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给我讲讲和声分析 怎么分析 具体分析一下 以下面这个曲子为例子
和声如何分析应该结合具体的谱例,像你给出的这个谱子,除了高音的旋律层以外,最下方的低音声部其实也可以看做一条旋律线,同时这条旋律线还充当和声低音的作用。
和声分析简单来说就是分析和弦,判断和弦的性质。一般来说按照节奏型来写和声,比如说这首莫扎特,就应该以三拍为一个和弦。
A:第一小节可以全部判断成一级,或者前三拍写成一级,后三拍写成III级。第二小节五级-五级三四,第三小节六级-五级六,第四小节一级-五级二-五级。
倒数两个小节,六级-五级六-一级-二级六。K46-属七-一级
2.和声分析与写作在音乐实践当中的应用
在实际音乐创作中如何应用和声,和声学教程是难以概括的。
这是因为音乐创作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而在和声运用上就有一定的复杂性。苏夏曾出版过一本《和声的技巧》,谢功成、马国华、童忠良、赵德义曾合著一本《和声应用教程》。
虽然两本著作均接触到了一些和声应用问题,但前者只是阐述了一些有关和声技法的表现手法,没有从实际创作中系统地阐述对整首作品如何配置和声。后者的著作所阐述的内容是和声的理论与创作中的桥梁知识,但与真正的具体创作中如何运用和声仍然有一定距离。
因此,本文从具体创作角度出发,特从如下几个方面归纳和声的应用问题。 一、针对性选择和弦 和弦的选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一般来说是根据旋律的走向、风格、意境所决定的,具体作法上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灵活性选择和弦 和声学虽说有功能进行,但选配和弦并没有固定模式。一般来说,如果旋律需要清淡的和弦来表示一种宁静、安逸的意境,常用一种功能性不强、或减少和弦数量、或避免使用力度上强进行的和弦等。
如果旋律的某些地方需要纵向加强音响较强的衬托,一般在旋律的高潮点、情绪较突出的地方、句头、重要的节拍等地方常用变和弦、大七和弦、九和弦等使纵向音响变得明亮或突出。如谱例1: 上例在旋律的高潮处用了“Ⅳ7”和弦,同时增加了一个声部,使音响变得明亮,突出了热爱**的心情。
2.力度性选择和弦 对于一些进行曲或大片段旋律在情绪上需要突出的地方,和声上常用一连串力度较强的和弦进行。其目的就是为旋律锦上添花,增加纵向和声力度,为作品的情绪服务。
技法上力度性和弦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弦进行的倾向力度(或称紧张度),例如Ⅳ或Ⅱ—Ⅰ的倾向没有Ⅴ、Ⅶ或Ⅴ7—Ⅰ的强烈,而Ⅲ或Ⅵ—Ⅰ的倾向又没有Ⅳ或Ⅱ—Ⅰ的倾向强烈等等。此外,和声的另一种力度性进行是指和弦进行的根音关系,例如根音上四度和声进行为强进行,下三度进行为次强进行,上下二度和声进行为特强进行,上五度进行为弱进行,上三度进行为倍弱进行等。
以上两方面和弦进行的特点为和弦进行的倾向力度选择提供了素材,如谱例2《国际歌》结尾的和声,从轮廓上看都是上四度进行。正因为这种强有力的动力性和弦进行,表达了革命者坚强的革命意志。
如谱例2:《国际歌》狄盖特曲 3.色彩性和弦选择 所谓色彩性和声选择是指和声的功能逻辑、调式、调性等方面脱离功能进行存在自由倾向而言。其类型有大、小三和弦或七和弦平行进行而不加以解决,功能逻辑上的意外处理,同根音和弦的突然大小增减互变,线条结构上的色彩变换,同名调及重同名调系统的相互代替,以及利用和弦的和音(即和弦外音)音响等。
其用法主要是描写歌乐曲意境所作的一种衬托性写作。如谱例3:《白云啊向哪飘》屠治九 上例连续减七和弦进行而没有得到解决,主要描写色彩性音响进行来衬托白云向哪飘的内在含义。
4.形象性选择和弦 形象性选择和弦是指和声模仿自然音响,如锣鼓声、钟声、自然景物等有关的撞击声等,作法上可以用传统和声,但更多的现象用四五度关系及附加音等近现代和声手法来描写自然音响。如储望华《翻身的日子》用“g、d”五度叠置附加“#C”所模仿的打击声;屠治九《推小车》所模仿的小车行进声等都为乐曲的意境形象地运用了和声材料。
例黎英海《庆翻身》用二、五度叠置和声及附加音形象地模仿了锣鼓声。 二、创造性安排和声的结构与布局 和声的结构与布局如同建筑中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创作中,不论是乐句、乐段或完整的小、中、大乐曲的和声配置中,一般都会考虑和声内部的不同发展、停顿、连接与纵向思维的问题,以求乐曲结构的完整与新颖,而这一广泛的思维一般表现在和声的结构与布局上。 1.乐段的和声结构 和声结构是指和声的序进、发展、变化及和弦本身的结构形态等。
在乐段的和声结构中常见的有二句体、四句体等多种类型,它们在和声结构上常根据歌曲的风格、乐段内部的对比、情绪转换等来进行和声结构设计的,其类型有: ①二句体乐段 完整的二句体乐段常见于民歌,在和声运用上一般常见第二句的和声结构重复(或基本重复)第一句的和声结构。这种和声序进的安排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第一句的和声音响印象。
如《山西民歌》黎海英配伴奏,其旋律速度稍快,上下两句前半部旋律基本相同,因此和弦结构创造性采用了一种衬托式重复型写法。如谱例4: 除了上述重复型和声结构运用外,也有第二句的前半部与第一句的前半部形成对比性和声运用,这种和弦的序进与发展主要是挖掘乐曲情绪的内涵而采用对比性变化写作。
如:《小兵进行曲》 上例写“”的地方两句旋律完全相同,但为了加强该进行曲上下两句的力度对比内涵,因而第二句创造性采用了离调性和弦结构配法。 在两句体乐段和声配法中,除了上述情况以外,其配法并不千篇一律而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同一曲调有多种配法的可能,但它们基本上都是由于旋律情绪需要的前题下从和声的功能、力度、色彩或加强音响印象等方面来考虑运用和声结构的。
3.和声分析的和弦标记
和声分析时需要作和弦标记,和弦标记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两类:
①用罗马数字标记和弦的级数。Ⅰ代表主和弦,其他Ⅱ、Ⅲ、Ⅳ、Ⅴ、Ⅵ、Ⅶ等顺序代表各级三和弦。转位和弦或七和弦、九和弦等的标记,采用数字低音的方法,在级数标记的右下方用阿拉伯数字标记,如三和弦第1转位标6或63,第2转位标64;七和弦原位标7,第1转位标65,第2转位标43,第3转位标42。九和弦原位标 9等。变音或变和弦则在级数或低音数字左方加以升号、降号或还原号等。如降Ⅱ级三和弦的标记为bII,升高五音的Ⅳ级三和弦的标记为#5Ⅳ等。
②用字母标记和弦的功能,这是功能和声理论体系的标记方法,用主、下属、属3个主要和弦原文名称的第1个字母T.S.D。代表各该和弦的功能标记于和弦的下方。功能标记方法甚多,现举H.里曼所创用的一种功能标记方法为例。大调主和弦为T,属和弦为D,下属和弦为S。小调主和弦为□,小属和弦为D。含导音的属和弦与大调相同用D标记,小下属和弦为S。其他各级和弦分属于这 3类功能范畴。大调Ⅲ级小三和弦根据和声进行中所起的作用而标以SP或Dp,Ⅵ级小三和弦标以□或Tp,Ⅱ级小三和弦标以Sp。小调Ⅲ级大三和弦标以□p或□。Ⅵ级大三和弦标以□p或□,自然Ⅶ级大三和弦标以□p。这些标记中,□号及Tp号意为主和弦功能的延续,即主和弦上方或下方三度和弦,Sp、□等类推;Tp、Sp、Dp等标记中“p”为平行和弦的略写,即大三和弦下方三度的小三和弦或小三和弦上方三度的大三和弦。大调重属和弦标以□,重下属和弦标以□。小调重属小三和弦标以□,重下属小三和弦标以□,其他副属和弦一概标(D)。转位和弦于功能标记右方标以相应的阿拉伯数字。加六度音的下属和弦(Ⅱ级五六和弦)的标记为S6。其他和弦标记方法不一一列举。在进行和声分析时,可采用级数标记或功能标记,但亦可将级数标记与功能标记结合应用,和声进行中的每一个和弦用级数标记,其中的支柱和弦另立一行根音进行表,用功能标记,以表明支柱和弦之间功能上的联系。下例用数字低音、级数与功能 3种方法标记,以示彼此之间的异同。
4.跪求几个钢琴曲的和声分析,,谢谢
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 曲式分析&演奏提示
顺便摘录的一段资料。供需要的朋友参考。
摘自郑兴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曲体分析:
第三乐章 小快板(Allegretto) 3/4拍子 进行曲式
I A:‖ B A :‖ a小调
II A:‖ B1 :‖ B2 B1 :‖ A :‖ A大调
III A:‖ B A :‖ C:‖ a小调-A大调
Coda 结束乐句
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分析
第二乐章 行板(Andante) c大调 2/2拍子 变奏曲式(La prima parte senza replica)
(1—20)变奏主题
(21—42)第一变奏
(43—63)第二变奏
(64—67)连接
(68—87)第三变奏
(88—93)尾声
这段徐缓的行板乐章是由优雅简朴的断奏主题和三级变奏形式写成的,虽然没有转调的变化,但充满着可爱、威严、诙谐的情趣,它的对比是缓和的、尖锐的矛盾极为朴素,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里用上变奏曲的形式是头一回。乐章的音乐有些单调,但整个音乐的进行以熟练简洁的手法,具有高尚的素质,充满着童贞般的纯朴。
贝多芬力求以正确的、平稳活泼的进行曲速度,努力使主题的变奏不破坏调性,完满地陈述出各种不同的形象。虽然乐章的音调带有某些纯形式和外在的因素,似乎是掩盖了,某种情绪,但却包含了很多意义,其中蕴藏着深深的可爱性与诙谐性。
这一乐章比起第一、第三乐章更富有管弦乐性,变奏曲在织体上并不复杂,但多样的奏法和力度变化却很细致,速度是生气蓬勃的小快板,使结构也显得完整、鲜明。在第一变奏中,主旋律由左手弹出,在其上声部的旋律中不停地响出第一乐章的呼唤动机;第二变奏的旋律改在右手上声部出现,但以断奏切断。中声部里含有半音阶下降的对位旋律及低音的呼唤动机,和主要旋律形成优美的
对比;在第三变奏中,旋律以较活泼的十六分音符音型出现,其最高音巧妙地隐藏着旋律线。当曲调在尾奏逐渐远离消失时,最后的终止和弦却以最强音爆发出来,犹如海顿的《惊愕交响曲》那样,显示了贝多芬的灵动和幽默。
另外两个没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