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写项目需求文档
系统流程描述
1.1.1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项目类型)
1.1.2 项目开发者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1.1.3 项目开发环境
MyEclipse + Tomcat5.5和MyEclipse(自带)+ SQLServer 2005
1.1.4 系统功能设定
品红商业网分为2大模块:
1.前台系统
## 设定新闻,商品以及购物相关功能:
NEWS:对新闻的增加、删除和查询操作,并且增加上下条功能进行查询,以及最新新闻的显示与增加。
PRODUCT:对商品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操作,并且增加分页技术进行查询,以及最新商品的展示与增加;增设对商品的选购,打印清单、结算功能。
TALKING:用户之间的在线聊天,进行互动交流,洽谈业务,对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并设有广告介绍,让用户了解最新信息。
MESSAGE:客户留言薄,针对各种商情,业务交流进行离线留言,站外,站内用户可以通过此信息及时了解最新资讯,了解用户反馈信息等。
ABOUT:介绍了公司对客户的信心,诚意做出了诚恳的表态。
AFTER:介绍了公司关于商品的售后服务条例等,给客户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COPYRIGHT:介绍了公司的版权信息,以及法律授权及其相关。
2.后台管理系统
## 设定对管理员,用户以及管理员对新闻和商品信息的相关操作。
ADMIN:对用户的查询和删除,对新闻的增加,删除和查询,对商品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都增设了分页技术更有规范的查询。并附有时间,让操作人员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精准时间,以提高管理员的时间观念。
1.1.5 项目开发技术
JSP + JavaScript + HTML
1.1.6 设计思路
通过相关技术,一一实现对管理员,站外,站内用户,公司新闻信息,商品信息进行实用的操作。
1.1.7 项目背景
本着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项目从多角度考虑需求,以求达到客户所需要的功能,实现零距离的操作。
1.1.8 主要模块讲解
1.1.8.1 模块一
1. 名称:管理员模块
2. 简介:管理员的登录,对相应信息操作
实现了管理员对用户,管理员的操作:
1. 对用户的查询,删除(必要的删除),使用分页技术给管理员更好的视觉效果。
2. 添加管理员使用了MD5加密技术,登录及相关操作时的各种精密验证,达到更高的保密性,安全性。
1.1.8.2 模块二
1. 名称:新闻模块
2. 简介:新闻展示,更新,增加和删除
1.对新闻的查询和删除,使用分页技术给管理员提供更好的操作性能
1.1.8.3 模块三
1. 名称:商品模块
2. 简介:商品展示,更新,增加和删除
1. 对商品的查询、删除、增加和更新,分别使用分页技术给管理员提供更好的操作
1.1.8.4 模块四
1. 名称:用户模块
2. 简介:可以进行授权的操作,登录在线聊天进行交流,登录购物台进行选,购。
1.1.8.5 模块五
1. 名称:论坛模块
2. 简介:可以查看所有的论坛信息,并进行筛选,删除不健康、不文明留言
============================================================================
希望能给你 解决1
2. 来,讨论一下怎么写需求文档吧
用例和UP的讨论
UML 中各种图形的重要性排行
先谈谈我的想法。
1、功能需求;
2、非功能需求或技术需求;
我一般把功能需求划分为几个部分:
a、业务过程;
b、业务规则;
c、业务数据;
非功能需求(技术需求)我就不多说了,大致就是可用性,可靠性,性能,可支持性等等。
1、用例规格说明描述业务过程;
2、业务规则文档描述业务规则;
3、术语表描述业务数据;
4、补充规格说明描述非功能需求(技术需求);
UP的做法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体现了两个原则:
1、分离关注点(每个文档描述相对独立的领域);
2、减少重复(很多用例都会引用相同的业务规则及业务数据);
这样便能够尽可能的使文档结构清晰,易阅读,易理解。也便于跟踪和维护。
但另一方面由于将不同的领域分离到不同文件的做法也使得可阅读性有所降低。比如用例规格说明中的业务过程描述时常需要引用业务规则文档中的业务规则及术语表中的业务数据。由于不是很方便在各个文档之间导航,你可能需要打开多个文档进行交叉阅读。这是比较麻烦的,特别是对于用户来说。
而且UP中每个用例都单独作为一个文件存在,这可能是为了便于跟踪及管理的缘故吧。但正如上所述,文件多了看着就觉得不爽了。我觉得完全可以将用例合并到一个文档中。或者几个相对独立的文档中(比如根据子系统划分)。
易理解,
易沟通,
易确认,
易跟踪,
易测试,
易验收
我想我们都应该以这个为目标来进行思考。
推荐链接Java开发新方式:专注UI,快速开发!
3. 市场需求文档和产品需求文档区别是什么
该文档是软件产品项目由“准备”阶段进入到“实施”阶段的第一文档,其作用就是某个软件产品进行市场层面的说明”,这个文档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项目的开展,并直接影响到公司产品战略意图的实现。
一般在互联网企业中MRD都是由运营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共同制定完成的,互联网软件产品由于最终直接面向终端用户,且需要长期运营,作为互联网企业中的运营人员是最清晰市场动向?产品受众是哪些人?为什么需要产品人员配合呢,主要是因为运营人员很普遍的观念是以运营商品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并未能深埋产品级的需求,所以两者配合来制定编写市场需求文档是最合适不过的。产品需求文档(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PRD),该文档在产品项目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上”是对MRD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向下”是要把MRD中的内容技术化,向研发部门说明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该文档一般是由产品设计人员来完成,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需求分析,其主要内容有,功能使用的具体描述(每个UC一般有用例简述、行为者、前置条件、后置条件、UI描述、流程、子流程、分支流程,等几大块),功能点业务流程框线图,界面说明,Demo等。
4. 如何才能写出好的产品文档
一般来说,产品文档分为产品需求文档和产品使用文档两种。
产品需求文档主要面向的是产品的开发、设计者,期望是产品的实际开发人员了解产品的细节,让开发完成的产品达到前期设计需求的预期;产品使用文档面向的主要是使用者,使其通过产品文档掌握产品的功能使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品使用帮助;如果不搞清楚文档面向的对象,往往写出来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类似这样专业的文档文案,其实是有一定共通性的;掌握这类文案的写作技巧,尤其对我们IT从业人员来说,是一项非常不错的技能。
笔者从业这两年,跟此类文档打过不少交道,在这里跟各位分享一些经验。1、对象要清楚开篇就提到了,清楚文档面向的对象的重要性。
对于不同的对象,必须使用不同的写作思路来对待,尽可能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他需要看到什么?什么内容对他有用?我如何阐述给他?对于产品设计人员,他所需要了解的是产品的样式、界面、交互等情况,对于实际编码人员,他则偏重于产品的可实现性,你的内容则需要偏注产品的功能细节和内部处理。
所以,文档面向的对象决定了文档的功能和内容。确定文档面向的对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条理要清晰文档的条理清晰不仅让你的文档看起来比较顺畅,更让阅读者能够很清楚的理解。所以,下笔之前就应当知道自己的文档内容大致分为哪几个大的模块、模块下又细分了多少个子模块,然后在大纲的基础上,再进行详细的内容填充。
笔者之前的经验,往往在文档下笔之前认真思考了好几天,总希望在下笔之前就希望把所有的问题都想清楚。这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件不好的举动。
其实,东西在脑子里转悠,不如在纸上来的直观。大纲列出来之后,然后再来反复的添加、修改,比你按笔不动要来的有效率得多。
对于写作来说,最难的也是开始。3、逻辑要严谨产品类的文档不同于平常我们书写的文档类型。
对于内容叙述的严谨性要求非常严格。因为你的文档不单单是一个你对这个项目、产品的理解,它更是需要做为一个协作的载体让其他的同事同时使用,更可能成为其他同事工作方向的指引。
因此,严谨是必须的。所以,在满足了文档条理清楚的前提下,仔细斟酌、思考文档可能会出现歧义、漏缺的部分,反复修改文档成为了一项必须的工作。
在大家协调工作的背景下,你一个人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考虑清楚。所以往往出现同事指出你文档中存在的毛病和漏洞。
但是你还是应当在前期多做一些考虑,将问题尽量减少。4、用词要专业专业的用词不当可以帮助你提升文档的专业度,更可以帮助你提升效率,减少重复和不必要的沟通成本。
既然是行业那就需要行业标准,使用专业的行业术语是一种职业化的表现,这样既可以很快和同事达成共识,又让别人觉得你很专业。我想,同事之前这样的协作才是有效率的。
当然,对于新手来说,如何掌握专业的用词,这就需要平时多看多读了。多了解小众的博客,多认识一些前辈和朋友,无论是对写作还是对工作的认识,都是很有帮助的。
5、格式要规范对于一个IT行业从业人员来讲,规范化、流程化的工作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需要经他人手的文档、或者需要进行存档的文档来说,格式的规范与否是一个衡量你专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
当然,说到这个规范,你在第一次写作之前就应该了解这个规范是一个什么样的规范。是行业规范?还是公司内部的规范?这取决于你所在公司或所从事项目的情况。
对于大公司,你所要做的就是找之前前辈们写过的同类文档进行拜读,了解这些规范。对于小公司或者新创的项目,之前没有过同类产品文档的情况。
你所要做的就是沿用标准规范再加上项目特点,尽可能细致的书写。相信,经过你的努力的,你写的文档将会成为该类文档的案例,成为规范。
其实无论是产品需求文档(PRD)、产品策划书还是商业计划书,其实都是需要我们下功夫仔细研究的。毕竟中国互联网发展才十几年,很多细节都还不是很专业。
对于一个会思考的互联网人,武装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技能才能找到更好的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