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怎样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
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2.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怎样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
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3.土地规划建设现状如何
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不可能脱离现有的基础。
随着建设的 不断发展,小城镇原有的设施可能被利用,也有可能部分更新 改造,才能适应小城镇不断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因此,要对城 镇建设环境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确定可用程度和改造利用 的潜力。
这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的@容来看:(1)城镇用地布局结构方面\①城镇用地布局是否合理, 能否适应发展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城镇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 构成,以及所反映的小城镇总体运营效率是否合理;新兴工业 区的建设或者规模扩大,是否会造成城镇居住区分布上出现结 构性的障碍等。
②城镇用地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如前 面所说的工厂选址时所考虑的风向问题,如果污染严重,容易 造成城镇用地价值的昂贵,同时也会增加企业为治理污染的运 营成本。
③城镇用地发展是否能够满足小城镇建设发展需要的 问题。有的小城镇由于不断盲目发展,往往突破原有的总体用地规模限制,造成用地紧张,进而出现强制征用小城镇郊区农 用地的不合理事件。
(2)基础设施方面: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占有较大的投 资比重,是小城镇起步阶段不可缺少的支撑。 小城镇基础设施 的数量、质量以及利用改造的可能性都会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及 旧城区再开发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尤其是建设经济开发区或相 对独立的工业区时,用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将成为是否适宜投 资的重要标志。(3)社会经济构成方面:影响城镇土地使用的社会构成状 况主要表现在城镇人口的构成及分布的密度和各项设施的分 布、容量同居民需求之间的适应性。
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 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镇用地的功能组合和各种用 地的数量、结构。
4.怎么分析现状用地有多少是存量土地
存量土地概念:
所谓存量土地,广义上讲是泛指城乡建设已占有或使用的土地,狭义上讲是指现有城乡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闲置未利用土地和利用不充分、不合理、产出低的土地,即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现有城乡建设用地。
盘活存量土地就是要通过明晰土地产权,量化土地资产价值,促使存量土地资产以不同的价格进入相应市场进行交易,实现土地的产权流动与重组,达到生产要素与土 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盘活存量土地的方法: (1)制定存量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在确切查清存量土地的位置、数量、利用结构的前提下,预测存量土地的供求状况,制订年度计划。 (2)通过控制增量来盘活存量,通过合理高效地注入增量来启 动存量。控制增量能使现有存量土地升值,调动利用现有存量土地 的积极性,使存量土地得以盘活。 (3)盘活存量土地以行政手段去引导,经济手段来实现,即政府通过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控制和引导,同时运用地价杠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盘活存量土地的利益驱动机制。 (4)培育一个规范的土地市场,建立一个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土地合理流转、配置的有效机制,即要产权明晰、资产量化、用途定位、交易入市。 (5)实行存量土地储备制度。对有闲置土地的单位一律不审 批新的用地,促使其尽快开发利用,对那些近期不能使用的土地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有偿予以收回,作为储备来调解区土地供给和要求。 (6)制订存量土地开发利用配套政策。盘活存量土地必须调动有关税费等方面制订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按照规划实行退二进 三的企业,政府应将土地收益大部分返还企业,用于搬迁、扩大生 产和职工安置,对闲置的厂房允许依法出租转让。对一次**纳出 让金有困难的企业可实行年租制。对拆迁安置量大、开发成本高的 旧城改造,可适当提高容积率,降低出让金,减免有关税费,提高 开发商的积极性,鼓励旧城改造。 (7)做好存量土地的登记造册工作,在此基础上为企业做好盘活存量土地的招商服务工作,同时积极参与企业资产优化配置的 全过程,协助企业选择最佳的土地配置方案。
5.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怎样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
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6.为什么和怎样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的统计分析方法
1.技术路线与方法根据分析和评价要求,充分利用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基础数据,有目的的进行空间统计、汇总和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现状的数量、结构、强度等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开展潜力分析和评价提供定性、定量的基础和依据。
综合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数据,考虑经济容积率、城市规划强制因子和规划调整等因素,从结构的合理性考虑空间和数量结构的调整,从强度的合理性考虑纵向潜力的拓展,从未利用土地和城市规划要求考虑横向潜力拓展,进而得出土地的综合潜力。
2.工作内容根据调查工作的要求,选取城镇范围内的区域作为调查的工作区,区域内人口密集程度、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改造、建设频繁度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研究意义。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合理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总体情况和用地构成情况的分析、分类人均指标比较分析、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分析、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结构调整方向。
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合理性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从总体土地利用情况、分行政区和综合区土地利用情况、用地结构等方面分析市区土地利用状况;从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建设、政策与规划控制、产业结构调整、居民的生活需求等方面阐述市区用地扩展过程和土地利用集约度演变;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空间结构分析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和存在问题,指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调整方向,并给出具体的措施;根据土地利用的总体状况、分类与分区评价、聚类分析结果、人口密度等方面因素,从平均建筑密度和平均建筑容积率两方面分析和评价市区土地利用强度。
4.土地利用潜力评价土地利用潜力按土地利用程度和挖潜改造方向,可将城市土地分为:无容量土地(主要包括水面、绿化、道路、广场)、容量完全损失土地(现状为建设用地,规划为水面、绿化、道路、广场)、未利用的土地(未建设用地,包括耕地、闲置地等空地,规划为建设用地,是横向挖潜改造的重点)、低度利用的土地(利用不充分的土地,用地性质不符合;乙规划要求,现状容积率低于经济容积率,是纵向挖潜改造的主要对象)、合理利用的土地(符合规划要求,土地利用率高,已充分发挥用地潜力,是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向,不属于挖潜改造的主要对象)、过度利用的土地(土地现状容积率远高于经济容积率知环境容量指标,规划需要调整改造)等,根据分析和评价要求,充分利用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基础数据,有目的的进行空间统计、汇总和分析,以发现以上土地的数量、结构、强度及空间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开展潜力分析和评价提供定性、定量的基础和依据。
7.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现状
1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稀缺,根据国土资源部2004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1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37%,不到美国的1/6。并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1.1 国内很多城市仍然实施“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通过大量占用郊区和农村土地,土地浪费严重。
1.2 地方政府为了获取土地增值收益,“圈而不用”现象较为普遍。
据调查,一些城市征购或者征收后不供地的土地面积占全市新增建设用地的40%-60%,土地闲置十分严重。
1.3 许多市县的国土部门违法授予园区土地供应审批权,园区用地未批先用、非法占用、违法交易的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产业的重复建设,浪费土地。
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开发区3887家,其中经**批准的只有232家,占6%;省级批准的1019家,占26.6%;其他2586家都是省级以下开发区,占67.4%。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
1.4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失调,产业用地比例过高,生活用地比例偏少。
1.5 城市人均用地水平偏高,目前我国的城镇人均用地为133平方米,超出国家标准(100平方米)33%,已有建设用地强度偏低,容积率不高,土地经济效益产出偏低。
基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面临人多地少的和土地利用中的许多问题,集约发展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8.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的相关论文
找到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评价 (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指标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指标有: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指标、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指标、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指标及城市土地利用潜力指标等。
1.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0年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国家标准),该标准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出发,为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环境建设的最基本用地需求, 规定在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主要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为:居住用地20%~32%;工业用地15%~25%;道路广场用地8%~15%;绿地8%一15%,这四类用地综合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大城市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宜取规定的下限,风景旅游城市及绿化条件好的城市,其绿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15%。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还规定了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的人均单项指标,其指标为人均居住用地18~28m2;人均工业用地10~25m2;人均道路广场用地7~15m2;人均绿地大于9m2,其中人均公共绿地大于7m2。
大城市人均工业用地指标宜采取下限。 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指标可与国外大城市横向比较,从发达国家的土地利用结构情况来看,最主要的特征是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用地的比重较大。
2。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指标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结构时,将城镇分为中心区、内城区、过渡区、外围区(由内至外)四个区域。
通过对城镇地籍调查成果统计分析,得到每个区域及商务中心区(CBD)主要用地类型用地分布状况、分布数量和用地强度,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调整规划提供依据。 3.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指标 一般而言,城市土地的利用强度可以用城市的平均建筑密度和平均建筑容积率来表示。
各类用地由于其类别不同,用途不同,因此土地的利用强度也有差别。通过对城镇地籍调查成果统计分析,得到商业金融、住宅、工业仓储、市政、公共建筑、交通、水域、特殊、农业及其他用地的平均建筑密度和平均建筑容积率,与城市规划比较来判断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合理性。
(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的统计分析方法 1.技术路线与方法 根据分析和评价要求,充分利用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基础数据,有目的进行空间统计、汇总和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现状的数量、结构、强度等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开展潜力分析和评价提供定性、定量的基础和依据。 综合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数据,考虑经济容积率、城市规划强制因子和规划调整等因素,从结构的合理性考虑空间和数量结构的调整,从强度的合理性考虑纵向潜力的拓展,从未利用土地和城市规划要求考虑横向潜力拓展,进而得出土地的综合潜力。
2.工作内容 根据调查工作的要求,选取城镇范围内的区域作为调查的工作区,区域内人口密集程度,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改造、建设频繁度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研究意义。 对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各类用地的分布状况、市区闲置土地状况、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等进行调查,进行准确的土地利用现状统计、汇总,通过对统计、汇总结果分析,提出土地利用现状的数量结构、空间结构以及集约利用的合理性评价,并指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潜力拓展的方向,提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的合理建议和措施。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合理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总体情况和用地构成情况的分析、分类人均指标比较分析、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分析、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比较分析、提出结构调整方向。
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合理性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从总体土地利用情况、分行政区和综合区土地利用情况、用地结构等方面分析市区土地利用状况; 从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建设、政策与规划控制、产业结构调整、居民的生活需求等方面阐述市区用地扩展过程和土地利用集约度演变; 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空间结构分析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和存在问题,指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调整方向,并给出具体的措施;根据土地利用的总体状况、分类与分区评价、聚类分析结果、人口密度等方面因素,从平均建筑密度和平均建筑容积率两方面分析和评价市区土地利用强度。 4.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土地利用潜力按土地利用程度和挖潜改造方向,可将城市土地分为:无容量土地(主要包括水面、绿化、道路广场)、容量完全损失土地(现状为建设用地,规划为水面、绿化、道路广场)、未利用的土地(未建设用地,包括耕地、闲置地等空地,规划为建设用地,是横向挖潜改造的重点)、低度利用的土地(利用不充分的土地,用地性质不符合规划要求,现状容积率低于经济容积率,是纵向挖潜改造的主要对象)、合理利用的土地(符合规划要求,土地利用率高,已充分发挥用地潜力,是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向,不属于挖潜改造的主要对象)、过度利用的土地(土地现状容积率远高于经济容积率和环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规划用地现状分析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