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陵渡口的意思
风陵渡口是一个地名
【名称由来】
传说之一:
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的。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琢鹿之野,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顿时东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战。这时候,黄帝的贤臣风后及时赶来,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摆脱困境,终于战胜蚩尤。可惜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风后陵,在赵村东南,高二米余,周围30米,故称风陵关。因唐代圣历元年(689)在此置关,又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称风陵渡。
传说之二:
女娲的陵墓就是风陵渡,女娲为风姓,故称风陵。在风陵渡附近赵村东南,有女娲墓,冢高2米,周边 30米。墓前原有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重建风后祠及碑记,可惜已毁。
2.风陵渡口 由来是什么
风陵渡在如今的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端。风陵渡是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郭襄与杨过最初相遇的地方,也是导致郭襄“一见杨过误终身”命运开始的地方。
风陵渡地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千百年间一直是黄河的要津。风陵渡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过很多战争。
在《神雕侠侣》中的风陵渡,作为郭襄与杨过的初遇之地,给郭襄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就是在风陵渡口,郭襄遇见了她一生的大哥哥,一生的执念。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风陵渡一定是美丽的,迷人的,就如16岁少女的初心萌动,也正是在剧中“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这句话,吸引着无数人前往风陵渡。
风陵渡对于郭襄来说具有很深的意义,甚至在她漫长寻找杨过的半生中,还去过风陵渡,期望在风陵渡口再次遇见大哥哥,就如当年一样,就如金庸先生在书中写的:“终南山古墓长闭,万花坳冷月无声,绝情谷空山寂寂,风陵渡凝月冥冥”,不见杨过的风陵渡只是徒留寂寞。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下思故人”,就是郭襄一生的写照。追寻半生的她终于顿悟,开创峨眉派,将一生执念放下,不过,风陵渡这个地方依旧是她心底最美的回忆,从她的徒弟风陵师太的名字就能看出,风陵是郭襄亲自取名。
扩展资料
郭襄对着杨过莞尔一笑,说道:“我姓郭,单名一个襄字”。杨过知道了跟在他身后的小姑娘就是郭靖与黄蓉的小女儿郭襄,记得小时候还曾抱过她,怕她遇到困难便给了她三根银针许她三件事。
没想到郭襄立即拿出一根银针说了第一件事就是要见见杨过庐山真面目。杨过觉得这样浪费一根银针,太草率了,郭襄却认为没见过面怎能算认识,这是大事。于是杨过便答应郭襄,揭下了面具。
原著中对杨过的描写为: 剑眉入鬓,凤眼生威,颜如冠玉,五官秀挺,眉目如画,风流儒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五官俊秀,举手投足间散发着卓尔不凡的英挺之气。
郭襄是郭靖的小女儿,生性洒脱,不拘一格,结交了许多江湖好友,然而自从在风陵渡口遇到杨过之后,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断臂的神雕大侠。但知道大哥哥心中只有龙姐姐,便把这份爱埋在心里,直到后来杨过与小龙女隐居,郭襄才发现离开他不行,所以踏遍大江南北去寻。
就是那摘掉面具后的惊鸿一瞥,定格了她的一生韶华。郭襄遍寻杨过无果,于40岁那年建立了峨眉派,还将自己的弟子取名“风陵”,以此怀念杨过。
那天风陵渡口风很大,水里的涟漪折皱了天上的霞光,那是我一生中最美丽的风景;那时我见到了你,和你闪亮的眼睛。
自此便有了“一见杨过误终身”的说法。对于郭襄来说这确实是场劫,终是没有渡过。
3.风陵渡口的意思
风陵渡口是一个地名【名称由来】 传说之一: 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的。
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琢鹿之野,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顿时东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战。这时候,黄帝的贤臣风后及时赶来,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摆脱困境,终于战胜蚩尤。
可惜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风后陵,在赵村东南,高二米余,周围30米,故称风陵关。
因唐代圣历元年(689)在此置关,又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称风陵渡。
传说之二: 女娲的陵墓就是风陵渡,女娲为风姓,故称风陵。在风陵渡附近赵村东南,有女娲墓,冢高2米,周边 30米。
墓前原有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重建风后祠及碑记,可惜已毁。
4.风陵渡口初相遇 一见杨过误终身的意思
现在用来形容对某人一见钟情不能自拔。
原是说郭靖的女儿郭襄在风陵渡口与杨过初次见面,便对杨过一见钟情,但是却是单相思。杨过只喜欢小龙女,所以他们没有结果。但郭襄却用一生守住了这份相思,终其一生都不能释怀,终身未嫁。
出自金庸先生的小说《神雕侠侣》。
风陵渡口初相遇,
一见杨过误终身。
只恨我生君已老,
断肠崖前忆故人。
扩展资料:
杨过与郭襄
郭襄在风陵渡郭襄听到神雕侠事迹,想见杨过。而后史叔刚需要黑龙潭的九尾灵狐治伤,便跟随杨过,帮他们去捕捉。
杨过带郭襄来到黑龙潭遇见了此处主人瑛姑,并说明来意,但瑛姑不答应,一灯和慈恩出现,最后说把在百花谷的周伯通领来才可答应。
而后杨过就带郭襄经过一番波折,把周伯通带来,使周伯通瑛姑二人重逢,瑛姑交出灵狐。
杨过知道了郭襄的身份,并想到十六年前的往事,给郭襄三枚金针说可以帮郭襄实现三个愿望。
郭襄第一个愿望就是想看神雕大侠的相貌,杨过揭开面具后,郭襄被杨过的风貌所倾慕。于是提出第二个愿望希望杨过可以参加自己的十六岁生日,到襄阳相见,杨过在答应后,郭襄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杨过在她十六岁生日之前召集众江湖群豪为其置办生日贺礼;并在其生日当天亲率江湖群豪到场为其祝寿,郭襄对杨过更是敬佩了。那祝寿的烟花与戏台更是将郭襄的心紧系在杨过身上。但郭襄深知杨过与小龙女情深义重,便把爱慕藏于心中,只祝福杨龙夫妇。
后郭襄行走江湖,自北而南,又从东至西,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原,希望能与杨过碰面;却始终没听到有人说起神雕大侠杨过的近讯,更没能再见一面。
这其间宋亡元兴,花落花开,不知经历了多少人事沧桑。郭襄在四十余岁那年,突然大彻大悟,在峨嵋山绝顶剃度出家,精研武功,其后收门徒,成为武学中峨嵋一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郭襄
5.散文《风陵渡》
蓝天,白云,远山苍茫;黄河,古渡,长桥飞架。
宛若一位丹青高手,黄河,执一管如椽的巨笔,流泻群山跌宕起伏的才情,一个简练而磅礴的“几”字,御风飞翔,烙印在炎黄儿女心的版图上。“立马风陵望汉关,三峰高出白云间。
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倏尔间,笔锋顿挫,陡转东提,舞动神韵,天然呵成“大河东去第一渡——风陵渡”!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
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在这弯弯曲曲的生命走廊里,鸡鸣一声闻三省,晋陕豫,毗邻而居,先民们聆听天籁之音,迎送日落日升,放牧雾起雾落……一首《风陵渡口风陵汉》回荡在河谷两岸:“风陵渡口哟,风陵汉哟,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大弯弯呦……黄土地哟,黄河人哟,先先辈辈是一条根。
风陵渡口哟,风陵汉哟,五千年的业绩写在这黄土地上……” 以心为船,以情为篙,载一船相思的红豆,赴风陵古渡之约而来!那渡口的垂柳,是朝霞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那石阶上的青苔,在眼前绿莹莹地招摇;风起,生涟漪,惊了河中的鱼儿探头探脑,倏尔间,向河水更深处漫游;观览船上,满载穿红着绿的游客,喧一河欢声笑语,激满船锦口妙谈;轻盈的小舟上,情侣相伴,依偎船头,摇翩翩折扇,撑圆圆绣伞,渡一水鸳梦正圆…… 风陵古渡,是一种古典的辉煌,是一种别致的风度,是一首唯美的史诗。
遥望古渡,水天一色。云彩中的女娲娘娘,架一叶小舟轻轻向我摇来,在桨声泛起的轻波中,摇醒了古渡悠远的梦……坐在渡口,从早晨到黄昏。
脚下大河奔涌如一条金色的绸,河那边是绵延起伏的伏牛山和傲然峭立的华山。回眸身后默默无语的吕梁,西望月光下闪闪发亮的泾渭秦川。
我真的不明白:“黄河为何在此突然拐了个弯?”是对这方渡口情有独钟,抑或还是有割舍不下的幽幽心事?任我费尽心思猜想,大河还是去了遥远的东方,只留下一个飘渺的背影…… 唐古拉雪山的融冰,从那古老荒蛮的悠遥历史中而来,带着冰的清透,雪的清冷,草的清绿,纤弱的身姿冲破世俗的阻挡,呼朋唤伴,风流倜傥,水样的丝绸,掩裹水底黄金的忧伤,滋润了岁月,滋润了田畴,滋润了江海,也滋润了生生不息陶古醉今的画意和诗情。夏商歌韵,春秋琴音,在我的心田里潺流淌;秦关烽炬,秋月汉宫,在我的眼眸里联翩闪现;唐诗宋词,元明风情,在我的笔管下尽情吟诵……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没有一座桥,靠木船来回摆渡,终年无绝。
在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人来人往。
商旅匆匆。离岸靠岸。
上船下船。正是"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部"。
摆渡人,换了一茬又茬;南来北往的旅客,来回一遍又一遍。几番潮起潮退,多少日出日落,这风陵古渡,帆樯云集,承载了人间多少梦想与激情、忧伤与欢乐!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寂寞风陵今无渡,那饱经风霜的渡船,已消失在历史的岁月里;那声嘶力竭的号子声,已融进了远去的波涛里;唯有那年年岁岁接受河水亲吻拥抱的石阶,还在孜孜不倦地聆听大河东去荡漾的旋律;还有那曾寄情于纤绳缠绵的石柱,如今仍在这里始终如一地守望着久远的渴望。
这充满诗情与遐想的古渡啊!古渡夕照美,长河落日圆。在古渡边,就这样站着,看那迎风拂动的柳梢轻轻滑过水面,品味那落日熔金时心里涌起涟漪的阵阵感动。
明月映古渡是一道何等美丽的风景,渔舟唱晚是一首何等动人的歌谣!夕阳金色的光芒几乎平射在无边无际的河面上,没有波澜,只有微微细涟。那一刻,黄河一定屏住呼吸,再不轻易发出哪怕一点细微的声响。
只有那兴奋的鲤鱼儿倏地跃起,激起一串清脆的鼓响。斜风里,寂静的村庄,正在袅袅的炊烟里慢慢浮现。
远山静卧成一头老牛,还没开始反刍,夕阳就悄悄隐身在了后面…… 伫立残存的古渡,虽寻不见当年的渡舟,但那曾于烟雾缥缈、河水粼粼中演绎的古渡故事,却能在想象的空间中萦绕。那女娲娘娘,虽已化作岸边的一抔黄土,神话的传说溅起河面浪花朵朵;汉代名将韩信曾在此以木罂渡军,袭安邑,俘魏豹;烟波浩渺的黄河滩头,漫天飞雪,神雕大侠杨过飘然出现;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们,渡口登船的那一刹那,含泪将故土最后回眸,从此羁旅天涯何时再归途;抗日健儿,凭借黄河天险,浴火卫国,决战渡口,那连天的烽烟,弥漫在渡口的上空……黄河默默流淌,带走了多少豪情,多少悲壮,多少忠烈……河水深深深几许?残阳点点点幽情。
看着飘浮在渡口的千姿百态的云彩,我猜想莫不是壮志未酬的英魂幻化而成…… 往事越千年,立马凤凰咀,站在黄渭洛交汇处,对着夕阳古渡,我生感慨;对着古渡风景,我心沉吟。天堑变通途,高桥飞架,一声火车的鸣笛,划破古渡的长空。
于是古渡的戏收场了,另一出戏拉开帷幕!所有春的风情,夏的灿烂,连带秋的喧哗都将远走,只留下无尽的寂寞。那搁浅了渡船,兀自在沙滩孤独地思考。
尽管我知道古老渡头的命运,将何去何从!月下的渡口,茕茕而立,无语目滞,拼命把那遗失在岁月深处的繁华寻找,寻找。
6.历史的风陵渡口是指什么
【名称由来】 传说之一: 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的。
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琢鹿之野,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顿时东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战。这时候,黄帝的贤臣风后及时赶来,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摆脱困境,终于战胜蚩尤。
可惜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风后陵,在赵村东南,高二米余,周围30米,故称风陵关。
因唐代圣历元年(689)在此置关,又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称风陵渡。
传说之二: 女娲的陵墓就是风陵渡,女娲为风姓,故称风陵。在风陵渡附近赵村东南,有女娲墓,冢高2米,周边 30米。
墓前原有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重建风后祠及碑记,可惜已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