一:
笋
“ 不时层层包,大时节节高。初生可当菜长大成材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对了,这就是竹笋。
俗话说:“冬天竹笋土里藏,二月竹笋露出角,三月三来竹满山。”几阵春雨过后,在春雷的召唤下,穿着褐黄色外衣的竹笋,争先恐后地从老竹头旁,杂草丛里,水源旁边,荆棘地里,岩石缝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头来。它们像一把把倒插在土里的利剑,这儿一株,那儿一簇,密密麻麻的,看上去非常壮观。
由于竹笋的种类不同,它们的外形也有所区别。它们大小不一,大的有碗口那么粗,像一座雄伟的宝塔,还像一发发炮弹。小的有甘蔗那么大,像一把把点燃火炬。更小的只有大拇指那么大,一般人很难发现。竹笋不仅大小不一,而县颜色各异。它们有黑褐色,鹅黄色,浅黄色,甚至还有绿色的。它们的顶须黄中带绿,细细的,软软的,像它们的头发。它们还穿着紧身的外衣,外衣上有一层毛,摸上去粗粗的,还有点扎手。竹笋越往下,颜色就越浅。在春风的吹拂下,在春雨的滋润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茁壮地成长,一节一节又一节,上升上升又上升,在不断长大的同时,它们也脱掉了一层又一层的外衣,长成了一株又一株健壮的竹子,形成了一片片茂密的竹林。
竹笋不仅外表有特点,而且用途也很广泛。它的味道鲜美,是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当亲友从远方来我们这儿做客时,热情好客的主人必定会炒上一两盘鲜美的竹笋,让客人大饱口福;在客人临走的时候,还要让他们带上一两包笋干,让更远的人也尝尝我们当地的土特产。竹笋长大后可以拿来做建筑材料、日常用具,连外皮都能拿来做工艺品,它们浑身都是宝。
我爱竹笋!
6.说明性作文怎么写
雪
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雪花很轻,单个重量只有0.2 ——0.5克。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体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度雪花六出”的说法。雪花多么美丽而轻盈呀!我越来越喜欢雪花了,如果能够再次目睹大地白雪皑皑,绿树披银装,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趣事。
“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寒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雪的作用很广,但雪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雪对人有利也有害处,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就会造成冻寒。所以农谚说:“腊雪是宝,春雪不好。”
朋友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对雪更加喜欢和了解了呢
7.作文怎么写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
说明文应用的范围很广,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使用各类电子产品,查看药物性能作用,解释新的科学发现,推广新的科学技术等,都要使用说明文。
随着科学的发展,说明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以,学会写说明文十分重要。
说明文,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具有说明性。即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特征,阐明道理;具有知识性。
即向读者传授各种知识,扩大人们的知识视野;具有客观性。即尊重客观事实,不掺进个人感情;具有科学性。
即准确、科学阐明事物,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具有逻辑性。即按客观事物的逻辑关系组织文章。
说明文,常见的类型有三种:阐述性说明文。以严实的笔调,客观地对事物、事理进行说明。
如:《太阳》;实用性说明文。对某种物品的生产过程或功能、用途、使用方法等所作的文字说明。
如:《新型玻璃》;描述性说明文。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具体的描述,把事物写得形象、逼真,把事理说得深入浅出。
如:《黄河象》。学写说明文,要掌握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1、列数字。
如: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八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2、作比较。
如: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3、举例子。
如: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着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4、打比方。
如:鲸呼气的时候,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5、下定义。
如: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6、分类别。
如: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8.说明文作文500字
小猫有一对透亮灵活的大眼睛,黑黑的瞳仁还会变:早晨,像枣核;中午,就成了细线;夜里,却变成两只绿灯泡,圆溜溜的,闪闪发光。
小花猫早上起来先伸一下懒腰,然后再坐起来,用两只前爪在舌尖上舔一点唾沫,像人一样地洗着脸,再用舌头不停地舔着自己的毛皮,直到有一点光亮为止。 那条小狗一身金黄色的毛,闪闪发亮,像刚刚擦过油似的。
这只天真可爱的卷毛狮子狗,小黑尾巴一摆动起来,像个滚动的小绒球。 那条小黑狗,一身乌黑发亮的皮毛,就像黑缎子一般油亮光滑;雪白的小爪儿,像4朵梅花;那条撅着的小尾巴,总是悠闲不停地摇摆着。
那黑狗不吼不叫,像一个很有身分的武士,威严、老练,一动不动蹲在那里,雄纠纠张开胸脯上绒样的长毛。 狗的叫声不像猫的咪咪声那样有气无力,也不像老虎的叫声那样恐怖,而是中气十足,使人听起来有雄壮干脆的感觉。
这头大肥猪,屁股溜圆,肚子蛮大,由于脂肪过度丰富,它只得慢慢走着,好像架子很大的老爷。 这只猪吃东西的时候,两个耳朵像大扇子一样一扇一扇的,脑袋一颠一颠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食物。
猪吃完食乖乖地走到圈里,懒洋洋地躺下了,还不时地哼哼两声,好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这匹马,全身皮毛黑发红,红中透亮,油光水滑,像刚从油缸里跳出来似的。
这匹枣红马,长长的鬃毛披散着,跑起来,四只蹄子像不沾地似的。 这匹高头大马,浑身的每个部分都搭配得那么得当,每块肌肉都显示出力量,让人一看就觉得那么柔和,那么健美。
刹那间,“千里雪”平稳地腾到空中,简直像滑翔一般地飞过了深沟,轻轻地落在对岸,继续前奔。 小毛驴是那样惹人喜爱,黑眼珠滴滴溜溜乱转,撒起欢儿来像一只小鹿。
“呱哒、呱哒、呱哒……”驴蹄声均匀而单调,像墙上那面挂钟的砣在摇摆。那头骡子仰着头,皮笼头上的红缨,像是秋雨里一朵艳红的鸡冠花。
这些奶牛,身上白一块黑一块的,好像穿着花棉袄。 这条牛的两只眼睛像铜铃一样大,两只弯角青里透亮,特别是那一身黄毛,像绸子一样光亮。
那黑牛性子暴烈、凶恶,两眼大如乒乓球,红如火焰,头上两只尖角,利如锋刃。 雪白的羊群撒在碧绿的草原上,像花、像云、像圣洁的哈达。
草原上游荡的羊群像是一堆堆滚动的白银。 暴风雪越来越猛,刮得羊群像棉花团似的滚动着。
一峰峰骆驼,在大漠的孤烟中慢慢移动着身影,像小舟在大海里航行,乘着风,迎着浪。骆驼的眼睫毛是双重的,当风起沙扬的时候,双重的眼睫毛像卫士似的,将沙挡住,不使它吹进眼里。
太阳鸟的嘴巴生得十分奇特,很像一把锥子,又尖又长,略微有点弯曲。 太阳出来了,照在小鸟黄澄澄的羽毛上,全身变得金灿灿的,简直像神话中的金翅鸟一样。
到了林中,百鸟的喧鸣,仿佛奏起一曲永不休止的乐章,连微微颤动的树叶都好像在歌唱着。 金翅雀唱着、跳跃着,有时也扑打着,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孩子,给这幽静的山庄更增添了情趣。
这林子里的鸟什么颜色都有,什么声调都有。你听,高音的、中音的、粗嗓的、细嗓的,简直是各种流派的、各种声调的歌唱家,在这里举行着歌唱大比赛。
孔雀那小巧的头上像插着几朵翡翠花,展开的彩屏像一把巨大的羽毛扇,一个个黑环,黑、绿、黄相间,像是无数只大眼睛。 只见一只花孔雀把尾巴抖得哗哗响,那漂亮的尾巴就像仙女手中的彩扇,慢慢散开,又像透亮的珍珠撒在它身上,非常美丽。
孔雀飞起来就如同一朵绮丽的绿色彩云,从山顶上飘过。 只见花孔雀拖在尾后的长长的羽毛都挺直起来,围成一个圆圈,像一把五颜六色的大花伞,又像一块圆形的彩缎。
孔雀开屏时,犹如一把碧纱宫扇,尾羽上那些眼斑反射着光彩,好像无数面小镜子。 那儿的孔雀多得出奇,路边上,野地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好像美人儿拖着翠色的长裙子,四处转游,根本也不避人。
那些天鹅用粉红色的脚掌划着湖水向前游,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远远望去好像一只只白色的帆船在水中荡来荡去,又像天上的朵朵白云映在水面上。 白天鹅用红脚蹼使劲地划动着那绿色的湖水,身体就像一只小艇模型那样摇摇摆摆。
天鹅那白瓷一般光滑的羽毛,没有一丝杂质,就好像一团浓墨泼上去,也会整个儿滚落下来,沾不上一星半点。 一对雪白的天鹅,像两朵硕大的白莲似的浮在水面上。
湖面上,当天鹅伸展着宽阔的双翼,引翅拍水行进时,犹如一叶叶的扁舟,一张张的风帆。宽阔的湖面上,成群洁白的天鹅,在悠闲地游荡,像朵朵白絮在随风漂流。
湖面平静,水清见底,山光水色融为一体,洁白仿佛置身于仙境之间,流连忘返。 天鹅时而挺脖昂首,神气如同将军;时而曲颈低头,闲雅胜似仙子。
当白鹤展开美丽的双翅,翩翩起舞的时候,那修长的双腿,那优雅的舞姿多么像杰出的“芭蕾舞大师”。 漫空飞舞的丹顶鹤如早开的芦花,绵软地、慢悠悠地落在了沼泽地区。
仙鹤是天生的舞蹈家。它们头顶鲜红,脖项修长,羽毛洁白,双腿纤细,真个是形体秀丽,举止潇洒,神采飘逸。
9.说明文作文怎样写
说明文的一般结构和思路
说明文一般结构形式为:先对说明的对象作总的概括介绍,然后导入具体说明。
一、概括介绍的方式
1.概述式
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事物的概况,给人以总体形象。如《故宫博物院》是这样开头的: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开头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称、性质和年代。通过概述的介绍,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概况。
2.描述式
开头描写事物的特征或状态,让读者有一个直观的总体认识。如《中国石拱桥》开头是这样描述的: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开头描述石拱桥的重要部位“桥洞”的状态特征,然后用神话传说和诗人对石拱桥的描述补充说明这一特征。
3.设问式
开头设问,能激发读者了解知识的欲望和兴趣,急切了解事物或事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第一段。由描述红花的鲜艳和美丽,自然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让人们随作者的具体解说了解其原因,探寻其知识。
4.定义式
开始对事物下定义,提示事物内涵(本质特征)和外延(包含的范围),让人了解事物的本质。如《统筹方法》开篇是这样定义事物的:“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其广泛。”
二、具体说明的结构思路
说明文的结构由事物的性质确定,一般来说,确定它的结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按说明对象的自身条理性来安排结构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条理规律,把握了这种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的,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形。说明这类事物,宜按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说明一个古代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处在一定的空间方位上,排列有序,内部建筑有主有次。文章按照空间位置,先写外部城门,后写城内建筑,写内时先写主,后写次。整篇文章层次井然有序。
2.按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安排结构
对读者陌生以及读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事理。由个别推及一般。在具体说明中,宜先写状态,后写功用或成因,最后揭示性质特征。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具体说明部分先说一种现象:传说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把俘虏的奴隶投在死海里,但奴隶却安然无恙。然后解释原因,这是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接着进一步解说死海的成因,说明时先叙事,后说它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这样说明,读者易于理解。
对读者并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一般,再叙说个别现象。这种写法宜先写性质特征,后写状态,人们可先获得事物或事理的总体认识,然后具体理解。如《苏州园林》,一般读者都知园林这一事物,但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有所不同,因此,写作时宜先说出它与其它园林不同的性质特征,然后具体说它的形态。这种结构安排有利于读者尽快地认识事物。
说明文的结尾一般是自然结束,说明清楚了,文章就结束了。有的说明文最后再次归结特征,有利于读者区别事物。如《故宫博物院》最后写道:“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惊叹。”结尾直接点出了故宫建筑群的特征:宏伟、和谐、统一。有的说明文,结尾作一些补充性的说明,或开拓读者的视野,或增强说明的准确、严密程度。如《看云识天气》结尾是这样写的:“在某些情况下,看云识天气往往要受到限制,因而,还是要依靠天气预报。”这一补充,比较全面地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科学性。
10.如何写说明性文章
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某种事物的形态、结构、变化、成因和功用等之所以跟其他事物不同,是因为各有各的特点。即使是同一事物,就结构说,这一部分跟那一部分不同;就变化说,这一阶段跟那一阶段不同;就功用说,这一种跟那一种不同。因此,写说明文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使读者对所说明的事物有具体、清晰、准确的了解。
说明事物,不仅要说清它的表面特征,也要说清它的本质特征。
首先要了解事物,了解事物的基本途径是身临其境进行观察,不仅要弄清楚事物“大概怎么样”,也要弄清楚事物“究竟怎么样”,以及弄清楚说明对象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说明事物要有合理的顺序。怎样的顺序才算合理呢?这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以及说明对象本身的规律而确定。一般地,说明事物的成因、方法的文章,往往以时间为序,把事物产生、发展变化或工作步骤一一写清。说明事物形状、构造,一般以空间顺序写。有的说明文采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按照所分的各类为顺序进行说明。
说明文,大多数不是只用单一的说明顺序,而是多种说明顺序交错使用,因此,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好说明顺序:
一要安排好全文布局顺序。
二要安排好说明主体的顺序。
三要安排好段落内部的顺序。
说明文不是以情感人,而是客观地说明事物,它追求的是科学的真实。画蛇不能添足,画虎不可类犬。说明的对象是怎样的,就必须如实地说成是怎样的。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特点。
说明语言要做到准确,涉及遣词造句各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注意用词的确切,否则,将会使事物的性质失真。另外,要注意必要的限制,特别是时间、空间、范围、条件、数量等方面的限制。要注意三点:
一是选择说明方法要看能不能有助于达到说明目的。
二是要有助于加强文章的趣味性。
三是综合运用说明方法时应该有所侧重。
多种说明方法在同一篇说明文往往是综合甚至交错运用的。这样综合运用说明方法,而又有所侧重,就能具体而生动地显示事物的特征,又能给人清晰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