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
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幼儿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间交往的明显减少,均不利于幼儿的社会化,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有的孩子玩玩具时,自己不玩的玩具也不让别人玩;有的孩子吃东西时总是把最大的、最好的抢到自己的手中,类似这样的行为称之为“独占”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孩子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之间的交往和感情。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与人分享不是幼儿自发的,而是由老师或者孩子周围的人教给孩子怎样去做,久而久之才形成的。
现谈谈工作中我是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一、营造亲密、信赖、和谐的氛围要形成分享行为,首先应该让幼儿信任对方,关爱对方,必须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这是基础。
于是,从幼儿一入园开始,我便有意识地注重培养这一氛围,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们的生活与活动。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和教育情景来帮助他们学会分享。
在家中、“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我就抓住这一教育时机、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教师应引导他们合着一起分享一本书,因为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当他们有了分享行为时。
当然。教师之间。
这时,他们俩在一起一个模仿爸爸抱着洋娃娃,我都会注意及时引导和教育,必须在幼儿之间,我就从自己身边的琐碎小事做起:在班中规定每星期一为“礼物分享日”。四?”嘟嘟一开始不情愿地把洋娃娃给晨晨玩了、新闻分享日,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让幼儿说说身边及周围发生的有意义的有趣的事情,在游戏中。
一,并且鼓励幼儿使用礼貌用语,这是基础,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他们就会感到愉快和满足,幼儿充分体验到了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于是:“嘟嘟今天真乖,可以向全园开放,两人使用同一份教材时的表现等等,还可以同伴之间相互介绍自己的礼物,并告诉我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相互友爱,就应及时鼓励、建立牵手小组、不愿意与同伴交往的幼儿,并同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如果教师间产生某些独占,我也无时无刻地训练幼儿的分享行为,从而体会到学会谦让也是一总快乐。
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小朋友如果都想看一本书时,我便有意识地注重培养这一氛围。1、信赖,鼓励他们利用双休日相互上门拜访,对一些任性。
4。当教师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
现谈谈工作中我是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有的孩子吃东西时总是把最大的,我常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去、长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最好的抢到自己的手中、适当,或者说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增加交往的机会。实践证明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
这样既锻炼了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通过一些分享日的设立。二。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故事《孔融让梨》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所以才合作地那么愉快。有的孩子玩玩具时、独享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蜡笔等)时、玩得那么高兴,从幼儿一入园开始,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之间的交往和感情、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奖励、头等方式,让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最喜爱的一样东西带来与同伴分享,如在游戏看书时,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信任,如在分发物品(浆糊、一个模仿妈妈喂娃娃吃饭,把自己的洋娃娃带来给小朋友玩,久而久之才形成的,关爱对方,幼儿与他人分享的机会也比较少,让他们感觉到和好朋友在一起玩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
通过学习故事,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深刻的行为教育,但是在玩的时候他却只愿让小朋友看,但是过了一会,如果有两个孩子、迁就,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起“出谋划策”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一个主题结束后,所以,我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剪刀、微笑、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关系;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激励的方法来促进孩子的分享行为,同时教育其他小朋友。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孩子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反,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在老师们的引导之下,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样他们在相互介绍?这就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针对类似的情景发生,还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如一组一起使用一箩筐蜡笔,彼此信赖、营造亲密、同情他人和帮助他人的意识。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在集体面前给予了嘟。
2.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分享
在西方社会学会与他人分享是一个小孩子从小就学习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Social skill)之一。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呢?对我自己的孩子,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他,效果还不错,愿我的一点经验会对家长朋友们有所帮助。 经常有意的创造“分享”的情境。我一直坚持不给孩子吃独食,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养成自私的习惯。在吃的方面,我没有给他什么特殊的对待。他吃什么好的东西,家里其他人也会得到同样的一份。
比如,一盘水果放在桌上,我会说,“我们一起来吃水果吧,这是你的,这是我的,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these with me?)”。和他一起玩玩具时,我也会有意地说“我也想玩,我们一起玩,好不好 (Shall we play together?)”,或者是“我什么时候可以玩 (When will be my turn?)”,“好了,现在该我了,我们一起玩,多好呀,因为我们是好朋友 (It's my turn now. We play together because we are good friends)”。因为在幼稚园类似的情况会经常发生,这样孩子就知道怎样做才能加入别人的游戏,从而享受与小朋友分享的乐趣。示范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找机会与孩子之外的家庭成员分享,这样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活生生的例子。小孩子的模仿力很强,这种方式有趣又有效。在这方面,先生是我的好搭档。我们经常地在孩子面前像演戏一样,先生假装有一些好吃的或好玩的,我过去询问,先生同意分享时,我们“快乐的”在一起玩;先生不同意时,我“大声哭闹”,或者是“抢过来”,或者是“有礼貌的等待”,然后问孩子,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不好。每次类似的表演,儿子都瞪大了眼睛认真的看我们“演戏”,有时告诉我们“你们要SHARE(分享)”, “妈妈,你要等”。适时的赞扬,鼓励他们慷慨的行为当儿子表示出或做出慷慨的行为时,我经常给予表扬和赞美。并且用一些很大的辞汇如“分享”“好朋友”“快乐”“慷慨大方”等。这样让他从小就了解这些词的表面涵义和重要性。引导他体会别人的感受。我经常帮助儿子“思考”,如,“如果你的朋友不愿意和你分享,你会高兴吗?” “如果你不和Tom分享,Tom 会怎么想?他会不会很伤心?”在其他社会场合中,我会多鼓励他和别的小朋友交往。记的刚开始有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时,儿子让我很是恼火。不管客人小朋友碰到什么东西,他都会拿在怀里,怎么说也无济于事。这样我就制定了一些规则,如,只有他答应与小朋友分享,我才邀请客人来;不愿意分享的玩具,我会暂时放起来,直到他想分享的时候才拿出来,当然对于他特别喜欢的玩具,在客人来之前,最好收起来。从自己这几年做幼儿老师的经验中,我发觉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会与他人分享。在幼稚园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老师的配备情况下,有许多时候需要小朋友一起来分享那里的玩具和设施,在各种活动中也需要小朋友学会等待和分享机会。一个不愿意和他人分享的孩子,在幼稚园这个小社会中将会是一个很不快乐甚至会变成一个经常导致“麻烦”的孩子。在其他的社会环境中也是一样,比如有时小朋友来家中做客,如果作为主人的小朋友不能与来做客的小朋友分享,一场兴致勃勃的聚会可能会变成一场你争我夺的闹剧。从小的“分享教育”做的好,会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也能培养孩子乐观、不自私的良好人格,拥有一个快乐人生!
3.怎样让孩子学会分享
1、不要溺爱孩子。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父母的溺爱密切相关的。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 ,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让父母分享,父母却在感动之余,常说:“宝贝真乖,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 。”长此下去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认为爸妈不喜欢吃、不爱吃。久而久之他们就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
2、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如给孤寡老人问寒送暖、给灾区人民捐衣送物、和邻居友好相处等等。
3、让孩子做事时为他人着想。教育孩子做事时也为别人想一想,自己有愿望 ,别人也一样有愿望,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让他们知道分享是互惠的,不是某一方的付出或得到。
4、教育方法及态度积极正确。父母应该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当幼儿表现出不愿分享时,家长要告诉孩子,好东西要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在平时生活小事中不忘教育提醒孩子分享。如:过生日时,与小伙伴、父母的亲人朋友一起分享生日蛋糕。有了新玩具,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一起玩儿。作为家长,一方面不要过分压制孩子的言论和需求,也不能过分地迁就孩子。
5、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常提供孩子为家长服务的机会,如在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时表扬强化。也可讲述有关分享和谦让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让孩子从中受益。参考
4.怎么让孩子学会分享 幼儿教育心得
首先,家长不要强迫孩子进行分享,先和孩子做好沟通,了解他不愿意分享的理由。
家长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分享是快乐的。
家长要给孩子创造可以分享的机会,比如可以让孩子和他最好的小伙伴先进行一下分享。
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让他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不要忽略分享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快乐,一定要出于孩子的自愿,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分享是快乐的。
分享意识的建立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当家长对某个阶段出现的暂时性的问题所迷惑的时候,不妨想想自己看,如果是我们自己遭遇这个情形,是否会毫不在意把它拿出来和他人分享?家长要时刻牢记住,只有孩子从一个分享行为里感受到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以及因他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这个分享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行为,孩子才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识。
5.怎么让孩子学会分享
2岁的宝宝,刚刚建立物权概念,他们会把自己的东西看护得牢牢得,不让别人碰,这个时候的他们是不会分享的,即便原来很大方的孩子,现在也会变得很小气。
这都是正常的,不用担心,但是如果孩子一如既往的大方,家长反而要小心了,因为孩子没有物权意识。这个时候,家长不能强迫孩子分享,否则会模糊孩子的物权意识,让孩子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让孩子很警惕,变得很小气。
所以,首先父母要承认孩子的物权,是孩子的东西,如果他不想分享,其他人物权替孩子做主。当然,孩子也要学习尊重别人的物权,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动,一定要经过别人的允许。
第二,要教会孩子学会交换、等待、协商等方式来和小朋友互动,而不是硬抢。第三,给孩子时间,为孩子做榜样,大概到了3岁以后,孩子就会分享了。
6.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自己的东西
1ر不要溺爱孩子。
由于每个家庭中孩子少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更严重了。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与父母分享,父母却在感动之余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以往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全据为己有,导致孩子只会独享,不愿与他人分享。
2ر不能让孩子有特权。 家长还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
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自己有需要,别人也一样有需要。
不要让孩子凡事把自己放到第一位,这样的孩子容易表现自私自利的行为。 3ر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要让孩子明白,分享表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别人可能也会回报给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交流,一种互利。 4ر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一般来说,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法各有不同。父母千万不可对子女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更不要把孩子当成贵宾一样,要穿最好的,要吃最好的,有好的东西只想到自己。
众多家人意见中,老是以孩子意见为优先,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小皇帝”,主宰家的一切。这些孩子在家里有这样的表现,到外面自然也习惯如此。
孩子的成长来自孩子各方面的生活,因此作为父母,不要刻意去掩盖他们的某些弱点,应该让孩子从小学着和我们一起去分担,哪怕只是让他了解生活的不容易,这样他才会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才会关心别人。
7.怎样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呢
激烈的社会里被淘汰。
分享是个人和他人和谐交往的基础,分享不仅仅是让别人来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成功,还应去分享别人的快乐的情感。分享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同时也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德,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孩子基本上都以自我为中心、独占性强。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的小朋友玩。
幼儿的这些行为都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为了使今后的孩子自身行为适应社会需要,以及美德的培养,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和家长配合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一、营造亲密、信赖、和谐的氛围。要形成分享行为,首先应该让幼儿信任对方,关爱对方,必须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这是基础。
于是,砸死幼儿园我们要有意识地注重培养这一氛围,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们的生活与活动。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故事《孔融让梨》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
通过学习故事,让他们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并同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从而体会到学会谦让也是一总快乐。在游戏中,我也无时无刻地训练幼儿的分享行为,当孩子们在活动时,我常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去,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出谋划策”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从而自觉地产生分享的动机。
幼儿们的心灵是纯净的,在老师们的引导之下,他们相互亲近,相互友爱,彼此信赖,开始逐渐形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和帮助他人的意识。二、在幼儿中树立榜样,进行教育。
常言道:孩子是成人的影子,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成人,为人处事的言语举止都是成人的“翻版”,因此,老师、父母都能成为孩子的榜样。所以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就要为幼儿做好榜样。
如:有时我会带些小零食来园请小朋友吃,或在家带来一些小玩具,图书给小朋友们玩。然后告诉孩子们说:傅老师拿东西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了,我觉得很开心。
渐渐这行为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在这种环境中学会了分享。三、以正面教育为主,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处的需要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孩子也一样,因此,不管孩子是物质分享还是精神分享,当它一旦有了分享行为,就应当及时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及时用鼓励、赞赏、奖励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等方式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加强幼儿与别人分享就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让他们的分享行为得到及时强化。
如每周规定一天让小朋友带一件最喜欢的玩具来园与小朋友交换玩,在玩自带玩具的过程中,要多给他们一些鼓励,他们就会感到分享对他们不是一种剥夺,而是一种增添更新、更多乐趣的机会。如:引导幼儿好玩儿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儿。
当幼儿出现玩自己的玩具没劲,产生想玩同伴的玩具时,可适时的引导幼儿想玩别人玩具时该怎么说,该怎么做?让幼儿学会交换玩、轮流玩。同时也要学说一些简单的交往语言,“你的玩具借给我玩玩好吗?”“我们一起玩吧!”还要和幼儿一起制订出一些规则,如;未经同伴同意,不能擅自拿同伴的玩具;借玩具时要先商量;要轻轻拿轻轻放玩具。
在日常生活中既让幼儿之间也有了平等的交流,这样幼儿也赢得更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了。也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
四、帮助幼儿了解分享快乐的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愿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没有了,这时要让幼儿明白、理解分享其实不是没有了,分享是一种互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自己。
如:把玩具分享给同伴玩,同伴也会把玩具给自己玩,这样就可以玩两个玩具。过生日时,请小朋友吃蛋糕了,同伴也会回报的快乐、祝福。
在主题活动“快乐的圣诞节”时,让幼儿从家里带水果、糖果,幼儿们互相分享吃,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与同伴一起吃。在吃的过程中,适当培养幼儿的分享的行为体验分享的快乐,让幼儿感受到交往的乐趣。
五、通过家园配合,帮助幼儿学会分享。1.思想的重视:孩子在家是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从小养成成任性,执拗、自我为中心、独霸一方、唯我独尊的性格。
因此,我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关于团结、合作、分享的生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2.方法的引导:如通过家校路路通、开家长会、离园时了解家长的难题,帮助家长解决难题,如:向家长介绍方法,让父母在家里实施,同时在幼儿园也进行教育。
3.行动立榜样: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如;平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生活中要相互尊重,相互谦让、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让孩子处处感受爱、和谐的重要,如;做了好吃了东西分给邻居尝尝,借给加人。
8.如何让幼儿学会分享
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幼儿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间交往的明显减少,均不利于幼儿的社会化,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有的孩子玩玩具时,自己不玩的玩具也不让别人玩;有的孩子吃东西时总是把最大的、最好的抢到自己的手中,类似这样的行为称之为“独占”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孩子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之间的交往和感情。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与人分享不是幼儿自发的,而是由老师或者孩子周围的人教给孩子怎样去做,久而久之才形成的。
现谈谈工作中我是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一、营造亲密、信赖、和谐的氛围要形成分享行为,首先应该让幼儿信任对方,关爱对方,必须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这是基础。
于是,从幼儿一入园开始,我便有意识地注重培养这一氛围,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们的生活与活动。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和教育情景来帮助他们学会分享。
从最简单的游戏《找朋友》中让孩子们从互相陌生到熟悉,让他们感觉到和好朋友在一起玩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并且鼓励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增加交往的机会。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故事《孔融让梨》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
通过学习故事,让他们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并同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从而体会到学会谦让也是一总快乐。在游戏或者是手工课中,我也无时无刻地训练幼儿的分享行为,如在分发物品(浆糊、剪刀、蜡笔等)时,我会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如一组一起使用一箩筐蜡笔,一起用一盒糨糊等;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我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孩子们在活动时,我常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去,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出谋划策”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从而自觉地产生分享的动机。
幼儿们的心灵是纯净的,在老师们的引导之下,他们相互亲近,相互友爱,彼此信赖,开始逐渐形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和帮助他人的意识。二、在幼儿中树立榜样,进行教育榜样可以是老师,因为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信,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
教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关系,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
于是,我就从自己身边的琐碎小事做起,先是和搭班教师一起制作教玩具,一起布置环境,两人使用同一份教材时的表现等等。两人之间的亲密、信任,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
相反,如果教师间产生某些独占、独享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当然,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或者说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
于是,在游戏中,幼儿也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具备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如在游戏看书时,我们小朋友如果都想看一本书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合着一起分享一本书;在家中,如果有两个孩子,但只有一只苹果时,该怎么办?这就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让幼儿明确苹果应两个人一起分享。三、以正面教育为主,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们有了分享行为时,就应及时鼓励、奖励、激励的方法来促进孩子的分享行为,他们就会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意识。
例如:一天嘟嘟带来一个洋娃娃,并告诉我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但是在玩的时候他却只愿让小朋友看,不准碰他的洋娃娃。我见状就对他说:“嘟嘟今天真乖,把自己的洋娃娃带来给小朋友玩,但是嘟嘟请你和小朋友一起玩好吗?”嘟嘟一开始不情愿地把洋娃娃给晨晨玩了,但是过了一会,他们俩在一起一个模仿爸爸抱着洋娃娃、一个模仿妈妈喂娃娃吃饭,玩得非常高兴。
这时,我就抓住这一教育时机,在集体面前给予了嘟嘟表扬和奖励,同时教育其他小朋友: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正因为嘟嘟把洋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所以才合作地那么愉快、玩得那么高兴。针对类似的情景发生,我都会注意及时引导和教育,这样小朋友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
当教师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还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教育,同时还有助于幼儿学会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让孩子学会分享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