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联的规范格式有哪些要求
对联的规范格式要求是:(1)、上联和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才能对得起来。
它有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最多有几百个字的对子。(2)、上下对联要对仗。
古人讲对仗的花样很多,什么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等等。如“天”对“地”就是实字对,“无情”对“有意”就是虚字对。
还有什么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等。我们现在做对联可以学习古人的对仗技巧,但不要过于受它的约束,甚至为了将就字数与对仗,硬把词语拆开或生造词语。
(3)、做对联要讲究声调的和谐,每个字的读音高低不同,就有了平仄声的差别。旧社会做对联很讲究这个平仄声,如果上联声调是“反仄平平仄平”,下联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个平仄学起来很麻烦,我们现在做对联不必过多讲究这一套,只要做到声调和谐、读起来顺口、响亮、易懂,就可以了。对联除了上下联以外,还有横联。
横联就是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的,一般是四个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
如果横联与上下联联系不紧或无关,就不好了。这是有的写对联的人不懂横联的作用造成的 。
(4)、对联的形式和要求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一)词性相同结构一致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下联又可称为上比、下比,出句、对句,对头、对尾等等。
在写作上,要求上下联同一位置所用的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下面先看一副对联:万家腾笑语四海庆新春此联,以“万”对“四”属于数词对数词,“家”对“海”属于名词对名词,“腾”与“庆”两个动词相对,“笑”、“新”是形容词相对,“语、春”又是名词相对。
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而下面这副对联在用词和结构上都存在问题:春艳百花开满地时祥万事喜盈门问题主要出在后三字上,单看“开”、“喜”两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此处转化为名词,“喜气”的意思),词性不类;从整个结构看,“开满地”是动宾结构,“喜盈门”属于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
其实,作对联只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牢记同类词相对,结构相同这一要领就不会出毛病了。在古代,词性分类没有现在这么细致,作对联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
所谓“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下面看一个简单的词性名称对照表就会明白。
实字(名词)天、地、人、树、鱼、花……活虚字(动词)打、吹、腾、升、进、出……死虚字(形容词)高、矮、长、短、大、美……助字(动词)乎、耶、哉、也、焉、兮……以助词相对的联句如一名士自挽联:无虑无忧,老夫去矣克勤克俭,小于勉之联尾“矣”、“之”两个助词相对,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古人作联,将实字即现代之名词分成十几个小类,如“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植物类”、“人事类”等等,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人事对人事”……,现代人作联可以放宽一些,只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
(二)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讲平仄合联律往往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懂得汉语的一些音韵知识,按规律去试着作,循序渐进,也没什么难的。
1、汉语的平仄和节奏汉语平仄,说穿了就是按照汉字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声不同的字交替使用,以达到音韵谐调,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声之分。
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音标-)、阳平(音标/)、上声(音标v)、去声(音标\)。阴平、阳平声调不高不低,不升不降,读时可以拉长声;而上声、去声的声调有高有低,有升有降,且声音短促。
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仄声,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等地还部分地保留着。
古代汉语平、仄的划分是,平声属平声,上、去、入声属仄声。要按照联律之要求写对联,除了明白什么是平仄以外,最好再了解点语音节奏方面的知识。
何谓节奏,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具有节奏性,如山势的起伏、海潮的涨落、人肺的呼吸以及走路时脚步之起落等等。
节奏可以给人以快感和美感。对联属于语言艺术,汉语语音本身就具有节奏性,所以对联在读法上也同样具有节奏性。
下面我们通过一副例联来分析一下其中的节奏:对江楼阁 参天 立全楚山河 缩地 来这是武汉黄鹤楼上的一副七言联,联中每两字或一字划为一个音步,这样读起来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原来,汉字每一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两字或一字构成一个音步,这是联句、诗句的一种节奏规律。
四言的音步为二二式;五言音步为二二一式;七言为二二二一式,余者类推。每一音步的第二字(单音步者即本字)处在节。
2.对联的格式 要求
1、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2、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3、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4、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5、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6、内容相关
对联是既“对”又“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3.写对联有什么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扩展资料: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语文文学名词)
4.怎么写对联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2、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欣赏
1、祖国山河好 人民岁月新
2、东风吹柳绿 春雨润花红
3、同心兴大业 携手振中华
4、人勤春来早 家和喜事多
5、万家腾笑语 四海庆新春
6、祖国山明水秀 中华人杰地灵
7、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8、田园风光绝好 农家岁月更新
9、一夜连双岁岁岁如意 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10、日丽风和绣出河山似锦 年丰物阜迎来大地皆春
扩展资料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清代名将对联(通翰斋)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对联
5.对联怎么写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①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下联不能用重复的字。
②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③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④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⑤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如何写好对联,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 一、要注意对联的字数与内容。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
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二、要注意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
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
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
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
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
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
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
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
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
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
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
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
6.对联的正确写法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7.怎样写对联
对联是一种格律文学,它与律诗、词、曲一样,有一定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的基本要求就是平仄和对仗。平仄合律,这是对联的基础要求,否则,就是不合格的对联。
对仗又是对联的关键,一副不对仗的对联,即使平仄合律,也很难称得上是对联。一、平仄 “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
“平仄相谐”就是声调相互协调,以便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平仄相谐”是对联的声律要素。
对联不像格律诗词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
对联的基本句式如下(以下用O代表平声,△代表仄声):四言式:△△OO/OO▽▽ 五言式:OOO▽▽/▽▽▽OO,▽▽OO▽/OO▽▽O 六言式:▽▽OO▽▽/OO▽▽OO 七言式:▽▽OOO▽▽/OO▽▽▽OO,OO▽▽OO▽/▽▽OO▽▽O 写对联时应遵循如下一些规则:1、平仄每隔两字即转换。对联语句的音节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要求。故诗词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对联中是适用的。
2、上下联平仄相对。一般说来,上联末字(句脚)为仄,下联末字为平。
3、上下联各两句的对联,句脚以○/▽∥▽/○为佳。4、上下联各三句以上者,句脚以上下协调为准,不必强求,但末句句脚还应以上仄下平为宜。
二、对仗1、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对仗,就是在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在对仗中,又有工对与宽对之分。对仗的范围越小,就越工整,即工对。
反之,只要是词性相同者对,就是宽对。不过,动词、副词等,并没有分类,而在形容词中,只有颜色是自成一类的,其余也没细分。
2、对仗的讲究和避忌 ①有些词,不同门,甚至不同类,但常被用作对称,如“金玉”、“诗酒”、“金石”、“人物”、“兵马”等,如果用来对仗,也属于工对。②借对:某字与其相对的字本来不工,但此字的另一意义却与其相对的字成为颇工的对仗。
如王维《崔录事》中有“少年随天马,晚节更为儒”,在这里,“年节”之节借为“节气”之节;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中有“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这里“星汉”之汉借为“汉朝”之汉,等等。类似情况,在唐诗中颇多。
③如果上下联中同边自对,则上下联之间可以不必求工。如阮元题《杭州贡院》:“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此联中的“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和“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分别是同边自对,不拘泥于两边词性相对,也属工对。④忌合掌:合掌是上下联同意词相对,这是写对联时应避忌的。
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通四海”对“达三江”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同类词相对”与“同义词相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属工对;后者即合掌。
⑤避重字:这里的避重字是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是说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的同一个位置上,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上,这都是写对联时应极力避免的。⑥平衡:上下联的分量轻重要大致相当,这样可给人以平衡美。
如某茶坊联:“人笑庭中,采得新芽香宅院;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这里的“庭中”与“海外”,“宅院”与“神州”,大小悬殊,就显得不平衡了。
三、切题 对联与其它文体的区别之一是:表面无题,实则有题。对联一般张贴、悬挂或铭刻在楹柱上,它与室内环境或名胜古迹已融为一体,所以,这就要与环境相协调,即要切人、切事、切物、切时、切景等。
1.切人:如徐渭《题孙夫人祠》:“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此联充分揭示出孙夫人感情上的两难处境,非常感人。
2.切事:如鄙人网名联《墨梅》:“花港观鱼,鱼戏竹丛频呕水;灵峰探墨,墨飘香气尽沾衣。”写的是在杭州游“花港观鱼”和“灵峰探梅”事。
3.切物:如鄙人网名联《雪》:“瑞雪纷飞,妆点江山银凤舞;霞光初照,激扬天地玉龙飞。”是写北方冬天下雪之情景。
再如徐宗干《咏炭联》:“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此联咏物真切,寓意深长。
4.切时:如鄙人网名联《春》:“春风拂面,柳絮颠狂,小溪流水潺潺去;微雨湿衣,杏花含露,燕子侧身缓缓飞。”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春天气象。
5.切景:如鄙人网名联《塞外风光》:“贺兰山下,黄沙衰草伤心月;走马川头,白雪枯杨刺骨风。”是作者的亲身体会。
再如《荒川》:“半片荒凉,平沙滚滚遮天地;一川烟草,林木阴阴阻风源。”写的是宁夏沙坡头景。
在这里,一边是大漠黄沙,一望无际;一边是九曲黄河,波涛汹涌。唯独中间有一片绿地,有树,有草。
若非亲身经历,实难想象。
8.对联的写作规则
怎样写对联?
对联是精准的国粹!是“浓缩的诗、有韵的歌、文字的画”,对联看似好写,其实确有难度,如一幅写理发店的对联所说:“虽云毫末技巧,却有顶上功夫”。
写对联的基本要求有六条:上联与下联要(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节奏对称、(4)平仄相对、(5)力戒合掌、(6)力求创新。
其中平仄相对又有步步登高的7层台阶,最低的台阶,则是上下联的最后一字,要求上仄下平。做到上仄下平和基本要求的对联就算及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