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字怎么写
:“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
“宣”,指地气,徐锴注“山出云雨,所以宣地气”;“有石而高”是指“地气”产生于高高的石山之上,王筠注“无石曰丘,有石曰山”;“象形”,徐锴说是“山”字“象山峰并起之形”。可见,“山”字的本义不是指山,而是指有石头的山项上可视的“地气”(山岚);因为最古老的“山”字“象群峰并起之形”,因形转意,后来“山”字才富有山的含义。
老虎洞山顶上的那块巨石活象“群峰并起之形”的“山”字,其山在连山小平原又相对地势较高,看上去常常有白色云烟状“地气”产生,与“山”字的起源特征完全吻合,于是我们认为中国的“山”字是连山的古人发明的。“山”字发明在什么年代呢?这涉及到中国文字起源的问题。
2003年7月8日的《湖南日报》报道,湘西沅陵发现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古人类洞穴遗址,洞内石壁上有古象形文字。《中国原始社会史》载,中原地区在六千年前的半坡仰韶遗址陶器上发现百多个“Ⅰ”、“Ⅱ”、“ⅴ”、“↙”、“Ο”、“∏”、“△”、“〗”、“〥”等刻画符号,古文字界认为是中国文字的先驱。
近年发掘距今七千四百年的洪江高庙遗址的陶器上也有“⊙”、“井”、“圭”、“▽”、“♀” 、“Ⅰ”、“Ⅱ”等符号,其中“⊙”与甲骨文的“日”字一模一样,特别是有“月干母”三个符号连在一起,明显具有一定的表意(只是还没有专家能够解读),这些比半坡遗址的符号出现要早一千多年。众多考古证据表明,中国有文字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而古黔中地区是中国文字的发源之地。
会同属古黔中地区,会同连山与洪江高庙遗址直线距离仅几十公里;“山”字又是一个常用基本字。因此,我们认为,“山”字的发明不会晚于高庙遗址的七千四百年。
2.山的象形字怎么写 图片
如下图:
山拼音:shān
笔顺:丨フ丨
释义:
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
2、形状像山的。
3、形容大声:山呼万岁。
4、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山楼[shān lóu]
山间楼房。
2、山寇[shān kòu]
旧时称占山为王的强人。
3、嵞山[tú shān]
即涂山。山名,即浙江省的会稽山。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
4、圌山[chuí shān]
山名。在 江苏 镇江市。形势险要,宋 在此置 圌山寨。建炎 三年,韩世忠 驻军于此,防 金 兵由海路进攻 江 浙。
5、山泥[shān ní]
取自山地的腐殖土,土质呈酸性。供种植杜鹃、山茶等嗜酸性花卉用。
6、山梁之秋[shān liáng zhī qiū]
比喻得到良好的时机。
7、开山鼻祖[kāi shān bí zǔ]
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8、穿山度岭[chuān shān dù líng]
翻越山岭。
9、出山之虎[chū shān zhī hǔ]
庚寅年出生的人。
3.宋体字怎么写
宋体字的特点是横细竖粗,笔画方正平直。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serif),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朝文化兴盛,印刷业有了巨大发展,从南宋时期,在临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里就开始出现了类似印刷体的字体,后世称之为仿宋体。明朝时期,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于是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却依旧称之“宋体”。现代的所谓宋体基本上就是这样成型的。
拓展资料:
宋朝文化鼎盛,宋刻本精美大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明朝文人特别是书籍的收藏者,极度推崇“宋刻本”,因此明代出版界多翻刻宋刻本,但为求便捷,也为了降低成本,明朝的这些仿宋刊本经常只刻出“肤廓字样”,而非原来楷味浓厚的宋字。最终形成了一种专门用于印刷的字体。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敕廷臣补刊经庵《文献通考》的序文中,规定:“此后刻书,凡方体称宋体字,楷书均称软字”。“宋体”之名由此而来。
但由于此字体盛行于明朝,并在明朝时期传入日本,因此日本于19世纪制造铅字字模时,称此字体为“明朝体”,及至20世纪中叶,从铅字凸字排版过渡到照相排版时,台湾从日本引进照相排版及相关字模,连带引进“明体”一词,台湾华康科技于八十年代制作电脑字型时,也以“明体”作称呼,但在台湾教育部官方则称为“宋体”,因此台湾教育部所编定的字体称为“教育部标准宋体”。故虽然香港称之为“明体”,在中国大陆、台湾教育部称为“宋体”,但两者只是名称上的不同。
宋体字名为宋体,其实诞生在明朝,而其根本原因是明清两代文人仰慕宋朝文化、追捧宋刻本所致。
宋体字始于明弘治年间苏州地区 后曾通行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
天一阁所藏明代书籍久负盛名。在天一阁建阁450周年之际,天一阁博物馆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同举办了“芸香四溢——明代书籍文化的世界影响”特展。展览展出近50种富有代表性的明代书籍,以天一阁所藏明代书籍为主,同时展出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所藏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书籍。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以实物呈现了宋体字的演变及世界影响。宋体字是明代中期刻书中模仿宋代浙江刻本形成的一种新字体。宋代刻书以浙江为最盛最佳,其官刻经史、私刻文集,皆负盛名,为士大夫收藏赏鉴,并在刻书中被模仿,形成了宋体字。12月3日,早报记者走进天一阁博物馆,并听陈正宏教授和天一阁博物馆李开升博士讲解宋体字的历史与奥秘。
在宋体字出现之前,印本的字体都是手书的楷体。明初内府刻本中的楷书字体还曾传入朝鲜半岛,成为其官方铸造金属活字的字体。
后来,宋体字开始出现于弘治年间的苏州地区,并于正德时期发展到苏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区,于嘉靖年间初步成型,分布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展览展出了明嘉靖二十八年的两种刻本,但两者字体迥然不同。如《皇明名臣经济录》十八卷为宋体字刻本,《嘉靖隆庆志》十卷为楷体字刻本。自嘉靖时期后,中国古籍印本的字体有了楷体和宋体分庭抗礼的两途。
有心人不难发现,宋体字“横细竖粗”。根据现存的中国古籍雕版形式,陈正宏推测这与书版从树干切取的方向有关:“古籍的书版通常沿着树干的纵向切开,也就是文字的横划与雕版木材纤维同一方向,不太容易刻断。而文字的竖画与雕版木材纤维成直角方向,比较容易刻断,所以万历前后明刻本的字体 ‘横细竖粗’。” 万历时期的宋体字主要有两类,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字形较长,“横细竖粗”更明显,如万历北监本《十三经注疏》。另一类宋体字仍然延续嘉靖时期苏州地区刻本的特征,横平竖直,字体方正,如万历本《礼记集注》。
明末宋体字依然是两类。比较多的一类形体也比较长,比万历时期的一类宋体字更狭长一些,如后来的崇祯本《宋朱晦庵先生名臣言行录》。另一类字比较扁,如毛氏汲古阁刻本《南史》。
到了清代,宋体字进一步发展,康熙中期以后逐渐形成清代的风格。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此时的宋体字字形比明末清初更方正,更接近于后来我们熟悉的印刷体。到乾隆时期,宋体字已大体定型,其横画收笔的三角、竖画起笔的三角等,与现代宋体字基本相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体
4.古代山字怎么写
古代“山”字的甲骨文、金文属于象形文字;小篆的山字开始抽象化;到汉代的隶书时,“山”字开始定型,然后演化成楷、行、草等写法。
希望本答案能对你有所帮助。
5.行书的山怎么写
山字行书写法有33种,具体如下:
山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以山做意符的字多与山有关。
山,汉字意思为: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2.形状像山的,山墙。3.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4.姓氏。
地理学上,山是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的。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山麓三部分。
6.“山”字有几种写法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mountain]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 (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anything in the shape of a mountain]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the Five mountains]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gable wall]。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storey of a bar]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hermitage]。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mound]。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a small bundle of straws,etc.,for silkworms to spin cocoons on]。如:蚕上山了
(13) 姓
折叠词性变化
◎ 山 shān
〈形〉
(1) 大,巨大 [big]。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hoarse]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my rustic]。如:山妻(隐士之妻)
折叠编辑本段汉语字典
[①][shān]
[《广韵》所闲切,平山,生。]
(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特指五岳。
(3)形状象山的东西。
(4)陵寝,坟墓。
(5)蚕簇。蚕上簇叫上山。参见“上2山”。
(6)指山墙。
(7)指酒肆的楼上。
(8)山中。指隐居之处。
(9)山野,村俗。多用作谦词。参见“山臣”、“山妻”。
(10)形容声音大。参见“山响”。
(11)姓。晋有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