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花为主题的环境描写
乍暖还寒时分,在小河边,在石缝中,迎春花一丛丛,一簇簇地冒出了嫩绿色的新叶,长出了灿烂的小花,花儿一层一层的,中间的花蕊星星点点,阳光下,仿佛精致的脸,笑得如此灿烂,因为你不经意的绽放,惊起整个春天……
荷花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昙花开了!在海带状的绿叶上,一枝娇嫩的花蕾正在微微颤动。那白玉般的花苞,渐渐地裂了开来;雪白的花瓣从花托中间轻轻地探了出来,一片、两片、三片美丽的昙花,以惊人的速度奇迹般地怒放了,悄悄散发着清香。
2.写一篇关于植物的简单报告,怎么写
我们家很喜欢花,我也见过许多花。有国色天香的牡丹,有洁白无暇的荷花,有亭亭玉立的水仙花。独有百合花我最喜爱。
百合花的花瓣是椭圆形。颜色洁白,但也渗透看淡淡的紫色。它全缘突起,里面正中睡着一们身披淡绿色外衣的小天使,在微风中怒放着鲜艳的色彩。但是它最茂盛的时候,小天使却是披红衣服,红得像太阳的脸盆一样。刚刚绽放的花朵,洁白无暇,就有几只小蝴蝶飞进去吸吮着新鲜的花蜜。含羞待放的花朵呢?则穿着晶莹洁白的衣裳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百合花的叶子也十分漂亮,绿油油的,衬托着花朵。绿叶不可说四季常青,但绿起来却绿着可爱,青翠欲滴,悄悄地流进人们的记忆中让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想起百合花的叶子。
百合花的花苞也会发出阵阵香气,轻淡轻淡的,清香宜人。在晚上的时候,如果你站在它前面,你就会闻到阵阵清香,无不让人垂诞三尺。
我爱百合花的洁白无暇,更爱它那诱人的清香。
3.如何区分深化主题与升华主题
1
如何区分深化主题与升华主题
在我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常遇到“深化主题”和“升华主题”这两个具体概念,很多学生混淆乱用。为此,有必要在教学中澄清概念。
首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深化”的意思是向更深的阶段发展,如“矛盾深化”、“认识不断深化”、“深化改革”等; “升华”的意思是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如“艺术是生活的升华”。那么,“深化主题”和“升华主题”两个概念,又应该怎样解释呢?
“深化主题”、“升华主题”是提炼主题的两个层面。“深化主题”是使主题更深刻,更有社会穿透力,更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升华主题”是使主题能更准确地表达对事物的全体的内部规律的完整的认识,完成探寻事物本质特征的“飞跃”。 升华主题那是一个层次上的区别。升华主题,是写作过程中丰富和深化主旨内涵,提高主旨意义的重要一环。“升华主题,突出中心”是写作中的一个常用技法,就是将一个浅显、普遍的问题,提升到一个精神层面,从而使得文章中心更加深刻、突出。
还是用实例来说明两个概念的含义吧。 先看深化主题的文例: 比如,一篇题为《路上》的作文,作者看到成年的黑蚂蚁往墙洞里搬运食物,同时也看到一只年幼的黄蚂蚁从墙下往墙上爬,多次滑落但仍坚持爬,作者便由蚂蚁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联想到自己平时遭受挫折时的气馁,抒发了这样的感慨:“这时我感到小蚂蚁的身影在我眼前变得越来越高大。一只小小的蚂蚁尚能如此坚强,更何况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呢?我没有理由再消沉下去了,”这样主题就得到了拓展,有了深度,启迪了读者,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如鲁迅的《故乡》结尾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包含哲理的警句,小说在前面揭露了故乡的凋弊,批判了兵荒马乱的现实,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之后,提出的一种强烈的希望。希望人们应该满怀信心地开辟一条新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这就使这段文字开拓出了新意,它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全文的主题,而且给人以力量和感召。
2012届九年级使用的复习资料语文新课标《中考语文新评价(第八版)》P94有一篇《背楼的父亲》作品阅读,写的是一位父亲为供孩子上大学,不顾年纪大和劳累做背楼的生意,这令“我”很感动。小说结尾写道:“我忽然间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上学的时候,父亲,和他,一样的拼命。”作者联想到自己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天下的父亲都是一样的,都为自己的儿女默默地付出,无怨无悔地扛起沉重的家庭重担,这是由对文中这位父亲的赞美拓展开来,进而赞美了天下所有的父亲。文章本来表现“个别”以及“点”的内容的,如果把“个别”
2
“点”所表达的主题扩展到“一般”“面”的范围,那么,主题就得到了深化,就具有了广泛性和普遍性。所以,这一结尾的作用就是拓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再看升华主题的文例吧。
我们学习了作家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文中有一处这样写道:“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家人走到一处难走的地方,家中的两个中年人分别背起了一老一小,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背人是表象,但透过“背人”这一表象,作者揭示了中年人身上应该具备“承前启后”“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的道理。这样,揭示了表象背后的深刻本质,文章的主题就被提升了。这就是升华了主题。
还记得余光中《乡愁》的最后一节吧。在这首诗中,作者选了四种意象形象地诠释了什么叫乡愁。这些意象虽然都感人至深,但如果没有这最后一节,诗歌总显得不够大气。最后一节,作者将个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愁,上升到台湾人民不能与祖国大陆团圆的愁绪,这样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质的飞跃,诗歌也在从小我向大我转换之间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如《驿路梨花》一文,文章记叙了梨花姑娘等到一些人在密林深处修葺一座小茅屋的事,表现了她们助人为乐的精神。然而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加以升华。篇末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此话先是实写,点题点人,而后由实到虚,引述陆游的诗句作为画龙点睛的一笔,梨花象征了雷锋精神,指出雷锋精神处处有,神州大地人人学雷锋。这样就使文章的主题既含蓄、深刻、又耐人寻味,主题得到了升华。
4.以《花》话题作文怎样写
先写小花的美丽,再写他的脆弱,因为他的花期有限,不能长存。但是,在他枯萎腐烂的时候,我们却要让自己淡忘此刻的丑陋,而只想起他曾经的美丽。因为我们要知道,每一朵花,都只剩开一次,为了这一次盛开,他们做了一年12个月的准备,他们穷尽自己的全部,将最美好的东西无偿的带给我们。我们要知道,每一朵花在离开的时候,也都会舍不得,他们也不会愿意自己变得丑陋,但是他们还是敌不过时间的摧蚀,可是,他们没有埋怨这个世界,而是用自己的生命余下的躯体去肥沃脚下的土地,让明年的花朵开得更加绚丽。这就是花的一生,花朵不像树叶,在有风的时候,会沙沙作响,但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感动,却回荡在天际,回肠荡气。
接下来,还可以写人,人长的美丽会给人以愉悦的心情,但是,人总有敌不过时间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老去,在那个时候,要让别人记住自己的美丽,只有心灵上的感动才能做到。所以,如果你长得很美,你也应该做很美的事情,如果你长得不够美,你的心灵会让你光彩熠熠,你也就是最美的那朵小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