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ssue.怎么用
issue
n.
(血、水等的)流出, 放出; 流出物
出口; 河口
结果, 结局
发行(物); 一次发行量; (报刊)期号
问题; 争端; 论点
【律】子女, 后嗣
(土地、地产等)收益
an issue of blood
流血
decide the issue of the battle
决定战斗胜败
monetary issue
货币发行
the latest issue
最近一期(报刊)
the burning issue of the day
燃眉之急的问题
die without issue
死后无嗣
习惯用语
at issue 在争论中; 不一致, 有分歧; 待裁决的
bring an issue to a close 把问题解决
die without issue 死时无子嗣
duck an issue 回避[忽视]问题
force an issue 强迫对方对某事[某问题]作出决定或表态
in issue 在争论中; 结果, 结局
in the issue 结果, 到头来
join issue (=take issue)争论, 进行辨论 【律】双方共同把争论点提交法院审理 【律】接受对方提出的争论点
make an issue of sth. 使某事成为有争论的问题
put to the issue 使对问题便于做出决定
put upon an issue 使对问题便于做出决定
put to an issue 使对问题便于做出决定
put upon the issue 使对问题便于做出决定
raise a new issue 提出新论点
ride off on a side issue 专谈枝节问题(用以规避主要问题)
take issue against 反对
issue from 从。流出[冒出、传出]
issue sth.to sb. 把某物发给某人
issue sb. with sth. 把某物发给某人
2.▲清代对联技法探微
有关的文章如下,请参考: 清代对联技法探微之七——体用 张兴贵 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联律通则》关于对联的基本特征的论述:词语对仗、声律和谐体现了这一文体的核心理念。
对联的哲学源泉,无疑是中国哲学的阴阳二元观念,他的词语对仗的形体,体现的正是老子“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思想,而它的声律和谐的语言体现的则是儒家道德实践的原则“和为贵”,对联的功用因此而孕育其中。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体,指的是最根本的内在性质:用,指的是表现于外的作用,无论是道家的始祖老子,还是儒家的圣人孔子,都对“体”和“用”做过精辟的论述,因此,“体”和“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十分久远的。
将“体”、“用”二字构成一个词语,并对其进行解说的是唐代易学家崔憬。他在《周易探源》中谈及:“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
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
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其中的体即是实际的形质,用即是形质所有的作用。
道家明体而求用,讲的是如何做人的学问,《系辞下传》说:“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系辞上传》说:“显诸仁,藏诸用。”
儒家尚用而顾体,讲的是如何做事的学问,《荀子·富国》篇中说:“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道家探究的是天道,主张从抽象处感悟,儒家探究的是“人道”,重视从细微中做起;道家侧重问道,儒家侧重立德,尽管道儒两家有许多不同处,但是讲究“体用”,感悟、体会、理解世界与人生的宗旨却并不相悖。
因此,道儒两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年前的历史,也润泽了中国的文学思想,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阐述的是中国文人用道学之道寻根溯源的规律;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阐释的则是中国文人用儒学之道经世致用的方式。不管是《原道篇》还是《宗经篇》,刘勰就是围绕文学的体用之道,展现中国文人的道德风尚。
清代联家大部分是饱学之士,深受儒道两家的体用思想的影响,因此,透过现象,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两行文字看出其中蕴涵着的清代联家久远的体用之道 一、清代联家,善于用辩证的思维,追求对联的明体达用 文学是一种思维活动的体现,对联也不例外,而辩证思维正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其哲学源流正是道德经中的“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的思想。在对立的概念中求统一,探究天地万物以及人生的体用,在清代对联作品中不乏典型例子,如: 宦署联 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 官非易做,惟愿推恩到万家。
——魏源 在这副对联中作者用了几对对立概念:民与官、欺与做、忧与愿、戾与恩,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化用宋太宗《戒石铭》之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喊出了“民不可欺”、“官非易做”的振聋发聩的声音, 用的是老子的辩证思维,体现的是孟子的“民为贵”理念,这种对联,具有久远的教化作用。再如: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陶澍 该联无疑也是写景,但有别于一般的写景,它用了一高一小两个形容词,一过一来两个动词,形成楼池云月画面,表达的含义非常丰富,一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辩证思想,即:楼虽然高,但阻碍不了云在它头顶飞来飞去;池,虽然小,却能将月亮送在人的眼前,有体亦有用,读来使人对世间万物的优劣长短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感悟;二是静态的楼、池与动态的云、月,构成对立统一,营造了一种动静结合,鲜活生动的画面,即是绘景联,也是说理联,实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又如: 扬州史可法祠联 生有自来文信国; 死而后已武乡侯。——严保庸 这是作者赞颂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一副联,全联依靠生死这一对对立概念,化用了史可法母亲梦见文天祥而生下史可法这一传说典故和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句,寄托了作者对史可法无限敬仰之情,表达的是儒家忧国忧民的恒久思想。
我们生活在一个对立统一规律结合的生活中,如何在对立中求得统一,在看似矛盾实则相互依存,相互转变的时空内感受到一切事物的体用,是一个联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就是说,如何在对联中渗透中国不竭的道学思想,使自己的作品富有生命力,是一个深层次问题,只有把深层次的问题——“用”放在心里,显而易见的格律和文字——“体”才能在笔下鲜活起来。
二、清代联家,乐于以回归自然的心态,依托对联修道养德 我们的生命来源于自然,我们的精神理应回归自然,只有在自然中我们才能找到本来的自我,才能找到无形的乐趣。清代对联有许多作品体现的就是这种超凡脱俗的思想,作者们那种甘于、善于回归自然,远离喧嚣浮躁的庸俗生活的心态,也是体现人生和对联体用的优秀教材,如: 成都咏诗楼联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何绍基 作者写诗楼,却没有出现诗字,而是选择了花笺、茶碗、云影、波光这些自然属性更明显的物象——体,体会他们各自的妙用,享受大自然中无限的情趣,追求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境界,读着这样的联,一颗躁动不安的心怎么能不安静下来。
3.no matter 怎么用
1. 词组no matter可独立成句,也可在句中担当成分。
如: 1) No matter! 不要紧! 2) No matter, I'll go myself. 不碍事,我自个儿去。 3) No matter if they do not take this factor into consideration. 如果他们不考虑这个因素,那无关紧要。
4) It is (of ) no matter. (no matter在句中作表语或of的宾语。) 这无关紧要。
5) I had something to say, but it's no matter. 我本来有句话要说,但不是很重要。 2. 词组no matter在it作形式主语、真正主语位于句末的句子中作表语。
如: 1) It is no matter that he didn't phone. 他没打电话没关系。 2) It made no matter to him that his brother lost all his money. 他哥哥把所有的钱都弄丢了,这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3) It's no matter whether you get there early or late. 不论你到那里早或晚都无关紧要。 3. no matter与疑问词who, what, where, when, how, if, whether等连用,意为“无论,不管”。
如: 1) Don't open the door, no matter who comes. 不管谁来都别开门。 2) Don't trust him, no matter what he says. 无论他说什么,都别相信他。
3) No matter where you work, you can always find time to study. 无论你在哪里工作,你都能找到时间学习。 4) No matter when and how the invaders come, they will be wiped out clean. 无论侵略者什么时候来,怎样来,他们必将被消灭得一干二净。
5)—Are you going home? 你回家吗? —Not yet. No matter how hard I work, there is always more to do. 还不行。不管我干得多么卖力,总是有做不完的工作。
6) Mary wanted to get to school on time, no matter if she went without breakfast. 玛丽就是不吃早餐也要准时赶到学校。 7) No matter whether it is light or dark at that hour, we've decided to leave at five o'clock in the morning. 不管到时候是否天亮,我们都已决定早晨5点离开。
no matter who (what, when, where, how, whether等)引导的从句通常在句中作状语,表示让步,但有时也可在句中作宾语。如: 8) The man who is lazy radiates laziness in no matter what situation he be observed. [no matter what situation he be observed 在句中作in的宾语。
另外,该从句中的谓语用了虚拟语气现在时(即动词原形)〕不管什么情况下观察他,那个懒汉都显得很懒。 4. 有时, no matter what, no matter who, no matter when等可用于句末或句中。
如: 1) We have to get to the airport on time, no matter what. 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准时赶到机场。 2) They're going to win no matter what. 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赢。
3) Anyone, no matter who, may point out our shortcomings. 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指出我们的缺点。 5. 有时,在no matter what引出的从句中要省略谓语动词。
如: 1) No matter what the excuse, you must not be late. 不管有什么借口,你一定不要迟到。 2) No matter how small a drop of water we might study under the microscope, we could not see the hydrogen and oxygen in it. (we might study under the microscope作定语修饰a drop of water) 可以放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的水滴无论怎么微小,我们都不能看到其中的氢和氧。
3) She would be calm, no matter what the provocation. 无论受到怎样的挑衅,她都能镇定自若。 以上no matter what引出的从句中均省略了谓语is。
4.therefore 怎么用
therefore用法:
用作副词 (adv.)
therefore的意思是“因此,为此,所以”,是副词,引导结果、结局或结论,不能误作连词用。
therefore可引出一个独立句,但不能连接两个句子,因此当therefore前没有and等连词时,前面须用分号。
连接副词therefore用于句首时后面无需逗号,若位于句中前面可加也可不加逗号。
therefore也可用于推理,作“故…,由此得出”解。
He was the only candidate; therefore, he was elected.
他是唯一的候选人,因此,他当选了。
We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 Therefore we can not afford to buy the new car.
我们的钱不够,因此买不成这辆新车。
I was ill, and therefore I could not come.
我病了,所以没能来。
He was very tired, and therefore he didn't give the market report.
他非常疲倦,所以没能作市场报告。
拓展资料:
therefore是副词,但有时具有连词作用。
1、当therefore在整句中时,它一般不放句末,放在句首后要有逗号,放在句中时前后都要有逗号。
例如:Therefore,we must learn English well.
They therefore can learn English well.
Many fast food restaurant ,therefore,have red furniture or walls.
2、当therefore用在分句中时,即一个句子一部分表示原因一部分表示结果。
这时一般词前要用分号,其后用不用逗号无所谓。若第二个分句前是逗号或无符号,则要注意therefore是副词,和so不一样,要保持句子完整,应用and therefore。
例如:I had a headache,therefore I could not go to your party.
The truth is that junk bonds were misnamed, and therefore misunderstood.
They had seen him trawling and therefore knew that there were fish.
3、在我们英语考试中,大家最好用therefore 别用so。因为so比较简单,显得文章水平低,而用therefore会显得你的作文更好,更容易引起阅卷人的注意,给阅卷人好的印象。
The lime water has turned cloudy, therefore carbon dioxide has been produc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Rescue workers are therefore drilling a hole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mine.
5.怎样修炼“丹田”功
拳经讲“稳固根基,充实内气”,这里所指“根”具有根基之意,也就是下盘。
另一种说法是“根本”指元气,元气藏于肾,肾气足则精力充沛,即为“根本固”。所谓“润其源”,源指根源,即本源,元气为诸气之本,根源于肾,通于丹田。
丹田本是道家语,道家把安炉立鼎修炼金丹的方法移植于人体,即把人体小腹之处视为安炉立鼎之地,用离(心)火、坎(肾)水之功,在此处修炼后天之真气f即道家所渭炼丹)。对于真气,释道儒医各家各派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探微索隐,潜心修炼,历来阳气、元气、正气、混元一气、浩然之气等等名词,其实皆指此一真气。
常见有些练拳的人,痴迷修炼什么小周天、大周天功法。探秘练到什么程度,可视为打通任督二脉、通周天,如此等等。
其实通大小周天,也是道家的语句。过去武术家借鉴了道家的导引、吐纳之功,吸收了佛家的虚空静心的禅思。
但是练武毕竟与修禅悟道不一样,武术家的修炼与道家、佛家的修炼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点。练武练的是讲究内外兼修的功夫,即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至于具体的练功方法,各门各派则各有不同传承。
我个人认为,练功首要还是要抓住其“根本”,即练好“丹田之功”。我这里讲的“丹田”,非指道家所言脐下一寸三分之处的丹田,而是泛指脐下小腹、带脉一周、腰后两肾以及腹内诸多脏器等。
简言之,我们修炼的就是这个腰腹整体部位。充实丹田内气,涵养腹中脏器,疏通身体的四肢百骸之气血,取得健身养生之目的。
初习站好浑元桩。关于此功之练法,多有书文介绍,可参考。
我这里只讲几点:1、站桩时间不要过长,五分钟起步,最长半小时足矣;2、心静体松,神不外弛,不要妄加意念:3、初时呼吸自然,久之宜用腹式呼吸,意存丹田,若即若离;4、持之以恒,日久见功。练此桩功,主要是培养周身一体的浑元内气。
二、用五行拳培元练内功。本门自李存义先生传自张鸿庆先生始,注意以形意拳五行功法调整呼吸修炼丹田内功。
前辈传下的功法是首从劈拳起步。可以说一套劈拳从起式、行拳,到收式,每一步都深含着拳家内功修炼之法。
其中奥秘说难则难,说易极易。难的是本来简单的事让人们给搞复杂了;说易是只要你明白了其中的核心要点,一头钻下去,功夫自然得矣。
这步功法的基本练法就是慢练劈拳。以拳为桩,以桩为拳,一步一桩,每打一式要停顿一会儿,细心体会自己的拳架是否到位;体会呼吸是否合乎要求。
劈拳呼吸之法,初习是自然呼吸,待手脚内外相合后,可以改为逆腹式呼吸,即丹田呼吸,具体要求是,起钻时要吸气,落翻时要呼气。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之升,丹田之气由小腹上升,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肺活量加大:呼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下降,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
当后手向前劈出时,随后脚向前上步下落之时,中脘之气降至丹田再沉到涌泉。要做到手到、脚到、气到、意念到(神气到)。
通过劈拳日复一日反复操练,找到行气、走劲,内外相合的规律,有了此步功法,可再继续修炼钻、崩、炮、横诸拳,其中行拳之理念与劈拳一样,只是动作不同而已。二、叫丹田叫丹田也称叫气,丹田要叫,不叫不活,不叫不灵泛。
此功有三步练法:1、推丹田甲乙二人相对而站,中间相距一手臂,甲上右步以右拳横掌推乙方丹田(脐下小腹),乙在甲方右掌推到己之小腹时,左脚向后撤一步成右弓步,呼气,气贯丹田,小腹凸起,内气鼓荡,以丹田之内气接纳甲推来之右掌。稍停,乙左脚向甲方裆内上步,左腿前弓撑住劲,右腿后蹬,呼气。
随上步以左手横掌推甲之小腹;甲退右步以小腹接乙方推来之左掌,同时小腹凸起,气贯丹田。如此一左一右,一进一退反复推接,操练时两人手脚可以轮换进行。
注意事项:(1)上步推掌,两脚踏实,气沉丹田,力从脚跟生,以腰为枢纽,力达手掌。用的是暗劲,切不可用刚猛之外劲硬性推打;(2)接掌时两脚踏实,气贯丹田,全身内气鼓荡,以一身整体内劲接住对方之推掌。
2、拍丹田以拍、击、点三种手法拍打丹田(小腹)、上脘(上腹)及软肋。初始用拍法,即以手掌拍打以上所说三处。
进而再用击法,即以外掌缘(小指一侧)击打同样部位。最后用点法,以手指点击。
注意事项:练此功应在站桩或行拳走架后再行练习。切记此功不可在饱食、空腹及身体疲劳时操练。
3、砸丹田这是在行拳走架中操练“叫丹田”之功。以达到丹田之气,随叫而发,使内气既充实,又活泛。
练>-3时可以形意拳的行步炮拳为导体。以三体式起式,右脚直上一步;双拳下砸小腹,拳心向上;左脚向斜角上步打出右炮拳;然后向前上右步同时双拳下砸小腹:再上左步,然后向右斜角上右步,同时打出左炮拳。
如此左右行进操练。注意:(1)行步炮拳是三步一组,前两步走直线,第三步走斜角。
当进第一步时,双拳从上向下砸击小腹力达小指一侧,拳击小腹时要呼气,气贯丹田,小腹凸起,全身内气鼓荡。(2)练此功法前,要先练劈拳功、钻拳功、崩拳功,然后练习炮拳的定步、活步功法,待感到自己内气充盈之时,方可操练“吸手炮砸丹田功”。
砸击要由轻到。
6.怎么用as in想要知道as in的具体用法
as in
意思:如; 例如; 为; 在; 是。用法参考如下例句:
[例句]The words of this report are as apt today as in 1929.
这份报告的措词用在今天和用在1929年一样贴切。
Sara wished Franklin to follow family tradition, in this as in all things.
萨拉希望富兰克林在这件事上和所有其他事情一样,能遵循家庭传统。
Buying the best is as sure a route to success in investment as in any other field.
和其他领域一样,投资领域获得成功的途径也是买进最佳商品。
As in all experimental sciences, we still do not know everything about nutrition.
就像所有实验科学一样,我们仍然没有完全认识营养作用。
You should have seen his roses! As good a show as in the Botanic Garden.
你真该看看他种的玫瑰!就跟植物园里的一样绚丽迷人。
The public square is as brightly lit as in daylight.
广场上灯火辉煌,如同白昼。
7.探微什么意思
tàn wēi ㄊㄢˋ ㄨㄟ 探微 --------------------------------------------------------------------------------(1).探索微妙的事理。
唐 张说 《序》:“ 上官昭容 ……明淑挺生,才华绝代,敏识聪听,探微镜理。”《旧唐书·王虔休传》:“适遇有知音者,与臣论及乐章,探微赜奥,穷理尽性。”
(2).谓察知微细之事。 明 邵璨 《香囊记·治吏》:“俺恩相霜威铁面,巡四国褰帷露冕,探微擿伏能视远。”
相关词语:探测 探马赤 探手 探官茧 探虎 探丁 探身 探钩 探丧 探矿 探卒 探擿 探口风 探问 探赤丸 探人 探梅 探察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察探 相探 诇探 金属探伤 测探 缉探 高探马 钻探船 喝探 踅探 躔探 体探 哨探 侦探小说 暗探 打探 钩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