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将进酒怎么写的
『一』 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
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挡;又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
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
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二』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
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
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
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
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
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
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
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
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
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
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
2.李白初见贺知章场景怎么写
故事发生在中国唐代,那时的李白在各地已小有名气。
一天,一直想到京城看看的李白终于下定了决心,开始了他从四川到京城的旅行。由于路途遥远,此刻的李白已经疲惫不堪,只好到一家酒馆去补充体力。满脸疲倦的他刚踏进酒馆就精神大增,一闻到酒香就兴奋不已。没等坐下就叫来了小二,要了一壶上好的女儿红和两盘下酒菜。酒馆的生意十分红火,由此小二上菜的速度很慢,急不可耐的李白只好以吟诗来打发这一段时间。
酒菜皆上齐之后,李白吟着诗,饮着酒,模模糊糊地听到小二正客客气气地迎接一位刚来的客人“客官里边儿请,请问您想来点什么?”那人说“不必了,我是来找人的。”李白顺着声音往那边看去,只见一位穿戴不凡,面带惊喜的官人向他走来。李白觉得这事与他无关,便又摇头晃脑地饮酒吟诗了。突然,他听到有人叫好,抬起头,才发现刚才那位官人已来到了他的面前。未等李白开口,那人先问到“您可事诗人李太白?”李白答道“正是在下。”那人立刻露出兴奋的神情,并开始做起了自我介绍。原来他就是京城有名的贺知章。同样是诗歌的爱好者,久仰李白的大名,而且十分欣赏李白的作品。方才在大街上听说李白已到京城,打听到李白的去向后,就急忙赶来,为的就是能亲眼目睹诗仙的风采。“今日能遇到您真是我三生有幸,请问您是否肯赏脸,再为我吟上一首您最得意的作品?”话音刚落,只见李白双眼一闭,便脱口而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没过多久,这种奇之又奇的写法就令贺知章感叹不已。当李白将整首诗都诵完,睁开眼睛,发现贺知章已经目瞪口呆。“妙哉!妙哉!真是令我大饱耳福啊!真可谓谪仙也!”说罢,解下佩带在腰间的金龟,叫来小二,用这个金龟换了几壶酒,要与李白一醉方休。
就这样,李白与贺知章成为了一对饮酒对诗的好朋友,李白也因此在京城变的赫赫有名。
网上找的,采纳加分吧
3.李白的字怎么写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4.李白复活记怎么写
话说,那唐朝李白正思索着新作品《静夜思》,一阵狂风刮过,灯被吹灭了。李白又点燃了一盏,又是一阵黑风,灯亮着。可诗圣李白呢?却不见了踪影。 在我们北京广场上,奇迹般多了一人,他就是诗圣李白。李白抬头一望。
哎呀,这是什么地方。李白看见一人穿T—桖,下身牛仔的人,以为碰上富贵人家。忙问:“老爷,敢问此地是何仙境?”那人说:“你是哪个电影剧组的,这么入戏。”李白说:“小人才浅,敢问电影院为何物。”那人摸了摸他的头:“你没病吧?”李白道:“小人好好的,怎会有病?只是,小人《静夜思》之诗尚未完成。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那人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大喊:“啊,这接的多么好啊,请受徒一拜。”那人说:“你叫什么名字?”李白道:“贱名李白。”那人立场晕倒。
李白走在街上,看见一人买手电,凑了过去,那个小贩给他演练了一番,一打开,李白立刻跪了下去,道:“神灵显灵,饶我不中进士之罪。”又问小贩:“这东西多少铜板一个。” 李白正掏着铜板,一道黑风刮过,李白和摊贩都回到了唐代,李白受启发写完了《静夜思》,至于那摊贩呢?用手电吓人被皇帝收做宰相了呢!
5.写李白的生活经历可以怎么写
李白,出生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四川江油。
十五岁时候,他仗剑任侠。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并拜赵蕤为老师,认真学习,二十岁时遇到苏颋, 李白勤奋好学,“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在 20岁以后,李白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由干受纵横家和儒家思想影响,李白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又热切地向往着求仙学道的隐逸生活。这种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顾的愿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开元十二年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
此外,还有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李白自视甚高,不愿走科举道路,所以选择了一终南捷径。
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 开元二十四年,李白移家山东济宁,自己则继续往来各地,寻找政治出路。
天宝元年他又举家南下,住到安徽南陵去了。不久,李白被朝廷征召去长安,在长安,李白结识了任酣顶丰雇莶概奉谁斧京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进一步推荐,李白终于受到玄宗皇帝的亲自接见,并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同时他迎合皇帝的兴趣,随时写些应景诗文。
并且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向玄宗申述过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遗憾的是,这时的玄宗,已不是早年那个励精图治,能够任用贤才的开明君主,而是已经变成贪图享乐,不问政事的人了。
但是,当时李白过于自负。又加上杨贵妃说李白种种坏话,玄宗觉得李白好言政事,不满足于当驯服的御用文人时,就疏远了他。
天宝三载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长安已不能再有所作为,于是恳求归山。玄宗没有挽留他,而是赐金放还。
在离开长安的途中,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和杜甫分别后,李白又在漫游中度过了1O年。这时,他因夫人许氏早已去世,又在广州梁国(在今河南开封)与相门之女宗氏结婚。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胡人安禄山,率所部兵15万,进攻中原。仅30多天,洛阳就陷于乱军之手。
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自号大燕皇帝。六月,京都屏障憧关失守。
玄宗仓皇西逃成都,太子李亨于七月在灵武即帝位,是为肃宗,改年号为至德。 次年正月,永王经过寻阳,知道李白在庐山隐居,派谋士韦子春三次上山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
不久,永王即被肃宗的军队所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捕入狱,在经历15个月的流放,行至巫山时,遇到朝廷大赦,李白才重新获得自由。
上元元年,李白从江夏到豫章与夫人重聚。这时,是李白已经61岁高龄了,穷愁潦倒,生活十分凄凉。
但的他对时局的变化还是始终关心的,仍不肯放弃这最后的报国机会,打算赶往临淮,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可惜走到半路就病倒了,未能如愿。 第二年,李白在安徽当涂与世长辞,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悲哉!李白。
6.李白梁甫吟在哪写的
这首诗可能是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时的作品。
作者通过吕尚、骊食其等的故事和一些神话传说,表达遭受挫折的愤懑以及期盼明君知己的愿望。全诗纵横跌宕,变幻惝恍,淋漓悲壮。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一:"首言钓叟遇文王,又言酒徒遇高祖,卒自叹己之不遇"。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此是大诗,意脉明白而段落迷离莫辨"。
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太白此诗则抱才而专俟际会之时"。吴生《古今诗范》卷九:"雄奇俊伟,韩公所谓光焰万丈者也。
通体设喻,所以错落而雄深。"也有批评家认为"篇法不甚稳密","辞意错乱而无序"。
7.举出李白写的6首五言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复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制,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bai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关山月
李白du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zhi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子夜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dao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8.李白的秋风词繁体字怎么写
李白的《秋风词》的繁体字版本: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秋风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词。该词的写作手法是采用的借景生情。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在这深秋的月夜,诗人望着高悬天空的明月,看着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诗人不禁黯然神伤。曾经的点点滴滴,像放电影,在脑子里回放着。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那段情感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