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央行降息的具体内容
2014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人民币存款的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同时再次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
2015年3月1日,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1.2倍至1.3倍。
2015年5月11日,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下调0.25个百分点,同时再次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2015年6月28日起,有针对性地对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以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同时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015年8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5个基点并同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2. 央行降息是什么意思
所谓降息是指银行利用利率调整,来改变现金流动。当银行降息时,把资金存入银行的收益减少,所以降息会导致资金从银行流出,存款变为投资或消费,结果是资金流动性增加。一般来说,降息会给股票市场带来更多的资金,因此有利于股价上涨。降息会推动企业贷款扩大再生产,鼓励消费者贷款购买大件商品,使经济逐渐变热。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央行宣布3月1日再次降息,并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幅度,这表明央行在继续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也借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降息原因在于通货紧缩压力增大。
1月CPI破1,创五年来新低,PPI出现连续35个月负增长,环比降幅扩大,通货紧缩正在由传说变为现实。
物价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其中消费不足迹象明显,此前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实际消费增速低于前年。
消费减速与经济下行,看起来更像是“鸡生蛋与蛋生鸡”的关系。因为私人与公务消费下降,导致相关投资增速下降,进而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造成私人收入和财政收入减速,进而抑制了私人消费和公务支出。
再加上投资和净出口乏力,实体经济总需求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不过如果将通货紧缩看作是货币现象的话,那么货币因素本身是促使通缩形成的内生动因。
首先是商业银行传导机制失灵。一方面是银行信贷投放不足,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下降,银行更谨慎放款,以及银行利用证券公司“两融”业务将资金投入股市;另一方面是债务人将新增信贷用于借新还旧,新增贷款并没有支持新增投资。这两方面原因导致央行定向投放的流动性,无法有效进入实体经济,也就无法形成支撑物价上涨的力量。
其次是基础货币供给收缩影响货币增速。这是资金外流的后果,近来外汇占款下降现象明显,虽然为存款准备金率正常化创造了条件,但货币供给增速下降,无疑抑制了物价总水平上涨。
在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局势面前,中国宏观当局想必对通缩问题越来越头疼,因为长期物价走低会使经济陷入衰退,进而影响就业。
如何应对脚步越来越近的通货紧缩,是中央急需面对的问题。
结构性政策还会继续使用,而更为宽松的总量政策有可能成为常备工具,降息和降准将会轮番上阵。
如果说此前央行对二度降息颇为谨慎的话,那么CPI破1后,一定会促使宏观部门的分歧弱化。在开放市场条件下,两种货币的汇率变动由双方利差变化决定。由于美元加息预期明显,人民币若降息,可能导致资金外流加剧,从而进一步收缩本币供给,并冲击国内经济。这是谨慎派持有的观点,也是央行迟迟不二次降息的理由所在。
但当通缩的阴影越来越大的时候,央行的淡定就会消失,因为物价不断走低对中国经济的伤害远比资金外流严重。由于中国外汇储备丰富,资金外流显然不会冲击汇率体系。同时外汇占款收缩反而为降准打开了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更好的政策组合是三个工具同时使用,利用降息来刺激实体经济,利用外汇干预稳定汇率,并通过降准增加基础货币供给。
当然,为解决商业银行传导机制失灵问题,宏观当局也会使用结构性工具,如让股票市场“去杠杆”,避免资金奔流入股市。在这些结构性政策用完后,总量工具就会轮番登场了。
党管经济已经成为政治新常态,因此党的会议过后,大的宏观政策随时都会出台。就在统计局宣布CPI破1的当天,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召开,如何应对通缩,应该是这个会议跑不掉的议题。虽然此后新闻报道没有谈到这一点,但这恰恰说明,预案早已形成,而开会只是统一思想。
“两会”马上开幕,经济问题成为热点话题,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做好铺垫,是降息时间选择的重要考虑。
降息也要讲政治。
3. 央行降息是什么意思,央行降息意味着什么
央行降息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意味着银行的存贷款利息都开始变低,人们更乐意将钱取出来,银行开始增加贷款的力度,企业有了贷款以后,能更好的产生,搞活经济;
2、企业经济好了,股票的财报就好看,股市也会跟着上涨,人们手中的钱开始增多,也会选择投资股市,投资实体,乐于消费,拉动内需导致经济的上涨。
扩展资料:
美联储降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增长短期内会有所放慢,但不太可能出现大幅下降。中国出口在本世纪一直保持较快增长,而且市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降低了中国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
美联储降息和未来可预期的进一步放松银根所带来的过剩流动性,很可能流入预期回报较高的中国市场。这种国际资本流动变化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双重风险。
首先,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开放压力进一步增强。由于中国资本项目还没有全面开放,因此国际资本在中国市场投资价值放大的背景下会进一步要求中国金融改革提速。
此外,国际游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会带来人民币升值更大的市场压力,尤其在美元可预期的持续贬值下,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加大。
其次,中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的风险进一步加大。由于市场内部风险控制尚不完善,中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国际流动性涌入加大的背景下有可能出现投机势力更趋活跃、资产泡沫不断形成的发展态势,增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周期性风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时隔两年再次全面降息 专家称或刺激楼市回暖
4. 央行降息意味着什么
一般意义上的降息就是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也就是使用利率手段。
当然央行还可以通过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手段来实施货币政策。降息与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没有必然的联系。
央行降息的主要目的是阻止经济下滑,稳定就业,刺激投资与消费,促进社会总需求(AD)的增加。 那么物价的最终走势就要看社会总供给的状况。
(1)如果整个社会的总供给曲线(AS)是垂直的,那么就会导致物价的快速上涨,导致通货膨胀;(2)如果AS曲线是平行的,那么物价就不会有变化;(3)如果AS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那么物价就会平稳向上,上涨的幅度取决于倾斜的程度。 具体到现实中,短期内是比较符合第3种情况的,也就是短期内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长期来看是比较符合第3种情况的,也就是说如果持续降息的话,将来会导致通货膨胀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情况,此时利率已降为O,央行已经没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但是整个社会的投资与消费信心仍旧不足,总需求进一步下滑,总供给也没有可能提高,整个社会陷入萧条的局面,价格持续下滑,出现通货紧缩。 日本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5. 央行降息意味着什么
瑞银经济学家汪涛:降息并不意味着政策立场的改变,因为信贷量对于利率并不是非常敏感,而是受定量和审慎规则的控制。
海通证券:央行加速利率市场化 利空银行。1年存款利率下调25bp,但上浮上限由1。
1倍扩大至1。2倍,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而存款利率基本未变,助于银行利润向实体经济的转移,降低经济风险。
判断未来仍有一次以上降息,流动性宽松有望延续。 西恩咨询集团张家瑞:今天大伙都在将央行降准,但央行的降准降息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重新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
央行的这个动作对市场会有些微的正向影响,对于那些债务比较高的产业会得到缓解,但目前的经济下滑并不是通过降准降息就能解决的。 中信建投宏观分析师王洋:降息客观环境早已经具备,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融资成本始终降不下去的主要原因在于贷款基准利率过高。
本次降息的调整力度 十分大,货币政策的取向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未来降准很有可能会发生。降息对股市、债市、大宗商品特别是房地产都会起到极大的正面刺激。