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教帝学书的翻译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翻译:
在宋太宗统治的朝代,有位王著,这个人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深得羲之书法的精髓,被选为侍书翰林。在太宗临朝听政之余,喜欢练习书法,曾经数次让内侍拿着自己的作品让王著品评,王著常常认为不够尽善尽美。于是太宗更加用心的去临习,然后哪作品去让王著品评,他还是象往常一样说不够好。有人询问他到底是什么意思,王著说:“太宗写的字已经很好了,不过如果马上说写得好,恐怕皇帝不再用心写了”。后来,太宗的书法笔墨精绝,超越古人,世人都认为有王珠劝勉的功劳
2. 王著教帝学书 翻译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③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⑤,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
宋太宗统治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领会到其中的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太监去送给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说不够完美,太宗更加尽量地模仿得像。(太宗)又让侍从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和起初一样。有人询问为什么不够完美,王著说“皇上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如果匆忙地说好,恐怕皇上不再(像原来一样)用心了。”这之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说这都得益于王著的规劝。
注释
(1)太宗:宋太宗赵匡义。 (2)王著:宋朝人,字知微,官至殿中侍御史。 (3)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 (4)右军:指东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5)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6)听政:处理政务。 (7)笔札:书法。 (8)内侍:此指太监。 (9)数(shuò):多次。 (10)遽:匆忙。 (11)规:勉励,劝勉。 (12)益:更加。 (13)或:有的人。 (14)固:本来,原来。 (15)临:临摹。 (16)用意:用心。意,内心。
太宗学习书法,也许是兴致所至,偶一为之,大可不必认真。而王著却是一个较真的人,对待皇上这样的学生也是严格有加,甚至有些苛刻,其为师学习。从太宗的角度来说,他不耻下问,坚持不懈的练字,勤学苦练,终有所为的学习态度也值得敬佩。
1、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2、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又以问著,对如初
4、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答案:
1、C 2、更加;精益求精。 益于、得益;受益匪浅 3、(皇上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说好,恐怕皇上并不明白书法的深意。 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还是像原来一样。
3. 圣旨应该怎么写
“王者敦睦九族,协和万邦。厚人伦于国风,考归妹于易象。皇妹柔嘉居质,婉嫕有仪;动遵图史之规,步中珩璜之节。六珈备物,百两有期。爰稽妫汭之封。用锡鲁元之号。启疆析木,叶咏秾华。勉膺汤邑之封。无忘公言之训。可封XX公主。”
如果是被皇帝收为义女的话:
“书称厘降,诗美秾华。爰思浚哲之朝,已重肃雍之德。或封之善地,式彰帝子之尊;或赐以嘉名。是表帝女之贵,存乎甲令,非谓私恩。皇女XX,婉娩天资,才明夙赋。闺门雍睦,动遵图史之言;车服有庸,早荷丝纶之宠。加以佩环中节,兰蕙扬芳,斯为戚里之祥,光我公宫之训。今者封XX公主,别疏锡壤之封,用示展亲之意。名崇大国,秩视真王。锦绣在前,勿忘组训之制;珠玑为饰,益思焜燿之容。若然,则汤沐开封,自称粉田之赐;箫韶合奏,永宜金埒之家。保此殊荣,弥高懿范。 ”
4. 宋太宗学书翻译
原文: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深得他的精髓,在翰林苑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太监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说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又拿了写的书法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
注释:
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2 . 听政:处理政务3. 内侍:此指太监4.规:勉励5.益:得益6.者:……的人7. 法:方法,窍门8. 余:余暇时间9.留心:注意,注重10. 数:几次11.刻意:专心12 善:好13 临:临摹14 或:有人15 绝:极
5. 文言文<<王著教帝学书>>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⑤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⑨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光义976~997年在位。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听政:处理政务。⑥内侍:此指太监。⑦遽:匆忙。 ⑧规:勉励。⑨益:得益。
译文:
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得其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内侍去送给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说不行,太宗又去尽量的模仿的更像,然后又去问王著,王著还是说不行,太宗问其为什么呢,王著说“你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说好,恐怕皇上并不明白书法的深意”后来太宗的书法已是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都说这得宜于王著的劝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