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跪求朱自清写亲情与友情的散文
朱自清在《背影》篇末写道:我北来后,他(指作者的父亲)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朱自清文里说:“我意在表现自己。”1947年7月1日作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又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课余之暇,随便散步,学生向他请教,谈到陶渊明诗,也谈到《背影》。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我在《背影》里写出了可贵的性格。”
本文写于 1925年 10月,另说为 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2. 《假期乐事》怎么写
其他回答 共2条
假期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认真完成作业,还有,开学时,带来家长通知书……”天哪,次次都这样,台词都没有变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放假了》的歌词:“……同学们都心不在焉/开着小差/数着时间……”再看看手表、挂钟的指针似乎凝固了,真急人。
“好了,就这样,放假了!”“欧!”哈,熬到终点了!抓起书包,箭似的飞出校园,管他什么假期作业,什么期末测试成绩,这一刻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自行车疾弛着,驾驶他的人发泄着心里的狂喜。突然,脑子里闪过一个想法,放假除了代表大胆放肆的玩,还代表着什么呢?
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家,把书包一扔,往沙发上一坐,便变得自由自在,失去了以往的平静,好像变成了另一个我。忽然,老妈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看老妈张口要说话,我便抢先一步:“先写好假期计划。”“你怎么知道?”老妈有些迷茫。“这是您每年必说的内容,我都快背熟了。看,假期作业计划表、作息时间表,写好了。”老妈审视了一遍,放心得给我贴在了书桌上。
我在家还算听话,干什么事都严格按计划来办,只有晚上才有真正的自由时间,上上网、看看电视这都可以了。登陆QQ,再线的人寥寥无几,真不知道这些人干嘛去了。哎!终于有了个人,是我以前的同学。我问他:“假期过的好吗?”她发了个苦脸过来说:“好是假的,我是偷着上网的,作业堆成山,老爸老妈逼我学书法、练琴,干这干那,烦死了……。对不起,我老爸来了,我下了。”我盯着这些灰灰的头像,心留不禁一颤,这假期到底代表什么呢?
想想我的父母,除了作业之外,并不强迫我做什么,老爸说过:“假期是用来放松的,而不是用来下苦功夫的,假期太累,并没有好处。”我是老爸永恒的支持者,所以我的假期一直都是彩色的。假期以来,我常接到同学的电话,说起放假后的事,往往是一肚子苦水。这真的不能不让我想,现在的假期是不是像那QQ头像一样,是灰的呢?
越来越繁重的作业,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带来了小山似的练习题,而放假的快乐只有在梦中才能找得到。说这样的假期是充实却有些空旷,是轻松又那么的忙碌。
有一次,梦中的我,曾和同学们一起对着天空喊出:“放假了!”那“放假了”究竟代表着什么?它代表着一时的欢乐和数不尽的繁重,我们可能都是些可怜的孩子! 参考资料:自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