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子沟通作文怎样写
亲子沟通,让孩子快乐成长!
看到孩子带回家的,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优秀孩子快乐成长的背后,除了有优秀老师的辛勤付出,还得有懂得教育、有良好教育方法的父母。
我一一对照“好爸爸、好妈妈”的标准,发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很欣慰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正确。能正确理解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单以学习成绩评价孩子;尊重孩子,但不无条件地顺从孩子;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不论多忙,我都会挤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玩,因此,孩子每天都快乐着;也经常和儿子一起去书店看书,孩子因此也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我觉得自己做的最为突出的是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孩子很喜欢和我聊。一本书、一节课、一个游戏、一次考试、同学之间的趣事以及对老师的看法与态度等,无所不谈。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分享着孩子带来的快乐,体味着孩子的童真,反思自己,同时也发现孩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帮助孩子及时解决一个个难题,让孩子每天都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的成长。
这样沟通交流的事例有很多,就拿去年冬天的一件事来说吧。
去年冬天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给人们带来了美丽和快乐,同时也给孩子们上学带来了极大的危险性,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学校放假一周。刚复课没多久,又因H1N1放假一周,所以致使原来的教学计划和进度有所改变。我很理解学校和老师对此作出的决定和努力,更感谢老师的辛苦付出。但作为孩子,他们不甚理解,因为要赶课时进度,老师免不了要加时加课。但孩子们特别是我那贪玩的儿子不满了,他觉得上完40分钟的课就该是他们的轻松时间,于是,放学后就向我诉说苦衷。
下面是当时我和儿子的交流记录,本想把它整理成一篇博文,但后来由于那段时间很忙,自己也有些懒散,就搁浅了,今天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爸爸,我很喜欢数学课,但我不喜欢数学老师!”儿子还没放下书包就给我诉苦。
“为什么呢?你不是很喜欢数学老师吗?”听了孩子的话我很吃惊。
“哼,老师现在总爱拖堂,有时都和下一节课连上了,我都没有一点儿玩的时间了!”男孩子不同于女孩的最大区别就是贪玩爱动。
“还有不喜欢老师的地方吗?”
“没有了。”
“嗯,也真是,老师也不让下课玩会儿,你是不是在座位上都坐累了?”
“是啊,爸爸,我多想到外面活动活动。”
“那你老师讲课是坐的什么座位呢?”(明知故问。)
“老师没有座位,坐着怎么讲课呢?”
“哦,那老师一直站着讲课啊?”
“是啊。”
“你说你们坐着听课都累了,那老师一直站着讲课,她不累吗?”
“那肯定比我们还累!那她为什么还不下课呢?”
“太棒了,儿子!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老师为什么不下课休息呢?”
······儿子无语。
“你知道吗儿子,你们的课程原来是有计划安排的,但由于下雪和甲流感耽误了近半个月的课程,现在,老师是在尽力补上你们的课程,老师不辞劳苦给你们传授知识,你们应该感恩老师,应该比平时更努力、更认真地听讲才对呀!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想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你们,让你们期末都能考个好成绩,快快乐乐过大年呀,所以你应该更喜欢老师,更爱你的老师才对呀!”
“哦——”听了我的话儿子长吁了一口气,“我明白了爸爸,下次我一定更认真的听讲!”儿子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一周后,当我有意无意地再问起孩子上课的情况时,他已经彻底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试想,如果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话,让孩子带着情绪不快乐地学习,将会是什么样子呢?同样,老师的辛勤付出不就白白浪费了吗?当然,孩子成长的路上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中发现,需要我们在和孩子沟通交流中解决,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写在后面:
这是参与学校“好爸爸、好妈妈”的一篇教育资料,拿来和大家分享。虽然知道自己距“好爸爸、好妈妈”相差甚远,自己还有很多方面做得不足,但在孩子的要求和鼓励下,还是填了表格附上资料参与这次活动,也算是为儿子做个榜样,让他遇事要积极进取而不退缩,同时也为了配合学校、老师能更好组织教育工作。
2.亲子交流怎么写
亲子交流就是父母与孩子通过唱歌,交谈,游戏等进行的有效情感交流。通过交流建立家长和孩子之间和谐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使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和谐发展。
亲子交流教育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以家长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教育”,其核心内容是父母与其子女相互尊重、共同教育、一起成长。
亲子交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完善的亲子交流需要父母同时作为主导者和配合者,那么亲子交流的前提是父母理解并尊重孩子,真正关心和赏识孩子,还有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3.亲子沟通日记一百字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不能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所致。尤其在我国父亲为“一家之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下,父亲生硬的命令甚致粗暴的打骂,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沟通失败。要改善这种被动的局面,要从父亲做起。
学会接纳孩子
专家表示,心理学把接纳视为沟通的先锋。接纳就是在跟孩子沟通时,注意接受、容纳、解读孩子传达出的各种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更妥当的回应。当需要说服孩子的时候,接纳的语言表述是:“我很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委屈、伤心等)”;重复孩子说过的话表示接纳;还可以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来接纳。
专家建议家长们要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想、行动的方向。要善于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相对容易的能够达到目标,让他们每一步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讲究沟通技巧
现在的孩子是伴着“声光电”诞生并成长的,如果做父亲的还只用嗓子单声道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应该怎么做,他们就会感觉特别枯燥没意思。
专家表示,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听音乐,而又一边写作业,产生了这种多点接收的习惯和技能。所以如果父辈仍然用原来自己受教育的模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沟通自然要讲究技巧,特别要注意几点:
一是父亲是孩子的终身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二是心理学强调“阳性强化”,对孩子要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不要用放大镜看孩子的缺点,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
三是纠正孩子关键性缺点要考虑成熟,讲究地点和时机。
专家建议,常规的沟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和能动性。比如送生日蛋糕,可以插一面小旗子,写着“孩子我爱你”;常常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游戏、旅游活动、讨论问题等,能更有效地增加父子之间的情感。
4.亲子交流怎么写
现在的父母应学会怎样和孩子说话,怎样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意思、愿望,使孩子能够及时知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蕴含的关爱和善意,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子女的抵触情绪。
做父母的,原本出于“心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这种“拙劣的沟通”阻断。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被淹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
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的同时不时声称“是为你好”,但子女听到的是如雷贯耳的叱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子女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怎么看自己。
有个父亲因一个偶尔的机会,得知儿子对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惊:此前他从来没有想过儿子对自己怎么看,只一味地认为自己非常爱儿子。从此,他改变了管教儿子的方法。
他不想让他的儿子像自己一样:直到长大成人,从小一直以为他的父母不爱自己而非常的恨着他。而实际上,他的父母非常爱他,只是“拙劣的沟通”使儿子从来没有感受到父爱,直到父亲去世后他才知道。
不过,许多父母相信孩子在事后,或长大了会知道父母当时、当年是“为了孩子好”。但事情结果纵然如你所想,你眼下的管教若建立在子女对你的“对立情绪”上,又如何能“真正生效”?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苛求、缺乏温情的养育方式与过分保护、干涉一样,有损子女健康成长。
作为父母,我想,时值世纪之交,随着民主和科学越来越为社会广大人士所崇尚,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现代管教子女,非得要用“打骂训斥”的沟通手段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吗?把父母的“爱心和善良”,用良好的沟通让子女直接地、即时地感觉到,效果是否会更好? 父母对孩子(特别是大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示不满,给予批评,最适当、最有效的句式是:我(信息)——即说出你对子女的行为的感觉、心情;最忌讳、易激发冲突的句式是:你(责备、责怪、责骂)——即直接指责子女的过错行为。 亲子沟通中,父母经常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种批评教育是父母对子女的深切关爱,又是父母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
但父母在对孩子行使批评教育时,要达成良好的沟通,以准确地传达出你的意思和意愿,。
5.亲子沟通亲子之间进行了哪些心灵上的沟通怎么填写
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就拿人际关系来说吧,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与其说一个人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不如说他缺乏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那么孩子的这种能力最早是从哪里学习来的呢?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初学习场所是家庭。在家庭中,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保护、抚养,通过与父母的良好沟通,建立起对他人最初的信任关系。家庭为一个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可能很多人觉得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这些能力应该是在学校习得的。其实不然,孩子最早的老师就是父母,小到孩子跟人打交道的能力,大到孩子未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和家庭的亲子沟通有关。比如一方面,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食物、住处、指导、劝告、关怀、慈爱以及纪律和控制,同时他们也向父母提供了顺从合作、帮助和满足情感关系的机会;另一方面,社会文化、信念、价值观都是通过父母以一种高度个人化的、选择性的方式向孩子传递的。父母的人格、态度、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和性别也都影响着他们向孩子传递的文化价值和标准。
父母的言行不一是很多孩子心理冲突的根源。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很难形成评价事情的统一标准,也就不能发展出统一的价值观。有人会问:
我们对孩子确实是一片真心,关怀爱护备至,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变得自私?
为什么有的孩子乐观向上?有的孩子消极蛮横?
从这个角度讲,家庭良好的亲子沟通就不单单是父母和孩子关系处得好不好这么简单了。亲子间的相互倾诉、互相扶持,一起面对生活压力,不但会让孩子充满力量,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将来与他人、与外界的交流能力,还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亲子沟通的技巧是一定需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